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yuanzhiye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yuanzhiye1

博文

直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已有 14492 次阅读 2012-10-21 14:2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大学

上一篇博文《当下中国处在什么样的社会转型时期?》的末尾说要谈谈传统文化四书之首《大学》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原因有二:一为其在中华文化价值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因为千百年来的解读诠释似乎有些糊涂不明(这话可能有点过),王云五先生在主编国学经典文丛译序中说:“由于语言文字习俗之演变,古代文字原为通俗者,在今日颇多不可解。”,今人对《大学》第一句的理解尤为典型。

《大学》原为《小戴礼记》之一篇目,自程子伊川注目,朱熹将其独立出来作了注解诠释以后,成为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首,朱熹与王守仁皆出于《大学》,朱熹注重彰显正大光明的德性,提倡格物致知,明天地万物之理[1](理学之伟大由此可见一斑),着眼于“新民”;王守仁从“大人之学”入手,昌天地万物一体之说[2],着眼于“亲民”。继承孔孟之学,新开出理学和心学。先后分别有《大学章句注释》和《‘大学‘问》。

《大学》全书结构由经一章,传十章组成。一般的说法《大学》主要讲三纲八目,三纲就是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就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见图1)。下面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两个方面进行直解。

“大学”是大人之学(天地万物一体之学),“大学”是人世间最大的学问,这基本上是共识,主要是怎样解释“明明德”才是大问题。傅佩荣【8】说:“《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理解这句看来简单的话,一直是学者们的难题。”,他最后解释为:“明白行善的道理”,“彰显自己的善行”。他还特别希望君主和各位领导“明白行善的道理”,“彰显自己的善行”。既然“大学”是大人之学(天地万物一体之学),“大学”是人世间最大的学问,那么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了解和掌握“大学”,不是依靠谁的施舍的问题,尽管《大学》古时是为了教育王者。

首先我个人认为:古义的“明明德”,第一个“明”就是当一个人面临任何事情时“明白、了解、知道、应该”如何去做(知),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学问;第二个“明”就是在“明白、了解、知道、应该”如何去做(知)的基础上,把事情做成、做好、做到,用成功的行为实践证明、显明真学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德”就是实践过程的结果,我得为“得”,他者之得为“德”。简而言之:“明明德”就是面对任何事情能够“明白、了解、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并且可以用行为实践证明、显明、表明事情做得成、做得好、做得到,事情完成的结果是大家(天地万物)皆有所得 --“德”矣哉!哈佛大学杜维明[7]曾经说:“我在哈佛时,每年夏天都会有一个会读,大概十天,大家住在一起,十五六个人,都是资深教授。有一次读《大学》,我邀请一个复旦大学教授跟我们一起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句,我们讨论了三个小时,特别是'在明明德',既然德以明,何必'在明'呢?这位教授就提出,去掉一个'明'字,不是解决了吗?大家震惊。”。这是杜先生等人的一个探索,看来也无所得。《大学》中有一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为了具备“明明德”的能力,从这一句的观点,间接证明了这里对“明明德”的理解。

其次关于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三纲的提法也是不妥的。事实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三位一体的总纲,只有这一个总纲。曾仕强, 曾仕良兄弟所著《大学之道》的封地图片[6],仔细观察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也是串在一起的一个总纲,尽管他没有意识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为了具备“明明德”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一个人需要具备“明明德”的能力呢?因为他/她需要相亲相爱,要“亲民”,需要与天地间万物相亲相爱、和谐相处,“亲民”是出发点,是归宿,是目标衡量;“止于至善”就是以“亲民”为目的,行“明明德”之用时需要掌握一个“度”的要求,就是优化过程的约束函数,就是与天地间万物相亲相爱、和谐相处的要求的把握。

大学之道   

1.      在明明德,  

2.      在亲民,  

3.      在止于至善。

一个人通过修身,具备了“明明德”的能力,知道“亲民”(相亲相爱有情众生的起心与发愿),把握“止于至善”(明了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度),就可以说他/她具备了“正大光明”的德性,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进一步指明了修身的道路,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事上练"的特点,格、致之学包含了而不是排除现代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结合现代文明开出新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新篇章尤可期待。

总而言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三位一体的总纲,人世间的最大的学问就是对于任何事情,“明白、了解、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并且可以用行为实践证明、显明、表明事情做得成、做得好、做得到,事情完成的结果是大家(天地万物)皆有所得(含“亲民”和“止于至善”)-“德”

 

1 大学之道【6】封底图片

考文献:

1.     朱熹,大学章句注释;

2.     王守仁,大学问;

3.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下册,1984年第一版;

4.     王云五,宋天正,杨亮工,大学中庸,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重庆出版社,20091;

5.     陈才俊主编,范勇毅注译,大学全集,海潮出版社,20093月第一版;

6.     曾仕强, 曾仕良,大学之道,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2月第一版;

7.     杜维明,http://news.ifeng.com/opinion/lecture/special/duweiming/

8.     傅佩荣,http://blog.sina.com.cn/fupeirong

9.       傅佩荣,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 东方出版社. 2012年4月出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5668-624771.html

上一篇:论:佛教的认识论-法相宗唯识论源流
下一篇:见本家的张先生与张女士“打架”有感
收藏 IP: 166.111.49.*| 热度|

9 刘广明 骆小红 王号 曾新林 杨学祥 杨正瓴 赫英 王康建 周可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