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死也要在重要的东西周围挥剑而死啊。”
日本动漫中有一部武士为主角的历史剧,故事背景设定在江户时代幕府末期,外族入侵加废刀令的实施,使得武士逐渐走上衰落。该动漫的主角是一群生活在这一时代却依然保有着武士灵魂的人们。在他们眼中,死亡绝不是可怕的事情,情义比生命还要重要。
武士道精神内涵的渊源来自于神道教、禅宗佛教和儒学朱子学。神道教和禅宗是“战斗者之道”的思想渊源,儒家朱子学则成就了武士道中的“为政者之道”。古典武士道的要求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再也没有比卑劣的举动和狡诈的行为更令武士所厌忌的了。
“勇”是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超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对于武士而言,“仁”并非盲目的冲动,而是考虑到了正义的仁爱,而且并不仅仅是某种心理状态,而是对其背后所拥有生杀予夺之权的仁爱。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礼”被称颂为武人特殊的德行,“礼道之要,在于练心。以礼端坐,虽凶人以剑相向,亦不能加害。”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信,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真正的武士把发誓认为是对命运的损毁,武士的誓言绝不会堕落成形式上的游戏或毫无诚意的言语。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如果能得到名誉和声望,就连生命本身也会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在名誉面前,武士可以平静而迅速地舍弃生命。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这也是武士全部教育和训练的基础与归宿。
“克己”要求武士克制自己的私欲,时刻保持心境的宁静,不能被欲望左右信念,这样才能侍奉君主,保护领国领民。
武士的雏形是在日本平安时代律令制下产生的武官,最初是日本恒武天皇为了巩固政权而设立的。因天皇当时作战所遣士兵缺乏士气和纪律,为巩固和扩展在北本州岛的势力范围,恒武天皇开始向地方豪族求助,提出将授予征夷大将军的称号给任何代替自己讨伐北本州的地方势力。这些弓马娴熟的地方豪族很快就成为了天皇用来剿灭反抗力量的工具。
到了九世纪中期,地方豪族开始利用自己的私人武装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公元1192年,武士首领源赖朝建立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幕府政权,日本武士也开始从一个奴役阶层正式走向社会政局。自此一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幕府交出权力给天皇为止,日本列岛的实际政权都掌握在武士阶层统治下的幕府政权手中。
武士,简单来说就是效忠于领主的职业军人。然而成为武士并不只是要擅长武艺,理论上来说,日本武士是必须文武双全的人。除了要擅长剑道、马术、射箭等武艺,也必须读书、习汉文、练书法、做文章,尤其兵法、韬略更是须有所精通。除此之外,品行、操守、勇气也都是武士被评鉴的范围。自镰仓幕府建立后,武士阶层所信奉的条律也成为了全社会效仿的道德规范,并逐步发展成一套系统完善的基本准则--武士道。
美国人曾经拍了一部武士电影叫《四十七浪人》(基诺 里维斯主演),电影改编自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元禄赤穗事件。公元1701年,赤穗藩主奉命接待天皇使者,然而却受吉良愚弄而失礼。赤穗藩主愤而挥刀伤了吉良,从情义上讲,他因受侮辱而报复吉良,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德行;但他在将军殿上拔刀伤人却是不忠。最后天皇使者赐他剖腹自杀。赤穗藩主死后,因其对幕府的不忠而倍受谴责,亲属中也没有一位愿意继承他的家业,赤穗的封地被没收,家臣和武士也都成为了没有领主的浪人。以大石为首的四十七个浪人,决心为主人复仇,对主人的忠义是他们的最高准则。他们用主人剖腹自杀的刀杀死了仇人,将其首级献到了主人的坟上。然后,四十七人束手让幕府差人拘禁,听候判决。元禄十六年,幕府下令命他们集体切腹。
关于这段故事,日本小学五年级的国语课本上这样评价:“他们为主君报仇雪恨了,而且情义真诚、意志坚定,应该奉为永远的典范……于是,幕府经过再三考虑,命令他们剖腹以效忠,这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这群人虽然失去领主成为身份卑微的浪人,但依然持有武士的忠义与血性。即使被贬为浪人,他们内心依然遵从武士道精神。”
至今,在日本人的观念中,他们为主人复仇的行为是正确的、值得被推崇的,而幕府对他们实行的剖腹判决,也是对他们忠于领主、重情重义的肯定。武士道的雏形,便是以主从关系为基础的主从道德。在武家关系内部,主人与武士之间是以利益为基础的交换关系。首先始于物质报偿,即主人用其财产的一部分与从者的生命交换。战争时期,则用恩赏来换得从者对主人的忠义。在《将门记》中,有大量的军功状的记载,此时从者的追求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对崇尚献身与勇武精神的向往。这种在武家主从关系内部发展起来的新道德,到了战国时代,才有了一个统一的称谓--武士道。
到了13世纪,中国的禅宗思想在武士阶层中流行开来。禅宗宣扬“自立本愿”,即人们通过主观意志便可成佛,主张人人有佛性,只要清除内心的“妄念”达到“空心”境地便可成佛。对于生活在厮杀战争中的武士来说,这无疑成为了一种心灵归宿与寄托。禅宗“生死如一”的生死观也默默与武士“驱驰于矢石之间,出入于生死之门”的生活状态相吻合。在幕府时代,许多大名领主都以禅僧为师,不少的禅僧还作为总大将率军出战。日本公认第一流的剑客柳生但马守曾担任过德川家族第二、三代将军的剑术老师。他把毕生绝学传授给弟子之后,告诫他们说:“超过这以上的事,非我指导所能及,必须让位于禅的指导。”日本武士阶层吸收的禅宗思想,更多的偏向于一种趋于完整的修行体系。禅宗佛教给予了武士平静地听凭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恬静地服从,在灾祸和危险面前依然能保持冷静沉着,卑生而亲死。“生不可喜,死不可悲”,赋予了武士超越生死的战斗精神,使得武士能够完全断绝生死羁绊,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奔赴战场。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切腹”这种行为不能不提,这被武士认为是舍身取义、光荣赴义。切腹的仪式庄严肃穆,剖腹自杀者需穿着庄重服装,用来剖腹的刀或剑放在他正前方。刀可能用特别的布料垫着。武士会做死亡的心理准备,例如写作称为辞世之句的诗歌。待他和身旁的介错人助手准备好,剖腹者会揭开身穿的和服,拿起刀剑,捅进自己腹部。剖腹者首先从左至右的切割,然后作稍微向上的第二刀,让其肠脏溢出。切出第二刀之时,介错人进行抱首,即挥刀向剖腹者的脖子斩下,但不完全斩断,让头和脖子仍有一丝牵连。由于这一刀要非常精确,介错人一般是剑术高手。切腹还要求武士临死时保持清楚明晰的意志,按照仪式一一去做。第一,要使尸体不倾斜,只许向前俯伏。如仰面朝天,便算失仪。第二,腹上刀痕不许皱折。第三,双膝须合拢,如松开了,就表示不够修养。最后对于自杀用的武器也得安置妥当,不能任其散乱。
这是一种刻意造就的痛苦,被视为成对自我道德的一种试炼。在武士眼中,切腹被视为最光荣的死法。古代人的世界观普遍认为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之中的,因此,切腹的仪式也被赋予了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含义。
曾有学者称“武士道是日本道德的最高形式”,武士道占据了日本传统伦理的主要部分。在幕府统治日本列岛的几百年间,武士道精神作为社会广泛崇尚效仿的道德规范,已上升到了国家伦理的高度,对日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明治政府建立后,近代天皇制“武士政权”迅速确立起了以“与万国对峙”为国家目标、以“富国强兵”为主体政策的近代化基本国策。明治政府逐渐取消了武士的俸禄,也消灭了武士阶级。此后,国民皆兵的《征兵令》颁布:“士已非从前之士,民亦非从前之民,皆为皇国一般之子民。”《征兵令》否定了历史上的武士制度,也否定了作为武士之心的古典武士道精神。古典武士道精神被改造成为了近代军人精神,继而扩大称为全体国民的最高道德。此后,以天皇名义颁布的《教育敕语》中,以“天皇的武士道”精神作为“近代日本教育的灵魂”。这对此后日本人精神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以绝对的权威确定了国民教育的方向,将国民道德意识统一到对天皇的忠诚上。
近代武士道在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时,成为了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在对外侵略战争中,整个日本沉浸在为天皇效忠的狂热中,对武士道传统不加区分的全盘继承和近代武士道思想的发展,造就了一支令人生畏、惨无人道的日本军队,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野田毅、向井敏明被称为武士道“武勇”精神的生动范例。以自杀式袭击为主要作战方式的“神风特攻队”,自杀式“回天”潜艇以及“死亡铁路”、野蛮的慰安妇制度……让人对其残暴嗜血的行为不寒而栗。
近代的武士道精神对内忠诚,对外残暴。而日本的军国主义,让武士道精神所包含的残暴展露无遗。日本列岛地域狭隘、资源匮乏、灾害频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落后的生产力导致了不安定的社会环境,日本始终没有形成类似中国古代那样强大、安定、富庶的封建国家。动荡的生存环境使得人们对武力的崇拜异常强烈,武士道的残暴也是求生本能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在恶劣自然环境下优胜劣汰的必然道路。
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武士道所体现的特性无疑是矛盾的: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本尼 迪克特所说:“西方人所理解的德和恶与日本人所理解的是大不相同的,这是一个独特的体系。它既不是佛教、也不属儒家。它是一个日本体系--既是日本的力量所在,也是日本的弱点。”
十分喜欢电影《四十七浪人》最后的处理,四十七浪人在被命令剖腹时,幕府使者赦免了复仇发起人大石的儿子:“我们的国家需要像你这样勇敢的武士的血脉绵延下去。”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是日本是以樱花比喻武士的。在日本有“花中樱花,人中武士”的谚语。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这正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之后毫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士道思想至今仍影响着日本国民的思想,作为精神血脉的一部分,仍将继续传承下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108363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