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渝
对转载的建议——以科学的方式进行e时代转载
2010-1-22 11:16
阅读:6025

因为忙碌,断断续续看了一些博文却无力评论,在很多事件上,我便成了一个迟钝者。

这不,等到科学网以技术更新让关于转载的风波尘埃落地(参见《“最新博文”原创区与转载区分开显示》 ,才明白这场争议的持久性和影响之广。

对这个基本还算皆大欢喜的结局,我本无意做马后炮似的评论,但从技术角度,想补充一点建议。

触发我想法的,是梁进老师在科学网发布上述通知的评论中写到:

[18] 标题:
发表评论人:liangjin [2010-1-22 8:34:46]   
有个疑问,有时原创和转载是在不好区分,转载+评论算转载还是原创?


我的建议是:大家既然为科学工作者,那么应当以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转载。不管互联网上常见的转载模式是怎样的,我们可以倡导和推广属于科学工作者职业特点的转载模式,那就是——以写作科技论文的方式来进行“转载”。

具体建议内容:

1. 永远不转载全文。只摘取精华内容,而这个内容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摘取方式可以是双引号方式的原文引用,也可以是个人摘录。科技论文写作时我们便是如此,无需多说。

2. 以科技论文的方式引用转载来源。注明原网址出处,给出标题和链接。有以下两个建议方式:
(1) 如我第一段引用科学网博文,在正文中自然引用。最推荐这种方式。
(2)用参考文献的写作方式附录在文后,给上编号,而在正文中注明引用编号。对此方式大家轻车熟路。

3. 一定使用超级链接。方便读者们点击后回溯原文。却不必全文摘录。超级链接是互联网出现后最伟大的发明,对于http协议(超链接文本协议)的良好掌握和运用是e时代的基本技能。科学网博文写作中也提供了绝好的支撑(见下图:博文编辑窗口中第二排倒数第三个图标),因此您也可以不必懂如何加入html标记在源代码中。



 4. 尽量不单纯转载,要加上个人评论。犹如我们写论文发表,总是要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评价。那么,您的评论就是您最珍贵的思想贡献——至少让我们知道您转载本文的理由,哪怕只有一句话,也请给出理由和想法。说出您的想法,误解也会消除。

5. 如果要单纯转载,个人也懒得评论,那么请限制每天的转载量。最好每天打包转载一次,把所有想转载的博文标题和链接放入一个博文中发布,提高信息的密集程度。能分类最好,让有兴趣者可以跟踪这些内容。久而久之,说不定这也能做成一种品牌。

既然转载也是一种信息提供,如果我们有良好的、受到读者欢迎的转载方式和习惯,而且能为转载信息提供更多的信息附加值,那么,转载及评论肯定大受欢迎。

最后,我想说明:互联网最伟大的技术贡献之一是提供了超级链接的手段,让原本孤立的文字能够相互引用,从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在网上,文字如此,媒体如此,人等对象也如此。我们一定要善用这些链接。

在我看来全文转载的最大坏处是:增加并造成了大量信息的冗余,而存储、传输和处理这些信息又需要新的额外资源,再追溯到为此耗费的人力、物力(比如耗电量等),肯定是不环保的。

如果有人来统计互联网上的重复信息(可以当科研内容),那么信息冗余度可以达到的百分比是多少?其实,相对于信息的巨大数量,1%的冗余都不得了。

不相信?在google等搜索引擎上用某个关键词一搜,没准儿很多同样内容会出现在不同的网址和服务器上。这种冗余可保证我们对信息访问有备份,但事实上也增加了多少浪费啊。google要去掉这些冗余信息,服务器是不是可以同样减少?诸如此类。有兴趣、有心的读者可以做这样的研究,其结果可以发表在science上那天,别忘记引用我的思想贡献。:)

同样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微软的Microsoft标记文字。最早微软操作系统用磁盘发布时(11张?),有人发现在十来张安装盘上,Microsoft这个单词出现的次数多达***次,如果去掉,似乎可以省约1张磁盘的空间。微软也似乎一度准备改名为Moft之类,最后基于什么原因还是不了了之。我个人认为Moft挺好听。(抱歉,多年前听闻,具体数字等记不清了,仅供参考。)

我们都在惊叹和呼吁信息时代的信息爆炸,其实,这种信息爆炸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通过我们人为的努力来减少。

那么,可否从现在做起?让我们科学网的博主做好e时代的引领者,养成良好的转载习惯?推广科学论文式的转载和评论方式?

事实上,在这一点上,科学网很多博主做得非常好了。:-))

我喜欢互联网时代的环保概念,让我们以环保的方式在网上生活。呵呵

相关专题:博客感言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吴渝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846-28944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