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渝
“鱼”与“渔”——学习的境界和方式 精选
2010-7-23 13:53
阅读:15224
标签:学习

前言:在今年4月14日发表《喜欢推荐给学生的学习方式》科学网博客文章之后,意外接到《求学考研》杂志编辑部刘子岸主任的邮件约稿。于是,我抽时间整理了博客文章的内容,针对性添加了一些文字,以期对求学考研的学子们有些许的帮助。

特别说明,下文和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可能不一一相同,那是编辑修改之后的版本,我只在自己递交的文稿上大致找出较为明显的地方进行了修订。

【原文出处】吴渝——学习的境界和方式. 求学考研(ISSN 1009-864X),  2010, (3A):104-106

 

“鱼”与“渔”
——学习的境界和方式

文/吴渝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谓知识为“鱼”,技能为“渔”。站在教师的角度为“授”,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学生们固然可以从经年累月的学习过程中慢慢总结和体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自己“渔”的技能和提高获取“鱼”的效率和效果,然而,也有学生终身不得其法,甚至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方式虚度学习人生,始终找不到“渔”的感觉和境界所在。

学习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总结了三种治学境界,其中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学习角度解读这个过程,包括以下三境界:

第一境界:起步阶段,登高望远

学的第一个境界,是方法层面的境界。它要求做任何事情之初,都应该做总体分析和评判,便于掌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重心,把握大局,不偏离方向。

以考研为例,在决定是否考研之时,必须对本科和研究生的就业、学位培养、专业和行业发展、家庭经济情况、学校及城市等各种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而且必须在时间线上做到近期和长远的考量,既要看到当前的局面,又要看到在不远的将来和长远的未来是如何发展和演变,这样才能有助于做出最适合个人情况的最佳决策。

以考研中某一门课的复习为例,在开始启动复习程序后,必须考虑这门课的复习进度和安排、复习资料获取等方面的信息。比如,其中的复习进度是需要首要考虑的。什么时间开始复习?某周以什么样的频度和时间投入该门课的复习?它在所有复习课程中占据的时间和重心比例是多少?复习多少遍?考前要怎么复习?

以每天的任务安排为例,在每天早上就应该对今天的学习和复习计划有清楚的计划。除了正常的在校生的学习和活动安排之外,今天的考研复习重点和进度在哪个方面?准备看哪些书的哪些章节,准备做哪些习题?都应该在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开展。

一个善于前瞻的学习者,总是会不时跳出局部的学习和工作状态来旁观、远观自己当前的、过去的和未来的情形,既是为了总结,也是为了安排和计划。

第二境界:过程阶段,艰辛勤奋

学的第二个境界,是操作层面的境界。它要求在过任何事情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坚持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勤恳踏实,走好每一步,直至成功。

从某个意义上,学习看是和人性中的惰性相违背的一种个人和社会活动。如果可以任由人的本性选择,相当一部分人会放弃学习,而选择更加轻松的享乐方式。因此,学习的成败也会在是否能坚持学习过程这一方面而得到体现。

以考研为例,很多同学没有败在决赛场,而是败在了自己的惰性之下。从统计来看,每年报名考研人数和实际参加考研人数总是存在相当落差,即一部分同学还没有走到决赛赛场,就已经在路途上丢失了自己的动力和决心!

勤奋是几乎所有好学生的必备品质。毕竟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所谓“天才”人物,只能靠勤奋的努力来取得成功。“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其中的艰辛和体会是学习整个过程最难熬的部分,如果始终、最终可以虽憔悴也不悔,那么便离成功更进了一步。

第三境界:整个过程,求索不息

学的第三个境界,是精神层面的境界。它要求学习者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决心、动力和经历,然后才能蓦然发现自己已经获得所爱——“鱼”或“渔”,甚至还有“熊掌”(因获得知识和机能而带来的其他收获)。

可以做到“鱼和渔,皆我所爱”的学习者比普通人更胜一筹,因为他已经深谙“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爱”让自己从学习者的身份转变为教师的身份,即不断自我教授,让热爱学习成为自发的、内在驱动的行为和结果,且终身追求也不停息。
热爱学习,终生学习,这是快乐的学习者在做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学习方式推荐

学习,也是需要个人用一生去反复实践和体验的经历和技能。每个人在其中收获不同,但倘若有心,一定是事半功倍。

第一种: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即主动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好学生都有明显的这种特质。主动,也有好奇的驱使。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探索之心,这种动力就会促成主动出击的学习,不断去寻求事物背后的成因和答案。能够激发出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是让教师欣慰和盼望的结果。可事实上,很多学生在长期的被动学习过程中已经忘记什么是主动学习,因此也很难享受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比如,如果一个决定考研的学生主要是因为被父母驱使,那么他很难在考研的道路上享受到快乐,即便最后取得了考研的成功,也为他在未来三年的投入质量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必须强调,主动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学习,因为学习人清晰地明白学习的动机、目标和方向,会自然地投入兴趣、时间和精力来为学习成功保驾护航。而那些早早丧失了专业学习兴趣的学生,如果能从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方式,很多学习困难和困惑自然迎刃而解!

第二种:验证性学习

验证性学习是指遇到问题要勤动手验证。由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涌现更多的知识细节和有待解决的局部问题,只有通过实践和动手才能真正明白和掌握,这一环节却被很多人所漠视。

由于知识演化具有快速性,虽然某些书本上的知识在印刷出版当时是正确和完备的,但是实际中的某个系统和环境中会有细微或较大的改变。那么,养成亲自验证的学习态度和作风是极其重要的。

对自学这种学习方式而已,验证是必不可少的举动。比如针对自考生参加考研这种情况,学生们在统计上表现出的劣势便是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没有经历足够的实践和验证,所学到的知识犹如是“死鱼”,所学的技能也是残缺不全的纸上谈“渔”,终是没有在无数实战中去猎取“活鱼”那样高明和上乘。

第三种:归纳和演绎式学习

归纳和演绎式学习是指对问题求解的特例进行深入分析和展开拓展,抓住问题实质和规律,尝试获得通用解,并用更多特例来进行验证。这种学习过程也是对学习者的一种挑战。


以考研复习中的解题为例,如果没有发现解题模式,即便解了1000道题,也还是不会知道1001道题怎么做。

与之相反的便是穷举式学习方式。学习者本人是填鸭式教学方式的接受者,也习惯被动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题海战术”,试图靠大量机械解题来达到对知识和技能的遍历。在信息时代来临之前,这种学习方式取得一定地位尚可理解,那时大家能够获得的题库资源也不多。但是,随着日益加快的社会发展节奏和海量信息的涌入,在当今这个时代想用穷举的方式来达到问题求解无疑为车水杯薪式的举动。

高明的学习者往往可以从小样本的“鱼”上找到“渔”的规律。比如,从解题角度,给一个题目的特例就可以提取里面的通用解题模式,然后去尝试解答其他的同类问题。这个过程也是试错(Try and Fail)的过程,不一定次次成功,但一旦成功,与之而来的成就感是无比的满足感和快乐感——这就是学习给学习者的报答。

目前流行的著名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便是成功运用归纳和演绎式学习方式的成功案例!

第四种:研究性学习

顾名思义,研究性学习便是从研究角度去学习和创新。

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优秀本科生和广大研究生而言,从研究的角度去开展学习,也是从本科阶段的学习思维进行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提升的必经之徒。

以研究生教学为例,在研一阶段开课的目的就不只是讲述知识为主,而是要引导研究生们选定方向,学会综述领域发展,确定目标和研究内容,设想课题计划和方案,同时进行验证编程或实验,同时掌握技术文档的写作。

以本科生为例,对广大考研的同学而言,本科毕业设计就是这样一个学习过程。考研的同学往往会忽视毕业设计工作,至少在复试之前是很少有学生把关注点放在了毕业设计之上。于是,在复试中的面试环节,一旦被教师问及毕业设计进度,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支支吾吾,不知所云。其实,即便当即表态回去后马上开始做手毕业设计,给老师的第一印象已然不佳。

老师的疑虑在于:今天你可以为考研的理由放弃本科毕业设计这一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那么,在未来会不会为了找工作而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开展?
因此,学习是一种习惯,也是一个过程,一个渐入佳境的状态体现。已经养成良好习惯的考研学生始终能够处理好时间和精力,证明自己已经为未来的研究生学习打好基础,不会因为别的事情而影响自己自身职责的落实和实施效果。

第五种:储备性学习

储备性学习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学习方式,即不管遇到了什么知识,不管有没有用,自身有兴趣学习的话就先行学习着,哪怕只是为了享受学习的乐趣,不一定要有其他功利性的动机。

当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学习本身就成为一种常态和爱好。有时,无关乎学习什么知识,只关乎在学习的路上,并且快乐地学习着、享受着学习给予我们自身的回馈。

经常进行储备性学习,定然会让学习者受益不少。可以说,不经意学习基本上总是管用的。因为,在很多时候,人遇到问题时能想到的办法往往是过往的学习经历、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所决定的。只有了解了才会懂得有关,才会知道可用和可解。对储备性学习而言,要求的学习深度不必高,因为其目的就是求得知识和技能的广度,即:暂时不知道细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大概,也知道如何知道细节,以及在哪里可以知道得更多。

因此,此刻一个不经意的学习举动,可能给未来埋下一个成功的伏笔!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吴渝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846-34665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