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思想闪电,如云自由漂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吴渝 我的微博:http://t.qq.com/iRaining

博文

我的研究生课程总结 精选

已有 16992 次阅读 2008-7-16 17:36 |个人分类:教育心得|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的研究生课程总结(摘录)

第一部分 课程的故事

让导师走上教学第一线,亲自传授知识和科研技能,言传身教,这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事实上,由于大多数导师工作忙碌,往往课堂上是师生能够系统学习和交流的最佳机会之一(当然,另外还有每周或每月固定的科研讨论例会,但尚未纳入学院的科研教学管理范畴,靠导师自觉完成)。近年来,我负责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也一贯主张每位导师(或研究团队)必须为研究生开设至少一门课程,当课程门数小于导师人数时,鼓励研究生导师以导师团队的方式合上课程,或轮流授课。每次有新导师获得资格,我需要落实的管理工作之一就是为他考虑下个学期或学年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一般是纳入已有课程教学团队,在培养方案修订时已经考虑了课程余量)。

在研究生教学任务承担中,我选择相对固定上《多媒体技术》这门课。从一开始,这门课并非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但由于它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都是很好的交叉,理论和技术上新兴手段不断涌现,倒特别适合我的兴趣(求新)。从课程性质看,它是非学位课,一般就是研究团队内的学生慕名而来(我的教学要求高,第一次课为试听,人还是蛮多的,讲完考核要求就吓跑一大半,冲着轻松拿学分而来的学生自然不想付出太多辛苦)。因此能保证在几年的教学中一直是小班授课,课程灵活度高,能够不断在求变的改革中提升教学效果,自然也获得了一些些微的教学心得。

这学期初,我又觉得必须改革课程一下,给一个导师说:“我不要让学生只写综述报告了,到处都可以抄得到,不用心的学生还是可以对付,我让他们写课题申请书(就是类似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格式),至少得自己思考得出结论。”该导师说:“好,支持你,以后我也这么干。”看看,老师们都喜欢一些“新奇”的教学形式呢。

在课堂上这样宣布的时候,研究生们一片哗然,带着好奇和兴奋,也带着惶恐和惧怕。我安慰的一笑:“放心吧,我会带领和指导你们完成的。”同时,把以往要求的实验环节都取消了,加强课堂互动,不断向这个课程终极目标前进。

现在,回头去想。这个班几乎就是我指导以来表现最突出的一个班了,这不是指能力平均水平。事实上,他们在科研上都还非常稚嫩,交给我的报告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漏洞和偏差,但我看到他们一直在积极配合我的教学,一直在努力提高自身,并慢慢开始享受自己的学习生涯。特别是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报告很突出,自由选题,观点独特,申请书质量超过某些老师的水平,这大概也是他一直参与国家课题申报工作而得到的收获(如果某个部门直接开辟研究生创新基金的申请,这个学生的申请书应该可以直接送出参评了)。

看到这些学生的个性化课程总结时,我忍不住笑,尤其是他们的自信,和最初他们对自身的强烈疑惑进行对比,这大概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不再喜欢看学生的致谢(评语)了呢?看到那些千篇一律的学位论文的致谢,学生和老师大概都找不到任何感觉。什么“渊博的知识……”等等,我都懒得去找出来重现在这里,好像每个导师都是“神”和“完人”,特别是我知道某个学生对老师的真实看法时,更觉得这样的忽悠没有任何意义。

看到本课程的评语时,我才打消了那个疑虑:其实学生们还是个性化的学生,就不知道三年的教学培养之后,他们如何变得没有个性化而群体忽悠了呢?

以下记录我和学生的课程总结和评价于后,当存档也好,收藏也好,供大家思索也好,总有它们的用途吧,而不是要埋没这些原始的教学资料。

(学生的评价是一家之言,我珍视的是他们的真实,无意在此自我宣传。)

 第二部分 老师的教学总结

《多媒体技术》这门课研究生课程,通过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意图让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搜索最新技术并学习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初步具备在某学科方向内自由选题的能力,具有综合知识并写作综述报告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和实际动手能力。引导部分有可能在多媒体技术领域进行课题研究的学生了解学科方向的全貌,并能顺利找到个人的研究起点,提前进入论文选题的准备工作。

本课程采取了新颖的多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强调研究性学习,教师讲授和课题讨论相结合,用选题为指引,要求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在教学中,继续进行关于综述报告写作和查阅参考文献方法的讲座,同时改革了考核方式,改变了往年的“综述+实验”考核模式上,而是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为模板,以“课题申报书”为考核方式,内含综述、研究目标和内容、可行性研究和创新点分析等内容,提高了培养目标。

从教学反馈看(大部分学生按要求写了课程学习心得),学生开始接受并喜爱本学期的这种教学改革,都不同程度感到从课程教学中受益,对科研能力有提高,并且对自己的科研任务更有完成信心。由于教师讨论时明确设定了背景,大部分同学都直接从科研项目中选择课程选题,这对未来的学位论文和科研工作均有较大帮助,提前进行了论文选题工作。

鉴于本学期进行了课程改革,平时抓得严,大大小小的讨论一直在进行,不停推动学生进行综述和选题等,学生都非常配合,一直在进步,并通过良好的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了科研目标的分解和设定,特别是得“优”的同学,在动手能力、工作量、选题新颖性、个人见解方面表现较好,在平时也多次在课堂上热烈讨论和提高,特别是其中一个同学得到有史以来我打出的第一个100分,确因他的申请书质量较高,选题先进,写作规范,表现十分突出。得“中”和“良”的同学还没有较好掌握申请书这样的文档写作形式,报告相对比较粗糙,个人见解不够明确。

 

第三部分 研究生的课程总结(摘录)

1. 关于教学:

(生1)吴老师教学方法独特、方式丰富多样,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互动性强。学期初,老师就对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研究工作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自己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并结合多媒体的理论与技术,拟定了适当的研究课题。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题目,报告了自己的选题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老师给予了评价,对题目和方法进行了点评,为下一步学习研究打下了基础。在上课期间,能认真听取老师和同学对课程内容相关的想法,当堂进行讨论,能在课后做相应的调研,能主动学习一些多媒体技术标准,尝试用VC编写一些算法,提高编程能力。听取研究多媒体方向的研三同学的技术报告,学习研究经验。在课程后期,根据自己所拟定的题目讲解自己的研究工作,包括研究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预期结果等;然后,老师给学生做出了指导,为我理清了思路。依据所选题目,学习写作课题申请书,不仅用到上课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要求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知识,将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际的学习研究当中,使自己掌握了一些正确的研究方法论,为研究生论文开题、科研论文写作,及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在课堂上,每个学生至少都作了两次报告,通过写文档、作报告,煅炼我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听取其它同学的报告,取长补短;通过撰写课题申请,既与多媒体相关,又同自己所研究的方向结合,使自己学会的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到和掌握了一些研究方法,对以后的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此课程,不仅学到了课程的知识,还学到了研究经验和方法。

(生2)首先体会到吴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新颖,想法比较超前。吴老师不断地给我们讲一些当前的最新技术发展方向,并经常举一些案例,我觉得这种方法非常好。首先彻底改变了研究生对上课不感兴趣的倾向,其次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大家都觉得或多或少在思想上有些收获。再次要求同学们自己选一个与课程相关的题目进行研究,还让同学们在讲台上讲述自己所做的工作,既增强了同学们的研究课题能力,又锻炼了同学们的演讲口才能力。

(生3)在选择多媒体课程之前,我对这门课程不太感兴趣。可是,自从听了吴老师的讲课后,我对老师渊博的知识,开阔的思维所深深吸引与折服。特别是老师讲到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模式识别,虽然这个方向与我的研究方向不太一样,但是使我的思维开阔了许多。特别是在后面,我选择了做音频的特征提取研究方向以后,吴老师给了我许多关键性的指导,对我的研究方向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后来,我根据吴老师给我提出的关键性的建议,加上我有针对性地查了许多相关文献,我终于明白了我应该如何去做我的研究。

(生4)在多媒体课程中,吴老师采取了比较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模拟撰写课题申请,使自己收益颇多。吴老师对于如何选题、撰写高质量的论文以及如何搞科研都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启发,还在学术道德方面给我们提出了警戒。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第一次体味了搞科研的艰辛,从以前的剪刀加浆糊到阅读大量文章形成自己的思路的确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自己的耐心,也端正了自己对学术的态度,为研二打好了一个基础。

(生5)我通过本次课程学习收获很多,不仅仅学到了一些有关多媒体方面的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从吴老师那里学到了怎样去做研究,怎样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出合理的评价.特别是在我们课程学习期间是研三师兄们的答辩时间,吴老师通过让我们亲身参加研三师兄们的答辩中从中感受很多.我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和本门课程相结合做了PPT来演示自己目前对多媒体方面的理解和自己的一些见解.我觉得这样对我们很有好处为下学期的开题有很大的帮助.课程结束要提交一分项目申请报告,这样让我们对项目怎么申请和有那些要求有了深刻的理解.

 2.关于研究方法:

(生6)“大胆想象,小心验证。”这是我这学期从《多媒体技术》这门课程中,从吴渝教授那里学到最精华的心得。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或者说要想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必须视野开阔,思路清晰,不拘泥于形式,敢于挑战权威。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尽情地想象所进行的科研工作能向那些方面发展,我们能够应用那些理论和技术。大胆地想象过后,我们就需要小心验证了,从理论上支持到技术上的实现,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小心验证。

(生7)在学习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要多看英文文章,下面是我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看文章时关键是要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多看文章是很有必要的,看多了脑子里才会有整体框架概念,才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且,看多了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想要看哪方面的,需要看哪方面的,想要从中得到什么东西。看文章不能只看,做笔记很重要。我感觉好多时候只听别人介绍经验,自己不亲自实践,是根本体会不到的。有些错误、挫折,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用心去改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生8)由于我们课题组主要从事基于内容的音频检索,因此我们能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研究音频检索。在选题的进修初步定了基于内容音频检索。在课堂上面讲解选题的时候,吴老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这个题目太大了,要求我们细化,后来改题目为基于内容音频检索的音频分割系统。我在定题时,提到了基于距离的算法和基于模型选择的方法,吴老师提醒我可以将两种算法结合起来,找到一种方法实现阈值的自动选择。在这门课中让我开拓了思路,要敢于想。还有就是吴老师讲解了如何看论文,这在研究中也很重要。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看文献的境界是:开始没有自信,觉得茫然;后来觉得知道一些,觉得不过如此;;再次就是越看越觉得自己知道的不多,越学习越觉得知识的不足。”不一定要每篇文章都读完,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文献和感兴趣的地方,静下心来把这个问题搞懂,这样比随随便便读一篇文章好得多,而且也会更有成就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我具备了研究的思维和怎样去定题,怎样写一份项目申请书,还有怎样看论文。总之,使我现在更有信心搞学术。

(生9)而经过对课题申请书的撰写,让我对该课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和思考,这极大的培养了我如何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一完整的体系架构思维方式,这不仅提高了我以后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而且还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让我对事物的认识和掌握有了一个全面系统地概念。因此通过此门课的学习,不单单只是在知识上得到了充实,而且还培养了自己一种自我思考、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无路是在今后的工作还是生活中,这都将是受益匪浅的。

 3. 关于自身认识:

(生10)从吴老师课堂讲解中不仅学到了基本理论知识,还学到了如何做学问、做研究。这些无论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还是以后工作中都会让我受益终身。

(生11)眼下,奥运会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而足球,又是风靡全球的运动,因此在考虑选题时,我就想是否可以融合这两个元素。正好,多目标的跟踪可以与时下热门的奥运会结合,更与全球热门的足球比赛结合。在写这个报告的时候,我深刻领会到一句话:厚积薄发。看的资料太少,对于公式、实验都没有亲自去推导,积累的东西太少。于是,写起来相当的吃力。感觉就是在一个字、一个字地憋,就像现在写这个总结都觉得很吃力。

(生12)我才意识到,自己现在的编程能力真的太差了!……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虽然图形编程是最难的程序开发之一,可是也是最有前途的之一。我坚信,只有付出更多,才能比别人收获更多。

(生13)总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自己有了一个很清楚的定位.为接下来的研究生学习有了很深的理解知道了自己该去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为以后走向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次感谢吴老师的指导!

 4. 关于教师

(生14)这个学期我选择多媒体这门课,我受益匪浅。主要感谢吴老师孜孜不倦的谆谆教导我们,使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打从心底特别感谢吴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老师教导我们的话一直在我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研究生的14条课程总结按内容分解到小标题,实际选自不足14人的总结内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846-32377.html

上一篇:让我差点上当的一则短信
下一篇:国际学术会议的会务组织差异
收藏 IP: .*| 热度|

2 林耕 唐凌峰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