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
沉痛哀悼高中三年的班主任老师王志义先生!
2011-11-27 07:10
阅读:4512
标签:哀悼, 王志义

  今天收到消息,我们高中三年的班主任老师王志义先生26日早晨1点不幸去世。

  沉痛哀悼!

  王老师从高一到高三带过完整三年的班级只有两个,我们25级4班是第一个,所以,对他来说,这批学生也是记忆深刻的一批。从我们的角度来说,高中三年是决定大家命运的重要三年,王老师的作用可谓不可或缺。

   

  以下是之前我写过的一篇关于王老师的文章,这里先贴出来,以寄哀思!

  王志义先生是我高中三年的班主任老师,这次因为他来北京开会的缘故见到了他,很是感慨,就又想起来了关于他的一些旧事,应该说,这次我对王老师的认识自己感觉是更深了,所以就有了为他立一小传的想法,小传自然是挂一漏万的,而且我的写法又总是那么怪异,只能以后慢慢修正并补充了。

  说到立传,并非是帝王将相或才子佳人才有这样的资格,陈寅恪先生为柳如是女士立过传,鲁迅先生更是为阿Q这样的人立过传,还名之为正传,其实,在我看来,为典型人物(即使这样的人物很多)立传其实应该是比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们立传更有价值的事情。

  王志义先生出生的家庭很有特点,他的父亲是解放后梁山一中第一任校长,后来因为知识在县里最多的缘故,也成为了梁山县第一个走资派,他就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成长的。

  王志义先生的第一学历是小学毕业,现在很多地方招聘开始讲究第一学历,尤其在我们中国,英雄不问出处的年代大概是过去了,或者说,英雄不问出处的年代只适合于乱世,而在和平年代,必须有个出身才有机会成为英雄,王先生恰好因为乱世而耽误了谋出身的机会,而世事平和以后却又开始讲出身了,尽管他有第一走资派儿子这样的出身,但是在改革开放时代却有点显得过时了。

  于是,王志义先生的路走得有点艰难,好在有一个机会被他抓住了,那就是英语开始作为中学课程进入大家的视野。这样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懂英语,于是,这个工具能够成为大家都可以以同一标准起跑的可以追求到的目标。

  王志义先生在这个领域应该说做得非常不错,当我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的时候,学校已经放心地让他以小学毕业之身份带着高中生冲击高考了,他一带我们就是三年,直到我们高中毕业考入大学。

  中国古代常说的一句话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劳心者制人”等等类型的话,虽然说法角度不同表述各异,但是本质是一样的,就是目前大家常说到的“知识改变命运”,即便是文革结束后的那些日子里,知识仍然是改变命运的最好工具。王志义先生算是在以草莽英雄著称的山东梁山实现了自己“知识改变命运”的成功。

  提到成功,我有个高中同学在我们建立的高中同学录里说过一句让我觉得很具讽刺意味的话,在看到我交代了很多同学目前的去向的文字后,他写道,“我现在正忙着自己的事业呢,对同学目前的状况还真没有兴趣关注。”我后面评论了一句,说“事业自己偷偷去做吧,不要在同学面前谈什么事业,那显得太可笑。”

  虽然我无情地讽刺了他,自己确实还是有独特的事业观的,这里也需要说一下王先生的事业。按说在我自己走出县城的情况下继续谈王志义先生的事业并不合适,因为中国也有传统看法,觉得“出来”是个需要追求的目标,而“没有出来”则往往不被认为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当然,并非如此,事业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谈,从不同行业去谈。
  我以前对于事业的再度澄清中说到,“对于不同行业,肯定地有不同地用于衡量事业的标准,比如,做生意的人自然要以挣钱的多少来衡量自己事业的成功程度,而做老师的则必然地以培养出有出息的学生来衡量自己的事业究竟多大。”

  在我们梁山县,或者甚而至于在山东省了,王志义先生培养的学生还是有值得一说的地方的,说到我自己,应该只是其中的一个小例子了,作为他带出来的第一批学生,我成为了县里第一个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而且之后至少5年内没有人再考入这所大学,当然,同年中还有很多人考入了所谓的“名”校,如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等,高中毕业的学生在考入的大学名字上的瞩目最容易成为老师成功的标准,而王老师至少是做到了这一点的,他之后的学生也不断在证明着他确实在世俗的标准上可以作为一个好老师。

  学生已经考入名牌大学的结果对于老师其实是个镜花水月般的事业成功,毕竟,作为老师只能享受到一点点荣光。而当这些学生能够对老师的感情保持一再持续,并且有机会就表达,我觉得这才是对作为老师的事业的非常关键的注脚。在我的印象里,王志义先生的多数学生都是做到了这一点的,对老师的感情在心里存在着,而且有机会就会表达出来,当然,也有在心里不善表达的,不过,拳拳之心是可以触摸得到的。

  现在的应该更贴心的大学里的导师学生的关系已经到了学生一毕业就再也没有和导师联系的兴趣,但是这样的学生甚至导师都并不是什么无情无义之人,世俗一再玷污所有人的心灵,已经使得本应该纯粹如没有污染过的湖水一样的师生关系都莫测其深,这时候,小地方(县城?)的老师还是让人觉得那么纯粹,而即便现在也象大都市一样不太纯粹,至少纯粹程度要高于大都市,那么,向前追溯,20年的师生关系无论如何也是要从各个方面高于当下了。

  我们班同学所以能够对王志义先生形成遥远而悠久的依赖不是没有原由的,这样的原由往往会直逼心灵最脆弱的地方。

  王志义先生也是个有较深文学修养的人,在我们这次北京相聚的席间,语文老师岳彩亮先生当场赋诗一首,王老师则评论道,“老弟你喜欢用这个韵啊!”原来他们之间诗词交往已非一次了,所以会有这样的评论,让我吃了一惊。原来我对自己班主任老师的认识还需要重新进行定位,之前只从课堂上的认识已经太不够了,也所以我在后来提到,“和王志义先生的相见相当于重相识,心里的惊喜就更多了,因为不再纯粹是在回忆过去,而是由着深入的认识而更期待未来。”

  这其实也是我特别希望朋友或者师友在交往中特别需要知道的吧?回忆过去是必要的,但是更应该重新认识对方,更在意于遥远的未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51206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