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明博士应该还是很年轻的,所以,坚持自己的见解绝不低头,即便是很多人指出问题所在也不会扭转他的坚持。
其实,这这般的经历我觉得自己在高中时代就有过了。
也是诺贝尔奖,也有中国人。
那次好像是瑞士的缪勒教授和柏为兹博士最后得到了那一年的物理奖,因为超导。
而当时大街上沸沸扬扬,说缪勒他们做的是理论,或者也有实验,但是实验的温度后来被人超过了,而超过他的人里,有当时爆得大名的赵忠贤研究员。
随后我就上了大学,在1988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多少周年上见到了回校参加校庆的赵忠贤研究员,当时我再次想到了全国媒体上对于他可能因为超导获得诺贝尔奖的期待。
我至今都记得一篇大报上的文章,《人民日报》还是什么什么我倒是不记得了,当时高中生在学校报栏里看到的也就那几张报纸,或是《中国青年报》,或是《光明日报》。上面记者写到:最开始提出理论的缪勒博士应该是笃定能得奖,而其他几个换着金属(陶瓷?)烧炉子换材料通电流的来自三个国家的科学家谁能凑上份去,还在未知之数,但是我国的赵忠贤是三个里烧得还不错的一个。
陈景润之外,这是第二个我印象里极其深刻的科学家名字。而华罗庚、钱学森倒还在其后。
——————————
最后得奖之后,好像预先兴奋过的大家再来讨论,有人说道:瑞典人还是对中国人有看法,我们得奖与否和民族有关系。也有人说,这个柏为兹博士很幸运嘛,跟着老板得奖了,叫他博士,肯定是因为他还不是教授,云云;也见到有报纸的再度评论,说道先导性要强于跟踪者,非常卖力气烧炉子换材料通电流的人还是没戏。
嗯,后面这个大约道出了诺贝尔奖的真谛。
今天,我觉得自己在科学网上见到了这个事情的重演,只是赵忠贤换成了陈仙辉。
作为对超导一窍不通的我,看大家的讨论争执也能看得出最大的贡献在哪里。
不过好像龚明博主是看不出来这一点的,所以他一直坚持陈仙辉教授的研究是可以得诺贝尔奖的。这个坚持只有陈教授真得了奖才能给龚博士带来更大自信,但是,俺根据最近的讨论判断,可能性接近于0。
————————
我和比我年轻的学者聊(或面试)喜欢问“你觉得咱们这个领域哪个人的科研是好的科学”这样的话题,如果他说得出来,并且有自己的理由,和我的判断也大致相符,我就会很高兴。如果说的和我心目中的不同,我也会听取他选择的理由,然后看是否需要修正自己的认知,如果不能说服我,我就会感慨下:看来这小伙子(或小姑娘)连什么是好的科研都还懵懵懂懂呢,未来是不是要继续做科研完全是可以讨论的,也许不做竟然会更好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72964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