祖国 教育 责任 快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xh 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胸无大志,努力做个合格的教师。当淡出三尺讲台时,没有因为误人子弟而悔恨即可心满意足喽!

博文

“两进两出”话本科毕业论文 精选

已有 7834 次阅读 2009-11-7 09:54 |个人分类:教之道|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本科生, 毕业论文, 两进两出, 八次讲述

最近几年,许多教师对目前我国的本科毕业论文提出异议,觉得如此“劳民伤财”、“天怒人怨”、“学生老师都是怨”的毕业论文不做也罢,似乎有些道理,但鄙人觉得大大不妥。

关于各级学生毕业论文,根据鄙人所在学校档次的情况来看应该是:本科论文学套路,硕士论文看思想,博士论文要创新。这里单单说说对本科论文的认识。

本科论文学套路,就是注重学生做论文过程,不要盯住结果,也就是“两进两出”——“两进”就是对课题的认识、资料、数据、结果等两方面来源:文献阅读和动手亲自实验,也可以说是书本知识感性认识;“两出”就是对已经获取的数据、结果、知识等的释放,即表达的两种途径:撰写论文和论文答辩,也就是文字表达语言表达其实硕士、博士论文也符合“两进两出”原则,但仅有“两进两出”是远远不够的。

本科生的论文的题目一般是导师选好,由学生来做。许多教师给学生讲:选题意义,实验方案,结果分析,得出结论。鄙人的做法是给学生“几道综合题”——

第一题:通过自己查阅文献回答“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安排第一次讲,这一次往往讲的乱七八糟,那也必须“讲出来”——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文献综述”不仅仅是copy paste,更重要的是明白和讲!】

第二题:继续查阅文献回答“为什么选XX方法?”【第二次讲。不能让学生自己选方法,否则基本上提供不了实验条件。有些思想活跃的学生可能要求到月亮上做实验,这能办到吗?】

第三题:根据所查阅的文献,找出“存在的问题”——“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几个学生的问题加在一起,还真不少,人多力量大,往往“命中”关键问题。【第三次讲。】

第四题:给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就是回答“自己的实验打算如何做?”【第四次讲,就是讲“文献综述”——“前言或选题意义/历史与现状/存在的问题/本文设想”——论文的“第一章 绪论”和“参考文献”基本出来了。一般情况下,鄙人只说“这可能不行”,至于什么“可行”,学生还得自己去“憋屈”。这时候,“优、良、中、及格”基本上差不多啦!】

一般情况下,整个论文阶段(14周)安排每人八次讲论文的机会,有时候也达不到。另外四次是第五次:学校中期检查;第六次:实验基本结束时(总结性讲述);第七次:论文基本结束时;第八次:论文答辩预演。其实后三次基本上论文答辩预演,只是学生可能感觉不出来而已。

本科论文期间,鄙人自己遵循的原则是:

第一,只要不是外出开会、上课、吃饭时间,学生可以随时到办公室或实验室谈课题;

第二,学生确实不一样,不能强求结果(指做论文的收获)一样。与要求学生一致,只求过程,不求结果;

第三,对于认真做论文的,基本上都能做出一些有益的结果,研究生发表论文时该生一定是合作作者。

第四,指导论文与实验,更多的说“不行”、“不合适”、“有问题”等否定性词汇,学生很少听到赞誉的话。鄙人与学生有约定,一般情况下只挑毛病不表扬。

第五,修改论文只“”、“变蓝”——文字被“”,表示“存在大问题”,“变蓝”表示写得不错。学生最怕看到“一片”,有时候学生非常可爱,尤其是指出某些低级错误时,会主动说:“老师,您给我变红吧!”(意思是你替我把字变红吧)

第六,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老师的要求,底线是“一个都不能少”,但“成器者十之一二”已经很好啦!”另外,在目前本科毕业生批发出售的大跃进阶段,难道还真有老师指望他们做出惊人的结果吗?

目前本科论文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没有办法。我们的学生们连资料都不会查,拿实验器皿、操作仪器的手看着笨拙的吓人,如果把这仅有的“实践机会”都取消的话,那么本科毕业生只剩下“试卷上谈分”了!真对这种情况,几年前曾即兴克隆几句话,拿出来逗逗乐:记本科毕业论文/ 时光荏苒/论文重开战/教师学生都失欢/弄虚能否别现/实验勉强开展/样品没钱检验/收拾杯埚一片/修改打印真烦。

这只是个人关于本科论文指导的陋见,敬请高手指点!



导师与学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745-269213.html

上一篇:如果你是新教育部长,怎么办?
下一篇:又到一年招聘时
收藏 IP: .*| 热度|

11 李宇斌 艾云灿 罗帆 杨秀海 吕喆 苗元华 余思远 李志俊 郑文达 杨明 ahsys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