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独立,个性自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s111 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为我们的未来而努力 http://baike.baidu.com/item/张亮生

博文

做科研象武侠

已有 3827 次阅读 2011-12-13 10:46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科研, 学问, 武侠

    昨天写了读研(博)绕不过去的坎,今天继续讨论下做科研中的几个重要的关键点,这也是个人的看法,供大家批评指正。传统的一般是成功了,有经验才会讲这些观点,我就反其道, 有两点,
一,同龄人的看法(不成熟)意见可能更有借鉴意义,
二,请大家批评指正,继续学习。
 
   我的印象中,练武之人一般讲究基本功,特别是少林寺中,还有门派。从基础打起,一步步向前走,有序可循。各行各业差不多是如此,科研中也类似的。
     但武侠小说中的大侠一般不是这样,先经历曲折,突然得到一本秘籍或某人指点,开始独树武林。科研领域也有很多这种类似现象,会垂涎于你吗?会垂涎于年轻人吗?当然会的。武侠中哪些高手差不多都是年轻人,而现实中的高手大多也是年轻时候发迹的。   
 
    科研中的秘籍是“重要(关键)的问题”,重要的是你能把握住关键问题吗?抓住关键问题,就如得到秘籍,接下来就是解决(练习)。
     解决问题就是手段,方法,这点上得有的,要不然怎么去解决问题。重要的问题很多,能解决的问题才是可行的。这个时候你得对一些基本方法有些掌握,知道就你的能力能解决哪些问题。当然掌握的基本方法越多越好,不过也是相对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可以学习的。
   也就是有一个相对的基础,基本的技能,尝试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的学习,再寻找更合适的问题,放长线钓大鱼。
 
刚看到《丘成桐在华南师大演讲:为学与做人》,看看真正大师的论述,深感共鸣。
这些在丘先生那里论述是:
做学问的态度:找到正确的方向,做重要的问题。决定后便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我想,同学们都会惊讶:我们还是本科生,很多学问都没有学过,你凭什么说十年内我们会对科技有重要的贡献?那是因为你们太小看自己了。你们把基本科学学好,技术熟练后,很快就可以海阔天空地去闯、去创新了。回顾历史,大部分科学上的突破,都是在科学家三十岁以前完成的。
    牛顿、爱因斯坦、克里克、沃森、费曼和杨振宁等人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在他们年轻时做出来的。这些划时代的,甚至可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工作,虽然成于少时,但决不是凭空创造的。事实上,它们都是有迹可循,经过艰苦学习,多次失败,最后才成功的。”
还有:
     当时詹姆·沃森才二十出头,跟你们年纪不相上下。他的基础虽然很好,但是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靠无比的专注和热情,深信可以攀登生物学的高峰,完成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之一。他找到一个好搭档,那就是弗朗西斯·克里克。他们合作期间,曾遇上停滞不前的低潮,但他们并没有放弃,透过学习并利用同行最新的结果,终于比竞争对手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早一步,测定了DNA的结构。
     从詹姆·沃森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三点:
     年轻人要有充实的基础知识。一但碰到重要问题时,能有足够的工具来解决它。即使工具不够,也懂得找合适的学者合作。西斯·克里克就是詹姆·沃森的合作者,他们的知识是互补的。(这里有两点:掌握工具,和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让你去发现和掌握问题,工具是解决问题,)
    做学问要有热情,有了热情才能够专注。重要的成果往往需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才能够完成。
    找到正确的方向,做重要的问题。决定后便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这三件事情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真正实行时,却不见得人人能够做到,这是甚么原因呢?
具体的论述请参考丘成桐在华南师大演讲:为学与做人》。
 
还有个重要的,道理看似简单,其实水也很深,要不然大家都成为大师了。领悟道理是个门槛,而跨这个门槛最重要的策略是独立,你得有自己的见解。上面论述那么多,没有独立,一切是如鸡同鸭讲,这种独立也是要学习的,不是天生,只有经过很多次锻炼,才会使这种“独立”不会走火入魔,不断的独立,不断的培养正确的独立能力。一个有效的判断是比如你看到一个重要问题被人家解决,是不是有恍然大悟,我好像差一点,就是欠缺一些。还有看到大师的论述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在你的脑子中之前也有类似的想法,只不过没有他们那么系统,那么简练。再从这些论述中,对一些道理(问题)领悟更深,好像发现了一点点敲门。
 
头绪有些论,再来总结下。有三个关键点,1.有充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发现可解决的重要问题,3,独立。这三个点能把握的好,不断的锻炼,我相信是能钓到大鱼,只不过需要时日而已。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4593-517958.html

上一篇:读研(博)绕不过的坎
下一篇:不只是会获得数据,更要明白数据(结果)的意义
收藏 IP: 61.129.42.*| 热度|

8 孙学军 刘洋 党晓栋 李丕鹏 张军波 吉宗祥 曾新林 lftk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