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y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xy2011

博文

格式塔理论及其早期认知学习观

已有 5509 次阅读 2011-3-10 09:0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tyle, 插入图片, 格式塔, 学习观

格式塔理论及其早期认知学习观

    “认知”的基本含义是思考——感知、记忆、语言、问题解决等。尽管系统的认知心理学只到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但认知的观点早在“格式塔主义”里面即已论及。
    格式塔主义代表人物是苛勒、韦特墨、考夫卡等人。(PS:此三人为了逃避纳粹迫害,于20世纪30年代全部逃往美国,才成就了格式塔理论。)他们都特别反对冯特所倡导的“元素主义”。
    格式塔(gestalt)的意思大概相当于“形式”、“形状”、“模式”等,强调“整体”观念。
    能动的心灵: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心灵是能动的,并且在不停地寻求意义。“当我们进行感知时……我们会遇到先天的形式中有意义地组织起来的感觉元素……因此,心灵创造出整体的经验。”试想,当我们面对一大群陌生面孔时,一般最容易引起我们注意和辨认出来的是哪些人?是那些长着与我们的熟人相似脸庞的人!我们用整体的感觉去看世界,所以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也经常会认错人!
    1. 韦特墨(Max Wertheimer,1880—1943)在《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中研究了错觉:在迅速移动的情况下,人们在独立静止的物体间可以看到连续的运动,即似动。(这也是电影成像原理——以每秒28个画面的速度快速移动)
    这样的简单实验揭示出:似动存在于知觉过程中——它不能进一步消除!在感知过程中不仅有感觉器官的参与,也有大脑的参与。由此驳斥了冯特的观点。同时实验也巧妙地证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由此可归纳出一些格式塔感知原则:
    邻近性。对形如“。。。。。。。。”图的观察在整体上看起来是一条线,而不是几个点,此即“邻近法则”。
    连续性。我们习惯于将“〤”看成两条交叉线,而不是两个V型图。
    相似性。
    封闭。人们倾向于将一个封闭线条的微小缺失部分当作是隐藏起来的或附属的部分。
    完形性。当感知对象呈对称、简单、稳定的分布时,我们常常能获得一种“优良”或者“合适的感觉”——“完形”之说由此而来?
    轮廓错觉或背景错觉。当人类视觉无法区分“前景”或“背景”时,我们会依个人的人格或期望(心理定势)在两种知觉中进行选择。这就是“能动的心灵”。

人脸还是花瓶?

年轻人第一眼看到的一般是个少妇!

近看是涂鸦,远看是拉登!


    在听觉中,所有的声音尤其是乐音,在人的感觉不是一串独立音符的简单排列,而是包含了深刻意义和强烈情感的整体体验!
    不仅如此,“思维的任一方面都可以具有格式塔的特征——情绪上、人际间和社会中,等等。”
    2. 苛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发言人。1913年起,他在加那利群岛的特内里费岛上开始对黑猩猩的著名研究。在7年的实验研究中获得的成果,归结起来即“顿悟学习理论”,为当时“认知学习理论”代名词。将“顿悟说”与桑代克“试误说”相比较,它考虑到了个体的思维过程——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注:顿悟,德文Einsicht,也常称作“啊哈”现象。)
    3.格式塔与教育
    韦特墨《创造性思维》(1945):学习者是从整体上感知学习情境的——格式塔方法。由此,教师需向学习者呈现整体的学习情境——介绍主要内容或者勾勒出提纲(“整体图景”)并且在课程结束时做出总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45920-420667.html

上一篇:“学习”相关网络资源与平台整理
下一篇: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取向的认知发展理论
收藏 IP: 116.53.253.*|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