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
中国农大农村户籍新生跌破三成。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辅导员:
城镇跟农村的学生比例是7:3,去年的比例应该是6:4左右。
解说:
清华新生县级中学生原占比1/7。
晋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从80年代到现在,从50%左右降到了不到20%。
解说:
考生结构、教育体制、招生制度、重点高校、农村生源为何越来越少。
沈琦 清华大学2011级新生:
我们没有那些城里的孩子有竞争优势,我们的视野也没有别人宽阔。
解说:
北大欠发达地区扩招,清华自主招生B计划,推动教育公平,究竟方法何在?
《新闻1+1》今日关注:“重点大学,农村生源为何减少?”。
欢迎来到《新闻1+1》。
这几天很多大学陆续地开学了,我们来看我身后一张照片,我们看到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到学校报到,他们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新生。中国农业大学今年出现了一个变化引起社会的关注,在十年当中,今年第一次出现了农村生源低于30%的现象。那么,我们概念当中面向农村为主的这样一个农业大学尚且如此,那么其它的高校又怎样?去年2010年清华大学的新生当中,农村的孩子只占到了17%,而在这一年,在全国高考的考场上,农村的孩子占到62%,所以反差很大。同时更有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重点大学当中,农村的生源是一直在呈一个下降的趋势,都说数据自然会说话,那这些数字究竟在向我们揭示着什么呢?
解说:
今天是中国农业大学新生报到后的第一天,这所国家重点大学,今年共迎来了3057名本科新生和2727名研究生。今天新生们与往年一样正在进行着紧张的军训,而与往年不同的是在这些新生中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仅为28.26%,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
记者:
我看这有一份名单,你们学校你们班农村和城镇孩子的比例是多少?
中国农业大学 学生辅导员:
我看一下,大概7:3,城镇占7,农村占3。
解说:
四年前,来自安徽的小程是从农村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的众多学生之一,今年他顺升为本校研究生,并成为所在学院的本科新生辅导员,而同样来自农村的学弟、学妹却面临着更严峻的录取比例。在小程眼中,中国农业大学对农村生源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中国农业大学 学生辅导员:
作为农大而言,我更希望有更多的农村户口学生考到农大来,因为他们出生在农村,对农村了解更多,可能将自己的所学和实践更好地联系起来,这样更好地可以服务于农村,可以跟农大的理念也是相吻合的。
解说:
中国农业大学如此,其他大学呢?8月16日,清华大学新生报道,农村生源比例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该校招生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新生来自于1200所中学,其中县级及以下的中学约三百所,在3300名本科新生中,农受村生源超过500,占比约1/7。
晋军:
从80年代到现在,从50%左右降到了不到20%,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
解说:
在今年高考前,来自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几位学生的调查引发外界关注。调查显示,2010级清华大学学生中,农村生源占总数的17%,而在当年的高考中,考生中有62%的农村学生,几位学生在调查报告中总结,农村生源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不仅是清华,还有北大,在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相关研究中,北大农村学生比例,近年来一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刘云杉 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
在80年代中期到1995年之前的数据里面,整个农村学生的比例差不多在30%左右,那么到了最近一些年是一个比较大的下降,可能10%到15%之间。
解说:
三所高校的特征究竟是否有代表性呢?这是否是重点高校的普遍现象呢?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也在跟踪这个现象。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目前农村学生主要是在第二、第三类的学校,所谓二本以下的这些学校,尤其是民办高校、专科、职业院校等等,而在所谓研究型大学,就在金字塔的尖上,农村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少。
主持人:
话题的起源来自于我手里的这份清华大学学生做的调查报告,长达22页,有非常多的表格和数字,报告的题目叫“谁更有可能上清华?”,高考入学机会的一项社会学调查。它得出的结论跟我们揣测的不太一样,所以引起的情绪也不一样,有的相对激烈一些,有的相对平和一些,我们先来看看比较激烈一点情绪化的表达。
这是专栏作家连鹏的说法,他说:“那些农村或者边远山区的孩子,出身贫寒,没有社会保障,面临教育部公,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全家举债,也面临着户籍的不公。就算大学毕业,没有后门,也很难找到工作,虽少许会成功,但是面对种种不公,还是会出现某种的恶性循环。”确实联想了很多,也确实是折射了一部分社会现象。
但同时也有人说,这样一个重点高校当中农村生源比例下滑这个数字是不是值得我们那么紧张?我们来看另外一个观点。这个观点这么说的:《农村生源减少不见得是坏事》。他说:“农村孩子上大学机会其实更多了,高校农村生源的下降,关键因素是中国的城市化率在上升,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农村生源自然也会随着城市化提高而下降。”他的观点是不用太过于紧张,但是这似乎不能解释一个现象。
我们来一个柱状图,虽然说农村生源在重点高校当中下降,就是我们看到中间的这个图是下降的,但其实农村孩子在所有高校当中的比例,在这些年当中是在上升的,包括在普通的学校当中,农村生源也是在上升的,为什么出现了这样一个反差?这就需要听听专家的解释,我们来听听清华做社会调查的课题组的老师是怎么解释的。
晋军:
有研究者认为,扩招之后,高校的名额向城市,特别是向一些超级中学集中的趋势开始加剧,大概也就是这十年左右,现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相比确实是更容易上大学了,但是跟以前不一样的是现在上了大学可能一年找不到工作。现在如果不上最好的大学,那么可能就在本地找不到最好的工作,特别是如果没有家庭背景的话,那么这就使得很多农村的子,特别是家庭不太好的孩子,上大学的时候可能要举家借债,或者父母、兄弟姊妹出去打工,全家人养着一个、供着一个孩子上大学,上了大学之后反而因为找不到工作,孩子还要回到村庄里头,甚至还要跟他以前的高中同学一起再出去打工。这个对于他来讲,教育成本很高,没有收益,教育也没有成为一个向上社会流动渠道,反而变成了一个已经有的各个阶层这种结构一个再生产的过程,目前可以看到这样趋势,但是我希望不要变成现实,因为那样的话,就会带来非常非常多的社会问题。
主持人:
晋军老师提到了一个阶层固化和一个社会流动的问题,其实社会流动可以分成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比如横向流动,从北京流动到上海,或者流动在山西地域间,这属于横向流动,可能带给人的变化不是那么大,而纵向流动,比如说从农村到城市,或者说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最后变成一个精英,并且生存下来,这种改变可能才是本质的,而且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改变。
但这种流动最重要的渠道是什么,就是教育,为什么那么多的农村的孩子和家庭面对这种教育能够提供给他的阶层之间向上升的机会却放弃了。我们也看到农村出现了三种放弃:报名的时候放弃、考试的时候放弃、入学的时候放弃。为什么?这就算时间和经济上的投入产生比,比如说竞争了一年或者两年当中,可能不一定竞争得过城市的孩子,没有考上,这两年的时间还不如出去打工,已经可以给家里挣钱了。那么经济上的投入更是这样,有人算过一笔账,在农村,可能一个人13年的收入才能供出一个大学生,如果毕业之后不能找到工作,又成为城市当中的蚁族的话,这个投入产出的比例,恐怕很多下层的家长和孩子是很难去接受了,可见这是一个需要人人去面对的严峻问题。原因在哪儿?来听一听。
于涵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
最近我们要启动一项对清华近十年来考生结构,包括在各个省市自治区招收这个考生结构的分析,我们也要有一个更准确的数据。
8月16日,清华大学成为全国最早开学的高校,不出意料,城市和农村生源的问题,再次引人关注。对此,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表示,将启动一项十年来的招生结构分析。他表示:“现在高校没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只能按分数从高往低录取,不可能区分考生是农村生源还是城市生源,清华只能在重点扩招时增加贫困学生录取的机会。”
(2011年11月4日新闻)
主持人:
清华大学针对如何更加公平地选拔优秀人才,发布了2011年自主招生的AB计划,今后学有所长的优秀学生,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优秀学生,将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孟芉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那么这样的话,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一些优秀的孩子脱颖而出的机会,另外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
解说:
清华大学表示,县级及县以下中学的学生,将享受更多名额。
解说:
近年,清华首次实施对西部地区给予招生倾斜的B计划,对这些地区的优秀学生单独考察和降分录取,40多名学子因此圆梦清华。新生来源中,县级及以下中学约300所,比往年有所提高,但也只是占比达到了1/4,这也是在呼吁人们对逐渐改革中的招生制度,对农村学生不利的呼声。
(2011年2月20日新闻)
解说:
重点大学自主招生都设置了较高的门槛限制,相当一部分报考名额,都是直接投放给各地的优质示范高中,自我推荐的条件一般也要求省级示范高中学生,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也认为,与高考相比自主招生最大的局限就在于不能实现普遍的机会公平。
解说:
省级重点中学垄断名校资源,这是一个让很多人忧虑的事实。以2011年为例,今年北大、清华在陕西共招收236名学生,而传统名校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一所学校就贡献了84人,比例占到了36%,这样的例子在各个省份都不罕见,而这样的学校往往位于大中城市。
沈琦 清华大学2011级新生:
我们没有那些城里的孩子有竞争优势,我们的视野也没有别人宽阔,这样就给我们一个更加拓展自己的平台。
解说:
8月16日,在清华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一位来自农村的学生如实说。
主持人:
重点大学当中农村孩子的比例在下降,原因究竟是什么,人们可能首先要问的是,是不是高校在招生的一些条件设置上,没有倾斜于农村的孩子,造成了这样一个现象。我们看到清华大学招办主任的一句话也挺耐人寻味的。他说:“现在高校没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只能够按照分数从高到低的录取,不可能区分考生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可以感觉到,单单依靠高校恐怕解决不了问题,即便清华用招生B计划招生了,但是农村生源的比例跟去年还是大致持平。
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个焦点,北大是怎么样在运作的,北大招生办2011年是这么做,他说:“在2011年录取工作当中,一大批来自小城市和农村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可以听得出来还是挺喜悦的,看到这样的变化。“2001年北京大学向重庆周边区县和农村张开了怀抱。详细写了这些县,“今年巫溪、云阳、石柱等等各区县中学均有考生顺利考入北大。另外从中学的分布上来讲,今年被录取四川的考生,除了来自于成都七中、九中、四中等传统强校的考生之外,还有不少来自江油中学基层的县中,其中农村学生比例很高。”
虽然我们看到是有一些变化,但是能够如数家珍地把这些县的中学名字说出来,可以看到还是一种杯水车薪的做法。那么原因何在?我们稍候也听听专家的说法。
有人可能说,到了高中阶段和进入大学就应该是竞争和义务阶段不一样,它不是一个靠教育均衡来解决的根本问题,但实际上是不是在这个时候才体现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别,也有人总结了一种三个“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起点公平”这一点来说,在农村能够接受学前教育的不到40%,而学前教育通常被我们看成是一个人一生重要的奠基的阶段,这个时候的缺失是不是可以意味着输在起跑线上,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过程公平,在城市当中,孩子们可以去参加各种各样兴趣班,信息的来源更加丰富,包括在考题当中,跟城市生活相关的题目甚至也比农村的多,这样在竞争当中难免农村的孩子会败下阵来。另外结果公平,很多重点学校都是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在大城市,这些学校对于本地生源招生的比例大很多,这是不是也造成了农村学生确实是在这种竞争的时候,具备了一定的劣势。我们来听一听专家的分析。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
这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现象,农村优势资源过于向城市地带集中,导致很多农村优秀学生失去了更好的教育机会。
第二个原因,最近这几年,这种学业竞争,农村学生越来越处于劣势,而农村学生除了课堂上的资源,没有其它的。这种所谓公平的竞争其实对农村学生来讲越来越不公平,因为他没有相应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其实这些年很多考察综合素质的项目,但是由于城市学生可以享受多种的优惠政策,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唯一的政策,就是少数民族家庭政策,其他的家庭都是难以享受的。
解说:
中国农大农村户籍新生跌破三成。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辅导员:
城镇跟农村的学生比例是7:3,去年的比例应该是6:4左右。
解说:
清华新生县级中学生原占比1/7。
晋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从80年代到现在,从50%左右降到了不到20%。
解说:
考生结构、教育体制、招生制度、重点高校、农村生源为何越来越少。
沈琦 清华大学2011级新生:
我们没有那些城里的孩子有竞争优势,我们的视野也没有别人宽阔。
解说:
北大欠发达地区扩招,清华自主招生B计划,推动教育公平,究竟方法何在?
《新闻1+1》今日关注:“重点大学,农村生源为何减少?”。
主持人:
重点大学农村生源减少,我们刚才一直在寻找原因,似乎原因也非常复杂。那么有没有解决之道?我们来听听专家观点。
晋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首先一个方面是尽量避免超级中学的出现,因为现在各地有很多超级中学,比如说在同学们的报告里面也说了,西部某一个省,五所高校占清华、北大两所学校的招生,包括保送和自主招生的名额,他们可以占到大概98%、99%,这五所学校等于垄断了所有的机会,这就会造成一种不公平的情况。我希望能够使得在地方的、高中的这种教育资源能够平均一些,同时如果讲更大,就是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的话,可能还需要在大学的教育资源也要更加地平均一下。
比如说在中国清华、北大两所学校,他们所获得的资源可能是其它学校,甚至是其他985学校都没有办法比拟的。这个就造成了可能进到这个学校跟进到其它的学校差异就会特别大,这两个学校每年都是加起来招不到七千个学生,这个可能也是这种结构性的障碍。
主持人:
晋军老师其实讲的是在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都应该面临一个教育资源平均的问题,对于大多数生源集中在二三类学校当中去,这样的现实怎么做对他们更有利呢?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我觉得应该从三个方面解决当前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均衡,让农村孩子能够和城镇孩子得到一样的学校教育;
第二个方面,要不断地促进各地的高考录取指标的均衡,目前重点大学、民办大学在发达地区、大城市投放的比例过高,减少在发达地区的招生规模,把多余的招生数量投放给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第三个方面,推行真正意义自主招生,对学校实行完全的自主招生,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在真正自主招生情况下,大学如果要树立自己教育声誉和提高自己的教育品牌,要关注贫困学生。他在录取的过程中,可以对农村地区的学生、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加分评价,这有力地校正了农村家庭与城市家庭这些孩子进行竞争的时候,处于的这种教育环境的劣势。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有家庭因素评价和地区因素评价,对那些来自不发达地区和家庭情况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同样的情况下是优先录取,要实行加分评价的。
主持人:
今天我们说重点大学当中农村生源比例下降,其实讨论的是一个知识还能不能改变命运的问题。在节目开始之前,下午开始,我做了一个网上调查,我出的题目是,你还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吗?这样一个题,这个当中,我一直在监控着比例的变化,其实出乎我的意料。一开始到现在,相信都是占到了大比例,当节目开始前,还是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所以说大家对这一点还是充满了信心。怎么样让这个信心得到制度安排上的保障才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今天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现象很复杂,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确实要引起注意的是我们要提醒每一个人、提醒社会,穷不能成穷的理由,富不能成为富的理由,只有在每一个阶层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公平的流动,才能让阶层之间形成对话、沟通和信任,才能让社会容易达成一种共识。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能够让孩子们,不管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如果是处在相对弱势的,能够相信通过个人的努力,能够获得上升的渠道,能够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可能才是关键的。在这个时候,如果失去信心,恐怕是我们每个人不愿意见到的情况。
好的,感谢您收看今天的《新闻1+1》,再会。
来源: 央视网
相关专题:寒门子弟没有春天?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汉森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414-47850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