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湖北大学 君如
2015年8月,陕西一位中学校长在开学致辞时,提出如下建议:“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去其贴吧,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谨以此文,献给即将开学的孩子们,以及一直执迷不悟明知故犯不能以身作则的我们…… ”。虽然该校长的言辞有些激越,但“矫枉”有时确实必须“过正”。
2017年,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篇引发轰动的文章,题为《智能手机毁了一代人吗?》。文章作者是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珍·特温格(Jean Twenge),她总结了一系列相关数据,显示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科技使用之间的关联性,并间接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特温格指出,从2012年开始,她发现青少年的行为和情绪状态出现了突然的转变。她将这一代人称为“iGen”,即出生在1995年至2012年之间的人,他们是第一代从小就接触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人。
去年夏天,笔者的一个侄子在正值15岁的美好年华里,选择了蹈水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据家长们说,他的学业成绩并不差,但因为玩手机与母亲发生口角,就做出了这个决绝的选择……这个年龄本该是对一切充满希望、阳光般的岁月,但是他却未能看到人生的阳光在哪里。此外,我在与其他很多家长交流中,也发现不少仅5-12岁左右孩子,说得很多的一个词就是“没意思”;但一开始玩电子游戏时,“意思”似乎就上来了。
闭目沉思,上述这些与手机及网络有关的内容,除了给我们带来了少得可怜的收获以外,但大多数时候却在无情的挥霍着我们的美好时光与优良品格,让成人与孩子均无法再回到那种“从前慢”的岁月里。然而,我并不认为在当前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活节奏真正加快了多少——诸多无意义的时间耗损,让大家产生了这样的错觉;再加上偌大的世界,确实会产生一些创新与变化,但仍然没有加剧到让我们做一切事都要“加速”的程度(比如,加速“追剧”),甚至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书。举个例子,如果没有QQ、微信等工具可以如此及时的散布通知,或者说开会的通知成本及其他成本大大提升,一个基层领导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经常每周主持或参与20-30个会议;所有这些会议是否都有意义,或者可以合并的,估计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或者不愿说不能说……居上位者的时光如果不能慢下来,于是从上至下的各种内耗或折腾就要开始了;至于居下位者,如果各种无益甚至有害的输入太多(比如看到某人一夜暴富、一臭成名),其内心也就难有安宁……
静下心来,笔者将当前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究竟让我们失去了什么,作一系统归纳梳理,供诸位参考。
1,迷失信仰:看惯了太多的真真假假,还能让你还相信什么,能坚持什么?如果仍有相信,这种相信还能有多深,这种坚持又能有多长久?你是否曾在三年以上的时光时,执着的追求过某些对人生有真正意义的要事?那些真正历久弥新的故事与人物,往往被淹没无闻了。
记得多年前,我曾以“信念宜单纯,追求多执着”作为自己的激励箴言,现在仍然觉得它馨香久发。
2,虚度韶光:2019年,有统计显示:中国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平时时间为9.3小时!这是一个让人极为震憾的数据。请问,一天有几个9.3小时?那些上课连书本都懒得带,却只带一个手机的同学,即使人在教室,心在又何方?低快乐、高伤害的短视频已成为“时间黑洞”——哪怕给我一分钟,我就能刷几屏!另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51分钟,即2.5小时!这些短视频中,大家关注的最多的多数属于“怪力乱神”一类,于知识增长无补,于才能提升无益。
3,错失了重要资源:人类那些最宝贵、最有价值与最深度的思考、智慧的结晶,往往都会浓缩成文字,写成书本,这类书籍通常也只宜以纸质书来精读、精记3-10遍以上,而它们根本不适合在“嘈杂”的手机、电脑上进行刷屏、快餐式的阅读,只不适合在更阑人静时,细细翻阅、静静品味。没有了“旧书不厌百回读”的深度品阅,我们的知识与智慧又何以增长呢?
记得当初在日本访学时,我经常喜欢在乘车时,从车厢的一端走到另一端,看看这个国家的国民乘车时在做些什么。让我感动的是,许多人在捧着纸质书阅读,尤其中年以上的人群为甚。归国后,我也在坐地铁或火车时,经常穿越几个车厢来看一看;然而,几乎看不到有人在读(纸质)书,所有人不约而同的捧着手机或iPad,内容也多以“享乐”为主题。当然了,据说到了今日,日本的年轻人的情况也与我们相近,但他们老一辈的读书者则依然引人注目。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阅读日本作者石川结贵的作品《手机废人》。
这儿,补充一个个人看法:阅读电子书籍,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它只能适合二三流、不太重要的,或者只供信息检索、娱乐类的书籍;至于需要精读、精品、做笔记且要深度记忆的书籍,以及重要的专业书籍,纸质书永远是首选。
4,改变了性情:依中医的观念,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次情动处,均能损伤我们的腑脏。而手机等工具,却能让我们的“七情”随时发生变换。久之,自然会让一个人的情绪波动大幅增加,而对那些小的刺激、弱的信号则变得麻木不仁,对他人的言语领会下降,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同时,沟通能力下降,社恐、忧伤、暴躁、愤怒、多疑、懒惰(思想上与行为上)、畏难,乃至抑郁、痴呆等负面情绪随之产生或加重。
韩国崇信女子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睡前长时间玩手机会对健康和心理产生消极影响,使抑郁的几率上升20%,焦虑的几率上升14%!这是直接的可定量的数据指标,无可定量分析的内容恐怕就更多了。另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合肥学院联合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上的研究也指出:夜间灯光会干扰一条特殊的神经环路,进而影响到大脑的“反奖励中枢”,介导了许多负性情绪,过度活跃会诱发抑郁。
5,精力与意志涣散,无法深度思考:信息碎片化、思想碎片化,所以大脑逐渐进入了碎片化时代,无法忍受单调的工作与生活。大脑不仅要求各种刺激有足够的强度,同时还要求刺激能一个接一个的到来;如果刺激来得慢了,就需要“加速”,否则大脑就受不了,这也就是当下各种视频都在加速的原因。甚至不少知名电视台将自己的经典连续剧都切短成了“分钟剧”。如上,碎片化的大脑不可能不改变一个人的性情。一个碎片化、只对强刺激有响应的大脑,是不可能进行有深度思考的,而人生、哲学、数学、物理等内容都是需要有深度的思考作支撑的。
6,虚假、谬误与引诱占据大脑“荒原”:不可否认,网络虽然有益信息多,但违背了真、善、美的内容却也比任何有益内容都多,有时候它们与假、恶、丑之间的界线已经变得十分模糊。这定会啃噬我们原本需要保持的纯净、真诚、勇敢、热情、执着等优良品格。覆巢之下无完卵,没有人能不受这些负面的、有时真假难辨的信息的影响,何况它的负面作用有时潜藏得很深。
比如,国内某知名搜索引擎的手机APP,一打开首页,界面几乎多为不良内容或擦边信息,在良知、法律、道德的边缘游离与徘徊。又如,当“六一八”“十一”过了,就是“万圣节”“双十一”“双十二”,接下来是圣诞、元旦——商家最大的希望就是一年365天,天天都是节日!如果没有,就创造一个节日,所哪怕它不棱不类、不中不洋。请问,被引诱着购买的许多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某种意义上,我们的手机就是商家让我们心甘情愿随身携带着的“广告机”(看看自己手机上安装的APP数量即可见一斑)!
7,大脑结构改变,智力下降: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平静的,如清晨之水,偶尔泛起一些涟漪乃至波澜,会让人无限欣喜;因而,时刻有高强度的刺激,是不太可能实现的。然而,手机等电子产品却可将整个世界真实存在的,或者人为“造”出来的内容,高频率、高强度的刺激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大脑出现“碎片化”以后,又该如何面对生活中那些“平常刺激”呢?此时,分泌的多巴胺等物质就会显著下降,难以产生该有的兴奋度了,导致思想、行为的改变就不足为怪,要想进行耗时且烧脑的深层次学习恐怕就难了。
韩国高丽大学的神经学教授Hyung Suk Seo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大脑中的化学物质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与经历焦虑和抑郁症的人极为相似,在抑郁、焦虑、失眠和冲动方面的分数显着高于正常人。
8,不愿阅读,或无法深度阅读:每年阅读20本左右的书籍,是一个健康且有追求的灵魂的最低读书量!低于这个阅读量,我们的大脑一定会强迫我们去找些事做,来避免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于是,拿走手机要比拿走书本来得容易,也更有吸收力。可惜这个方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走错了,行而不远。对于手机成瘾者,有收获的深度读书自然成了一种奢侈(见后文骆非语文章)。
9,精神空虚,无法体验真正的快乐:手不离机的人,总觉得这个世界有不少的人、不少的事等着自己去关注,少了我不行;如果有一小时没有触碰到手机,心中便有莫名的怅然感,甚至六神无主。
其实,这世界离开了谁都照样运转!如果连续三五个小时不看手机,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失去什么,何况有些事情,即使错过了亦无大碍!而在这三五个小时里,你却可以收获了难得的宁静与充实。对于某些极为重要的事情,他人需要立即找到你,一定会直接打电话,而不会拙劣的选择QQ、微信等非即时通信手段(除非你无正事可干,且时时盯着手机)。笔者本人使用手机,电话是有铃声的;微信是服务生活的,是振动状态,但铃声关闭;电脑版QQ是用于工作,只在每周一三五的中午下班前登录一次,并且每次只登录十几分钟来处理工作(手机QQ只在不在电脑旁边,且极为必要时才登录,关闭了所有铃声与振动)。当然,如果不关闭所有APP的信息提示,那么QQ、微信也可以像电话一样,瞬间就变成了即时通信工具,甚至信息接收器,而其他安装的数十款软件也会时刻提醒你它的存在!
当我们与他人及世界的联系似乎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以后,我们究竟收获了什么?与20-30年前相比,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否更快乐、更充实了呢?答案大家自己判断。
对于某些特殊工作种类(比如秘书、策划人等)以外的绝大多数人,根本不需要时时刻刻盯着手机。只有电话或当面交流才是最及时、高效且不易产生误解的交流方式。除了一生难得遇见几次的紧急事情以外,类似于八点通知九点开会的信息,大可不必理会,错过就错过了——如果重要,为何不提前两天通知?如果不重要,为何不能延后一两天再举办?那些希望通过QQ、微信等原本非及时通信工具来联系我们的人,他们本就不要奢望获得立即回复——否则,错在于他,为何不直接打电话?不能忽略及时通信与非及时通信之间的本质区别,每一个人都要有而且应该有自己的人生大事要谋划,需要时间、精力与充分的专注来活在当下,而非一直活在为了他人的“待机中”。
10,生物钟颠倒数小时:躺在床的时光最最惬意的,如果再加上一部手机,那就能让很多人恍如神仙了,时光流逝得就更快了。于是晚睡晚起成了众多人的常态,目前甚至蔓延到了中老年一族。这样,本该用于休息的时间,我们不去休息,而本该工作的时间,我们却在休息——完美的将生物钟错开了数个小时!日出而未作,日落(灯关)仍未歇。夜晚,长时间使用手机、平板或者其他一些发光电子产品,会将褪黑素减少22%以上;白天,也错过了清晨具有“唤醒功能”的神奇的日光。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已经违背了天道,颠倒的生物钟,终会让我们付出代价的,有些代价有时可能是惨重的!
医学权威杂志《癌症》上有一项新研究,对464371人进行了12.8年的随访后发现,夜间光源可能会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生风险。其中接触光源最多的一组,跟最少的一组人群相比,前者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增加55%。尤其是女性更容易在光源的接触中患上癌症。其中,夜间光源包括小夜灯、室外灯光、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产生的蓝光等。
有兴趣,可以随时搜罗一下近年来医院接诊的越来越多的手机肇事事件,可谓无奇不有。
11,身体物理劳损:消化不良,记忆力减退(如上所述,大脑改变所致),食不甘味,肠脑受损,视力衰退,干眼、视网膜黄斑病以至于失明,腱鞘炎,听力损耗,颈椎反弓,脖子耷拉过度、身子不自然弯曲,颈部前倾,手指麻木,皮肤粗糙,身体营养耗损增加,体质急剧下滑,肥胖以及睡眠紊乱等等。
12,徒增压力与烦恼:能在手机上查到各种信息与数据,可以说是利弊参半。有时负面的信息看多了,自然会对人造成更大的压力。压力之下,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受损,免疫系统也会降低,让人更容易出现上述多种慢性症状,有形与无形的烦恼自然倍增。
13,关注他人,迷失自我:世界每天都发生着诸多光怪陆离新事、异事。细细想来,我们所关注的那些事,有时甚至美其名曰“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实际上却与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我们根本不能对其做出什么改变,有时它们也不会对我们的内心产生多少有益触动。正如一位八十多数的智者,用自己的人生智慧总结的那样:“有些事了解一下就行,而另一些事,了解都是一种浪费”。那些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才干的增长,没有丝毫的积极作用的事,我们却花费了时间去关注,而却不曾有时间来反思自我:我究竟想过怎样的生活,我的人生意义何在,我能做怎样有价值的事情以影响自己与家庭,有益于他人及国家——这才是最有意义、最需要我们时时关心的问题。至于像俄乌冲突、柬泰交火之类远在天边的事,就留给国家领导人去考虑吧,我们普通人了看一下标题即足够了,无法改变,也无从改变。
14,游戏人生:抓取人性的弱点,进行“别有用心”的游戏设计,并为其取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字“电竞”,从而希冀所有的人都卷进来,从而“游戏人生”,以涨大游戏设计者的腰包——这是游戏开发者的设计初衷。
因为游戏,失时失财者大有人在,家破人亡者也时有报道。很多轻的危害,更是时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窃以为,这一行业充其量是一个娱乐事,根本不应允许其发展成一个行业。对于玩家,偶一为之(比如每周1-2小时),未尝不可;但既入其门者,又有多少人是“偶一为之”呢?投入大量时间、金钱、精力,自然是对人生的一种挥霍。
2021年,《经济参考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将网游比作“电子毒品”、“精神鸦片”,虽有别有用心者挺身反对,但反对者的言论却苍白无力。游戏之于社会的毒害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不然,何以凭借一篇文章,就能让整个市值暴跌3000亿?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狼奔豕突,终究难得人心,风声鹤唳也自在情理之中。2020年,我国游戏用户高达4.88亿人,用户在19-22岁占比为40%,18岁及以下占比为9%,即22岁(大学毕业的年龄)以下拥有最宝贵青春年华的青少年用户占去了近50%!
15,辐射危害:目前,尚无可靠证据表明手机电磁波辐射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尤其是长久的潜在危害——因为它不是直接的、短期的,同时,又因混杂了大量其他影响因素,比如饮食、熬夜、压力等,无法找到真正的检测标准。但是,电磁波辐的危害与致癌、致畸、致突变、脑损伤不能完全脱离干系,至少有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人,身体与心理平均状况要低于正常人。撇开影响的具体过程不谈,直接看上文所述的诸多后果,也是不能得出“手机电磁波辐射是没有危害”这一结论的!何况,已经有不少的研究初步表明了其危害。
当手机离身体近时,比离身体远时辐射高,将手机放在紧贴耳朵的位置,在手机接通的一瞬间,电磁辐射达到4 伏/米(电磁辐射的强度单位)左右;而当手机距离身体半米远时,电磁辐射值降低到 0.5 伏/米。另外,环境越“憋屈”,辐射也越大。韩国环境部国立环境科学院公布了一项调查数据,在地铁或电梯内拨打手机不仅会带来噪音,而且当事人所受到的电磁辐射要比平时高出6~15 倍。
2011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手机射频电磁场归类为2B类致癌物。澳大利亚癌症兼神经外科专家库拉纳通过研究得出惊人结论:“使用手机比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性更大,人们使用手机超过10年,患脑癌的危险将增加1倍。”因使用手机致死的人数超过吸烟受害者。
2014年另一项新研究发现,住在高压线附近也不会增加孩子患白血病的风险;英国牛津大学调查了1.65 万名癌症儿童,经过数据分析证实,住在输电线附近并不会提高患病可能。尽管该项目研究结果给手机安全性带来了“正能量”,但由于这个项目研究小组由电信公司提供资助基金,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公平性恐怕难以保证了。该项目主席戴维·科戈也表示,该研究并没有否认移动设备的使用对健康的影响仍然有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是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
16,短视频的七宗罪(见后文骆非语文章):有人说,《圣经》里列过人类的七宗罪,分别为: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夸大、扭曲、别有用心的“造”内容,为吸收流量赚钱,有人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无道德、没底线。现在打开手机,刷一下视频,看看哪条视频不占七宗罪中的一项或多项!那种追求“倍速”的享受,其实又何尝不是无法忍受刺激来得慢的表现,何尝不是一种懒惰。据报道,截止2024年1月,我国的未成年短视频用户已经超过1亿!上述七宗罪对他们未来的影响有多大,这不难想象。
17,其他危害:直接的社交与户外活动减少,影响与近人、亲人的感情;容易被骗、上当等等,其他的内容,大家可自行增补。
流行的未必就是好的,有时不是感冒,就是病毒。如果这种病毒不是一击致命,而能让你产生美好幻觉的话,你很可能会爱上它,甚至无法自拔……至少,在它流行的初期、大众未觉醒之前是如此的。如果手机、电脑等电子工具,主要功能不再用于取有益信息、增长知识与才干、进行高效且必需交流时,那么它们都将退化成为“娱乐机”,与街头小儿摇摇车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目前,至少对于许多人来说,情况已经如此了。网游,听音乐,看电影,短视频,微博,快手,抖音,电子小说,B站,QQ,微信,闲聊,网购等数十项内容,有多少或者多大程度上是真正必需且对个人的能力与才干有增益的呢?诸多内容,虽有小利,却多有大㢢,正如当年万恶的鬼子入侵东北三省时,还架了不少桥,修了不少路了呢。对于一个连走路都不忘低头看“娱乐机”的人,如同上野樱花树下那群拖着辫子的大清国留学生,滑稽自不必言!但大家都如此时,也就见怪不怪了。
……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目前,笔者正筹划着一个小目标:将手机换成一部可待机20天,只能用于支付、接打电话和发短信的非智能机(即老人机)!细细想来,这一举措或许依然可以让我节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有更多的清静时光,能每年阅读200本以上的好书……
最后,作拙联一幅以自勉,也一并赠于当前众多“手机依赖综合症”中晚期患者(日用手机3小时以上)。上联未能工整对出,君可自行完善之。联曰:
上联:(东一翻,西一翻,…………);
下联:左一划,右一划,一划一整天。
横批:今夕何夕?
----------------------------------------------------------------------
相关内容:
1,骆非语的文章《抖音是怎样毁掉中国人的》,原文链接:https://xueqiu.com/7152338835/156155437
2,《美国中小学教委集体封杀智能手机!没收,叫家长》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4-08-02/doc-inchfrra1930201.shtml
3,书籍推荐:《手机废人》 作者:[日]石川结贵 著,王雯婷 译
被生活淹没、为工作所迫、被科技绑架,透析日本“低头族”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今天每个人不可或缺之物,它给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为人知的弊端。你可能知道手机屏幕蓝光对眼睛有害,但你可能没有想到你对手机依赖的危险更大于蓝光。你可能为了填满业余时间而开始玩游戏,但后可能本末倒置,反被占去工作和私生活的时间……本书作者采访了对手机产生成瘾依赖的诸多案例,年龄段覆盖从幼儿到老年群体。比如,很多年轻母亲在育儿阶段为图省事,过早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不少母亲自己也是重度手机使用者,沉迷于各种APP而无暇顾及孩子需求,孩子在需要情感培养的阶段却无法与活生生的人产生足够互动,造成其成长后的个性冷漠的缺陷;进入校园后,不少孩子为了融入同学间以聊天软件和SNS组建起的社交圈而费神,而正是这一社交圈决定了校园内隐秘划分不同群体等级的差异;迈入社会工作以后,个人行程也因为GPS监控而能被领导掌控到,必须应付客户需求随叫随到,筋疲力尽;进入养老院后,还会有老人因为沉迷麻将之类的手机游戏不可自拔,甚至有陷入网络诈骗的危险……
文明的工具像一把双刃剑,被手机无孔不入渗透的生活背后,是个体失去对自己人生掌控权,陷入异化而不自知,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需要警惕的。本书提出的这些警示 也是在启示读者重新思考自己与智能手机的互动方式,避免成为一个“手机废人”。
链接:https://product.dangdang.com/29463706.html
4,一个科学实验:
一个耗时10年的科学实验,结论震惊家长!
2008年,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启动了一项专门研究手机对孩子影响的科学实验:他从全美不同地区的中下阶层家庭中挑选出100名孩子,将他们分成了两组:第一组50名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第二组50名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然后对这两组孩子进行了长达10的跟踪调查。
2018年,也就是10年之后,他公布了自己的调查结果:第一组50名痴迷手机的孩子中,仅仅只有2名考上了大学;第二组50名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只有其中三名孩子在高中毕业后,自愿选择打工帮家里减轻负担。而那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又有16位获得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结果一公布,世人震惊!虽然我们不能以考不考上大学来评判孩子的成就,但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依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雷君如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48586-149779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