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
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一分会场报道
2011-11-24 03:44
阅读:5134
标签: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群体性
  2011年11月5日下午2:00,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第一分会场(群体性突发事件及社会心理研究)在华南农业大学行政楼三楼会议室举行。来自广东、山东、北京、安徽等地的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社会心理研究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会议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报告由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玉教授主持。
 
  上半场于下午两点正式开始。
 
  来自广东行政学院的王玉明老师做了题为“暴力抗议环境污染的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基于对十大典型环境事件的研究”的报告。他通过对十大典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分析,指出这些群体性事件是地方政府、污染企业和受害民众三方经济利益冲突和生态伦理冲突的结果,即表现为政府的GDP至上与民众的环境生存权之冲突、企业利益至上与民众的环境生存权之冲突。从深层来看,这是政府奉行GDP至上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冲突。报告结束后,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孔繁玲老师从成因分析要素选择等方面对报告进行了简短评述。
 
  来自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张书维博士做了题为“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视角:一个理论整合模型”的报告。他首先指出,集群行为指突发情境下的一群个体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而联合起来采取的社会行动。其次,他认为社会心理学对集群行为机制的研究分为早期、去个体化、速生规范、社会认同和群际情绪五个主要阶段,而理论发展基本遵循了两条路径:由非理性到理性再到情绪情感中介的转变;解释变量由个体水平上升到群体水平。最后,他认为一些正性的集群行为也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更多关注。在报告结束后,来自山东大学的张江华老师高度评价了张博士的研究成果,并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报告做了简短评述。
 
  来自南华大学应急与预警管理研究所的龙云博士做了题为“农村突发事件中公众心理危机的非正式制度因素识别与应对研究”的报告。在报告中,她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农村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接着分析了现阶段公众心理危机应对效率低下的原因,并指出非正式制度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最后,她介绍了非制度因素识别的方法以及各类不同的非制度因素,并同时给出应对公众心理危机的若干可行策略。来自北京大学的胡天翊博士充分肯定了龙云博士的研究成果,并从危机心理学角度对报告进行了简单评述。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唐斌博士做了题为“群体性事件网络传播的主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7年-2010年的数据分析”的报告。他通过对1997-2010年我国网络传播主体在规模、分布、年龄、学历以及社会地位等的时序变化分析发现,我国网络传播主体存在着总体规模庞大,呈持续超量发展的态势;分布集中,中心区域聚集现象长期存在;年龄结构青年化,并呈现出青少年化趋势;以及社会地位处于相对弱势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职业的不稳定性以及学历与收入水平的低下等基本特征。他同时指出,这些特征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传播过程中的相关主体的心理、行为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詹新博士对报告作了简单评述。
 
  来自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龚会博士做了关于“救援人员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抗逆力模型的研究进展”的报告。在报告中,龚会博士分析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特点,并指出非常规突发事件通常会对救援人员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接着提出了“抗逆力”的概念,并基于此概念提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救援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抗逆力模型,并利用此模型进行了若干实例分析。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张程围绕“抗逆力”模型的应用范围等和龚会博士进行了进一步沟通,并对报告做了简短评述。
 
  上半场报告于下午15:00结束,在短暂的茶歇后,下半场报告正式开始。下半场报告由来自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的张江华副教授主持。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玉教授做了“论回应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以群体性事件中‘越级上访现象’的逻辑演进为分析文本”的报告。报告中,张玉教授首先指出,现阶段群体性突发事件和越级上访现象呈大幅度上升趋势,接着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详细分析了越级上访现象的成因,并以此为例对回应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一般性分析框架。来自南华大学的龙云博士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报告进行了简单评述。
 
  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张昊宇同学进行了题为“基于进化博弈理论的我国应急协调机制研究”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进化博弈理论,并与传统的博弈理论进行对比,接着,他介绍了基于进化博弈论的应急协调理论模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践分析,最后,对该模型的有效性、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来自中山大学的龚会博士针对模型的应用范围等问题报告进行了点评。
  来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胡天翊博士做了题为“信息特征在危机沟通中的作用”的报告。在报告中,她首先指出危机沟通的定义、特征、种类和沟通策略等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她详细分析了信息的不同特征在危机沟通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并结合实际危机沟通案例对信息特征在危机沟通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来自广东行政学院的王玉明老师对报告进行了简短评述。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詹新博士做了题为“人格特质中尽责性对建筑疏散人员行为选择的影响”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人格特质是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并且,人格特质中的尽责性体现了个体在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可以用于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最后,他结合合肥某高校教学楼组织疏散实验进行了案例分析。
 
  分会场的报告结束后,张玉教授和张江华副教授针对第一会场的各个报告做了精彩总结和点评。
 
  第一会场报告于下午16:40正式结束。
 
【张昊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51111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