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
“崩滑流”与“减缓避逃”,兼论台湾和大陆的不同叫法
2012-4-18 11:41
阅读:4942
标签:台湾, 大陆, 应急管理, 泥石流
  上个月去参加了一次地质灾害应急的项目评审会,因此遇到了科学网上很有个性的秦四清研究员。
 
  因为我本人不是地质行当的,所以在本次会议上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学到了一些很好的说法,那就是“崩滑流”,可谓言简意赅啊!
 
  所谓崩滑流,即是以下三个东西: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在台湾,泥石流被叫做“土石流”,差不多,不过我倒是觉得好像台湾同胞叫的更合适些,原因则是“土和石头形成流动的形式化物体”,土和石是原始形态,流则是变化后的形态。而泥则是土水混合后的产物,不算原始形态,而是中间形态,泥石流的说法就有点倒因为果了。
 
  其实非但中国人的总结概括能力超强,外国人也有这趋势,宗教特征之ABC呀,应急四R阶段呀,等等。大家都喜闻乐见这类简单容易记忆的东西,总比连篇累牍的文字要好看一些吧。
 
  我招收的新的研究生李同学最近被我赋予做“渐发型突发事件”的学术任务,我让她建立一个简单的渐发型灾害社会成本付出与价值损耗的模型,她做了,然后问到我因着这个模型,如何去设计相应的应对策略呀。
 
  我说:有啊,我这里早就有了,你可以和模型结合起来说。这四个策略就是减缓避逃——
 
  1,减: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灾害本身,如大火中从天而降的一场人工暴雨。
  2,缓:采取积极措施使得灾害来得更慢一些,虽然措施不见得立刻有效,但是总可以使得时间后延,以便设法调集更多资源采取更佳措施。
  3,避:对于有些灾害,我们没有办法对灾害事件本身采取措施,但是我们可以避,比如对于地震和余震,我们就可以去安全的区域和建筑物内躲避。
  4,逃:实在不行,就撒丫子吧。三十六计里把这个叫做“走为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56070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