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字是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工具,显然,人们总是会选择具有高效率、高价值的语言文字作为其沟通与交流工具。西方文字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在根本上取决于它的价值性与效率性。
一、不可收敛的发散性
西方文字最初起源于埃及象形文字,后由腓尼基人改进发明了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是辅音字母,没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号;希腊人对腓尼基字母加以改革后创造了希腊字母;古罗马人对希腊字母加以改革进而发明了拉丁字母,英文字母就属于拉丁字母。英文字母的历史演化过程如下:
埃及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英文字母
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都是图形文字,目前的所有西方文字都在古老文字丢失之后,重新建立起来在新文字,它们不是人类文字自然进化过程的产物,从而割裂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脉搏。由于没有象形文字作为根基,就难以在其文字演化过程产生重要的“稳定作用”、“牵引作用”与“收敛作用”,因此所有西方文字的基本特点是稳定性差、规律性弱、发散性强。由于地理环境、生理特征、生活习惯、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每个区域的民族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发声特点与语法规则,使西方文字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化,从而产生不同的“方言”,如英文、德文、意大利文、俄文等。即使是英文,也可以演化为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多种形式。而且这些方言之间也难以产生稳定作用、融合作用与收敛作用,从而导致西方民族之间的自然环境差异、经济差异、政治差异与文化差异不断强化了“方言”之间的差异,而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异又反过来强化和放大民族之间的经济差异、政治差异与文化差异。显然,所有这些“方言”各自还会继续朝不同的方向发散下去而无法控制与收敛,最终全部消失在文字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
汉字是文字自然进化的产物,中国原始的图画文字早在6000年以前就已经大量出现了,仓颉造字活动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就是原始图画文字的规范化过程;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标准性字体;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实行的“书同文”,就形成了以大篆为基础,参照“六国文”,整理出来的标准化字体:小篆;隶书发展过程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就是汉字“由图形改笔画”、“由象形改象征”、“由圆转方”的规范化过程;楷书发展过程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就是汉字“由扁改方”、“由繁改简”、“由波改直”、“由偏改正”的规范化过程;草书就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现代汉字规范化过程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为“定量、定形、定音、定序”四个方面。汉字实现文字的规范性,有利于提高传播的效率性、使用的便利性、表达的准确性、识别的保真性、书写的简洁性、存储的长期性。由于汉字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其原始的图画文字对汉字的发展过程产生强大的“稳定作用”、“牵引作用”与“收敛作用”,使汉字十分微弱的发散作用永远限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二、不堪重负的信息增量
西方文字都是依靠若干字母在一条线上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的词汇,这就像一个条形码,因而属于一维码文字;汉语是依靠八类笔画(横、竖、撇、点、捺、挑、厥、沟)在平面空间的不同组合构成汉字的偏旁部首,再通过不同的偏旁部首组合成汉字,因而属于二维码文字。显然,一维码文字的信息含量远低于二维码文字,很难用以客观、准确、深刻、全面地描述复杂事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另外,汉字往往与事物的原型或图形存在着某种联系,人们根据汉字的基本结构,往往可以猜出这个汉字的大致含义,而西方文字却很难做到。由于文字编码的二维特性,汉字的信息承载能力几乎是无限的;由于文字编码的一维特性,西方文字的信息承载能力非常有限。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生事物越来越多,事物的复杂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用以描述事物的词汇量也必然越来越多。面对急剧增长的新事物与新信息,西方文字只有通过增加单词的字母数量或字母长度来描述。这将必然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单词的数量急剧增长,据统计,英语每年还有1至2万的新词产生,现在英语词汇量已突破500万,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而且新增词汇量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英语词汇量突破1亿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遥远;另一方面是单词的字母长度急剧增加,一个单词由30个以上字母来组成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人们识别、表达与记忆单词的难度越来越大。由此,西方国家的文盲率将会不可避免地加速增长。
相比之下,汉语不必造新字,仅靠现有汉字组新词即可,如博客、微信、手机、光伏、飞船等。即使创造出一些专业性的词汇(例如,化学元素名称和有机物名称),也容易根据新字的部首与偏旁来进行大概的理解。目前,所有字母性或拼音性文字都面临着文字体系全面崩溃的危机,而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不受知识爆炸问题困扰的语言,其信息容量是天文数字级别的,远非西方文字能够比拟的。
三、不断放大的语义漂移
“语义漂移”是指文字本身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环境的变化,逐渐偏离了原来的初始含义。语义漂移包括语义流失、语义偏转与语义失真等方面。文字与事物通常是一种镜像对应关系。西方文字是把文字生硬地与相应的事物对应起来,这种对应关系属于“硬镜像关系”。汉字构造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类型,因此汉字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方式与相应的事物对应起来,显然,这种对应关系属于“软镜像关系”。由于任何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空间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用以描述这种事物的文字的内涵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文字的语义漂移。
所有汉字建立原始图形的基础之上,都生根于人类当时的生产实践与生活实践,都与当时的客观物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演化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容易找到可信的溯源路径。汉字系统是字音、字形与字意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在其内部已经形成了“据形定音”、“据音定形”、“据意定形”动态制约机制,从而对于语义漂移产生强大的稳定力、牵引力与收敛力,把已经出现的语义漂移及时地修复起来,使汉字的语义漂移能够始终约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容易看懂几千年以前的文化古籍,几千年以来的文明成果能够积淀下来,为人类的持续而稳定地发展提供强大的智慧动力。
而西方文字与事物的图形无关,它经过了多次重大转型而形成的,逐渐远离了其原始意义,其演化过程基本上没有规律性,很难找到可信的溯源路径。西方的文字系统没有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紧密联系,从而无法发现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西方文字的语法、拼写与发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样一来,对于语义漂移没有任何稳定力、牵引力与收敛力,从而使这种语义漂移可以无约束地发展下去。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很难看懂几百年以前的文化古籍,许多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流失怠尽。
四、日益下降的信息转换效率
信息转换方式包括:事物与语言之间的转换(即描述)、不同语种之间的转换(即翻译)、文字与语言之间的转换(即字声)、语言与语义之间的转换(即表达与识别)、语言之间的空间转换(即传送)、语言之间的时间转换(即存贮)等等。随着信息量的急增,信息之间相互转换的频率与幅度加速增长,西方文字的转换效率显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描述效率低。随着新增事物的急剧增长,西方文字新增的单词数量越来越多,单词长度越来越大,其描述效率必然会大幅度下降。
2、语音的表达与识别效率低。汉字的声音种类为1200,英文的声音种类只有400个,因此汉字有更宽的“信息频带”。而且西方文字的发音没有汉字那样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没有汉字那样的韵律、音调与图文的相互配合,因此语音的表达与识别效率低。
3、文字的表达与识别效率低。西方文字属于线性结构,且字形松散,使目力难以聚焦,文字识别的难度大;西方文字通常要首先经过大脑的语言区,然后才能进入思维区,文字识别的速度慢;西方文字没有较强的艺术性,容易使人产生疲劳与厌倦的情绪,文字识别的效率低。
4、传送与存贮效率低。西方文字属于一维编码结构,在相同的媒体空间里只能传送和存贮较少的信息;汉字属于二维编码结构,在相同的媒体空间里能够传送和存贮更多的信息。
5、翻译效率低。汉字的二维编码结构,使其拥有海量的信息容量,国外无论多么复杂、怪异的文化典籍、宗教经文、文学作品,都可以准确地翻译成汉语;而西方文字的一维编码结构,使其信息容量非常有限,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却无法翻译成英语。
五、愈发局限的社会适应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复杂化、交互化、系统化、延展化的发展趋势,而西方文字越来越不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1、多样化适应性。事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产品多样化、技术多样化、科学多样化;经济多样化、政治多样化与文化多样化等的快速发展。而一维编码结构的西方文字,其信息容量的有限性缺陷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要。
2、复杂化适应性。社会不断朝着高层次方向发展,导致社会复杂化程度的显著提高。事物之间出现越来越多的间接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非线性关系、深层次关系。汉字的字形就像一幅画,字音就像一首歌,字意就像一个景,每一个汉字均可从结构上、语音上、图形上、寓意上等,向众多方向进行延伸和拓展,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含义,从而可以表达从而形成一幅全息的、鲜活的图景。汉字的字意有很强的推演性和丰富的联想性,存在着大量的“一语双关”和“一语多关”汉字,多个汉字组合起来,可以形成强大的、鲜活的生命体系,并可以表达出事物之间各种隐含关系、模糊关系、非线性关系、链锁性关系、深层次关系与辩证关系等。而西方文字只能直观地表述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任何推演性与联想性,根本无法满足复杂化的社会需要。
3、容错适应性。汉字属于全息性文字,其字形、字声与字意综合在一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系统性地反映它的本意,因此即使在某些方面出现差错,也可以进行适当修正和弥补。即使文章中如果出现少量的笔划错误、偏旁错误、顺序错误、多写几个字或漏少写几个字等,也不会严重影响人们对于文章本意的理解。例如,“早好上你”,你也定会理解为“早上你好”。然而,西方文字属于片面性文字,其字形、字声与字意都是相互割裂的,无法系统性地反映它的本意,文章中一旦出现字母错误、顺序错误、多写单词或漏写单词,人们就很难正确理解文章的本意,从而具有较低的容错性。
4、拓展适应性。汉字的字意具有很强的推演性和丰富的联想性,能够向多维方向进行拓展与延伸。例如,虚拟的“星期八”与“十三月份”。西方文字没有这种推演性和联想性,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某些特殊需要。
5、兼容适应性。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语言与文字系统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强烈。汉字由于具有多样化适应性、复杂化适应性、容错适应性、拓展适应性等特点,能够与任何文字系统实现无缝衔接,具有良好的兼容适应性。相反,西方文字的兼容适应性较差,难以与其它文字系统实现无缝衔接。
结束语总之,西方文字不可收敛的发散性、不堪重负的信息增量、不断放大的语义漂移、日益下降的信息转换效率、愈发局限的社会适应性,使其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最终必然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过,西方文字的符号具有高度的简洁性,很适合科技领域的专业符号标注与数理符号运算,这将是西方文字唯一永久性存在的符号,就象阿拉伯数字一样。与此相反,汉字良好的收敛性、充足的信息承载能力、可控的语义漂移、较高的信息转换效率、强大的社会适应性,正好能够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它是高价值、高效率的交流工具,必将成为世界各国唯一公认的统一文字。
参考资料:
1、统一价值论,仇德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
2、数理情感学,仇德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仇德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68-147992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