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tuhy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jtuhyg

博文

李白《南山寺》诗与回访秦州祖居的时间

已有 1289 次阅读 2024-2-21 19:53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李白《南山寺》诗与回访秦州祖居的时间

霍有光

  最近整理家父留下的笔记,发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家父写的一页笔录,提到“李白出蜀前,可能回过秦州祖居”,应是日有所得,随机简要记下数语,准备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之用。兹拍照整理,供有关唐诗研究者参考。笔记内容是:

  

  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东泉澄彻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象,古柏几千年。——李白《南山寺》(乾隆《秦州新志》卷十《艺文》下《诗》,下注:“诗载塔顶小石,今已。”)

  李白出蜀前,可能回过秦州祖居。

  李广之后,凉武昭王之后,世系陇西成纪。凉灭,逃身西域碎叶条支。

 

 

  图:霍松林先生关于“李白出蜀前,可能回过秦州祖居”的笔记

  

  家父自文革伊始就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并受到冲击,写这页笔记时,正在陕西泾阳县王桥镇陕西师大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尽管劳动之余注意到这一问题,但受农场劳作环境与条件的限制,最终没有写成文章。本文试作探析。

  

一、关于李白“回过秦州祖居”的时间问题

  据《新唐书·李白传》:“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可大致译为: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帝九代孙。他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在今四川)。

  查阅多家《李白年谱》,都把李白“出蜀”的时间考证为24岁。以24岁为分水岭,24岁之前,关于李白的事迹,记述非常简略;24岁之后,李白“出蜀”,记述较为详实。但是无论24岁之前还是之后,都无李白行踪曾回到过秦州(或甘肃境内)的记述。那么家父为什么要将李白“可能回过秦州祖居”,认定为“李白出蜀前”呢?

  根据《李白年谱》,李白于公元701年(武则天长安元年)诞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先祖为西汉龙城飞将李广(为陇西成纪人,今秦安县),其父隐其名。李白五岁时随其父逃到蜀中,落脚在唐剑南道锦州(巴西郡)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青莲乡因李白号“青莲居士”得名)。开元十二年(724),李白24岁时“决定出蜀远游”,行前写了《别匡山》(见《江油县志》)。

  鉴于李白24岁之后“决定去蜀远游”,游踪即经渝州(重庆)、巴东、荆州、鄂州江夏……,长期在各地漫游,所到之地及诗作,多家《李白年谱》都有详实的考证,行迹清晰,且所到之地在时空上难以与秦州发生云游关系。如果按照家父笔记提出的问题,那么李白“回过秦州祖居”的时间,只能发生在李白24岁之前。

二、李白曾提到过自己的家世

  李白在自己的诗作中,曾提到过自己的家世。李白《赠张相镐其二》云: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龙颜惠殊宠,麟阁凭天居。晚途未云已,蹭蹬遭谗毁。

  想象晋末时,崩腾胡尘起。衣冠陷锋镝,戎虏盈朝市。

  石勒窥神州,刘聪劫天子。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六合洒霖雨,万物无雕枯。

  我挥一杯水,自笑何区区。因人耻成事,贵欲决良图。

  灭虏不言功,飘然陟蓬壶。惟有安期舄,留之沧海隅。

  

  《赠张相镐(二首)》是一组五言古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永王璘失败后,自丹阳南奔,辗转至彭泽,不久即被捕入浔阳狱。组诗第一首盛赞张镐在平叛中的功业,并表示要随他从军,戴罪立功。第二首述自己家世和一生遭遇,表明自己入永王幕府是“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是因投错了人,才遭此劫难。从《赠张相镐其二》可以看出:“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十五岁时已遍观奇书(经典群书),诗赋可比司马相如。“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李白57岁时,能够写下这样的诗句,值得人们深思李白是否曾经考察过先祖李广在“陇西”的活动踪迹。

  陇西又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山之西为右,故名。大约相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可包括河西走廊。如李白“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色九千里”(《江夏赠韦南陵冰》);“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思边》);“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胡无人》);“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秋思》);“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塞下曲六首其五》);“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其一》)。唐张籍《横吹曲辞·陇头》云:“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唐胡曾《交河塞下曲》云:“交河冰薄日迟迟,汉将思家感别离。塞北草生苏武泣,陇西云起李陵悲。”诗作中的凉州(武威)、张掖、酒泉、玉关、交河(吐鲁番市以西)、天山等地,贯穿了河西走廊。李白与其他边塞诗人一样,能够熟知陇右,与他曾经考察先祖李广在“陇西”与匈奴作战的自然地理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在秦州(今天水)还有一座李广墓。李广墓在天水市区南郊的文山山麓。墓碑上镌有蒋中正题字“汉将军李广之墓”七个大字。据考证,此墓是李广的“衣冠冢”。葬宝剑衣物。墓前原有石兽石马,造型生动,故得石马坪之名。始建于何时?无详史可考。但《秦州志》载:“旧迹久湮,乾隆二十八年,今制府杨公过秦州,命知州重修,树墓碑。”

三、李白《古风(其二十二)》与秦州

  古风是一种古体诗,根据诗句的字数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根据《李白年谱》,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并不是写于一时一地,而是不同时间与不同的地点。如李白25岁时,经过荆州留诗《古风其三十三(北冥有巨鱼)》;28岁时,在安陆留诗《古风其二十六(碧荷生幽泉)》;30岁时,在终南山留诗《古风其三十八(孤兰生幽园)》;31岁时,在长安留诗《古风其二十四(大车扬飛尘)》、《古风其十五(燕昭延郭隗)》;34岁时,在洛阳留诗《古风》其十八(天津三月时);35岁时,在太原留诗《古风二十七(燕赵有秀色)》、《古风五十二(青春流惊湍)》。

  如上所述,可以看出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没有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是杂乱无序的。但是,如果仔细品读这五十九首诗,虽然各篇写于不同时期与地点,首先不难发现《古风》的语言特点,即吟咏感怀,诗中的主语——“我”,就是李白自己。例如:

  《古风》其一:“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古风》其二:“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沈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古风》其四:“桃李何处开,此花非我春。唯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

  《古风》其五:“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

  《古风》其七:“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遗我金光草,服之四体轻。”

  《古风》其十一:“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古风》其十二:“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

  《古风》其十四:“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古风》其十五:“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古风》其十七:“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

  《古风》其十九:“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古风》其二十:“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

  《古风》其二十三:“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

  《古风》其三十七:“燕臣昔恸哭,五月飞秋霜。……而我竟何辜,远身金殿旁。”

  《古风》其四十一:“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

  《古风》其五十二:“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古风》其五十七:“愿衔众禽翼,一向黄河飞。飞者莫我顾,叹息将安归。”

  《古风》其五十八:“我到巫山渚,寻古登阳台。”

  那么李白究竟有没有可能回过祖居秦州呢?笔者认为是肯定的。因为《古风(其二十二)》中的那个“我”,谈到的秦陇地理环境与感受,恰恰说明这正是李白曾到过秦州的实证。全诗如下:

  

  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

  胡马顾朔雪,躞蹀(xiè dié)长嘶鸣。

  感物动我心,缅然含归情。

  昔视秋蛾飞,今见春蚕生。

  袅袅桑柘叶,萋萋柳垂荣。

  急节谢流水,羁心摇悬旌。

  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

  

  《古风(其二十二)》中所“别”的“陇首”即大陇山,地处六盘山南段。在李白的诗歌里“陇首”又称“陇头”,譬如,“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塞下曲六首其二》)。秦水、秦州因地处秦人的发源地,故名。在李白的诗歌里,陇右的“秦水”又称“陇头水”,为什么它们“幽咽多悲声”呢?因为陇右经常发生与游牧民族的战争,正如李白《胡无人行》所云:“十万羽林儿,临洮破郅支。杀添胡地骨,降足汉营旗。塞阔牛羊散,兵休帐幕移。空流陇头水,呜咽向人悲。”“秦水”应泛指“陇首”地域的渭河、洮河(及支流)等,如洮河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也是黄河上游右岸最大的支流。洮河发源于青海省,自甘肃省碌曲县进入甘肃,经甘肃省岷县时折道向北,继续在甘肃境内奔涌574公里,最终在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水库注入黄河。洮河流经临洮,临洮因境内有洮河穿城而过得名。唐朝初期,在临洮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吐蕃连陷秦、渭、洮、临四军,狄道陷于吐蕃。李白的诗歌里多处涉及临洮,譬如,“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白马篇》);“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子夜四时歌·冬歌》)。

  李白“感物动我心”,说明他实地考察了“本家陇西”之地后而“感物”,并对他今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秦州是出蜀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他游历秦州“南山寺”自然顺理成章。李白的另一首《学古思边》诗,或也能佐证曾经到过秦州:“衔悲上陇首,肠断不见君。流水若有情,幽哀从此分。苍茫愁边色,惆怅落日曛……”“衔悲”意为心怀悲戚,“我”心怀悲戚来到“陇首”,主语应该就是李白本人。总之,李白这次考察陇右、途经秦州祖居游览南山寺,应该是他15岁(开元三年,715年)至24岁(开元十二年,724年)之间的某年,始于秋天(“昔视秋蛾飞”),直至来年的春天(“今见春蚕生”),所以冬季亲见边塞“胡马顾朔雪,躞蹀长嘶鸣”,为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在陇右经历了秋、冬、春三季之后,羁旅之心摇摇不定,如风吹悬旌(“羁心摇悬旌”),产生了思念(“缅然”)回蜀的“归情”,“我”不得不“挥涕”而去,“恻怆(哀伤)”之心难以平复。

  唐代诗人常将“陇首”与“河源(源头的黄河)”入诗,如唐马戴《陇上独望》云:“陇首行人绝,河源夕鸟还。谁为立勋者,可惜宝刀闲。”唐李频《送边将》云:“遥领短兵登陇首,独横长剑向河源……若纵干戈更深入,应闻收得到昆仑。”笔者大胆猜想,李白这次回秦州祖居可能还感知了黄河,“秦水别陇首”句中的“秦水”,如上所说也包括黄河,洮河、渭河等只是黄河的支流。李白在诗作中常常提到黄河,如《公无渡河》云:“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将进酒》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地形西高东低,黄河“咆哮万里”,视觉上自高而下,好像“水从天上来”!李白因为有在“陇首”观看黄河经历而获得的感性知识,所以能够创作豪气如虹的千古名句。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研究者认为《古风(其二十二)》是天宝元年(742)李白(即将)第二次离开长安时所作,“从诗歌的情绪上看,比较凄怆,的确受到了极大的冤屈,一种思归却又恋恋不舍长安的心境昭然可见。”但问题是:虽然长安地区的河流也可以看成是“秦水”,但它们不是“陇首”之水,如何解释“别长安”与“别陇首”?即如何与边塞胡马踏雪、徘徊嘶鸣相联系呢?李白“感物动我心”,所感之物明明指的是陇首、“陇首”的秦水、胡马、朔雪(北方的雪)、马徘徊嘶鸣等。“别长安”论者认为:“李白第二次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开封,济南等地,次年,李白南下江浙,行前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一来,李白游踪从此就与秦州无缘了。然而,乾隆《秦州新志》卷十《艺文》对《南山寺》的注解,恰恰能够对李白《古风(其二十二)》究竟是“别长安”还是“别陇首”以及诗中吟咏的自然地理风貌作出合理的解释。

  

四、李白的《南山寺》与杜甫的《南郭寺》

  李白吟咏的“南山寺”,就是秦州(天水)的南郭寺。众所周知,杜甫在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后曾寓居秦州,亦目睹了陇山、秦水。杜甫在《上后园山脚》诗中云:“自我登陇首,十年经碧岑。剑门来巫峡,薄倚浩至今。”他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中有一首咏《南郭寺》诗: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杜甫(712-770)大约47岁时寓居秦州,比青年时期的李白即15至24岁之间某年回访祖居秦州,晚了大约四十年左右(李白比杜甫大11岁)。李、杜的这两首诗可互为补充,李诗说的“古柏几千年”,即是杜诗的“老树”。迄今南郭寺东院内有两株古侧柏,经测树龄约2300-2500年,俗称“春秋柏”。李诗说的“东泉澄彻底”(泉在“西塔”之东),即是杜诗的“水号北流泉”(泉水向北流故名),区别是杜诗没有提到“西塔”。据中国地震史料,开元二十二年(734)二月,秦州发生地震,强烈地震后又发生了多次余震。地震使秦州全城的房屋及建筑几乎无一幸存,压死官吏和百姓4000多人。从死亡人数与破坏程度看,地震可能导致南山寺古塔震毁,或是杜甫诗中未提古塔的原因。现南郭寺考古证实,寺内现存三段前蜀乾德三年(921)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宋熙宁六年(1073)僧惠宝有秦州南山妙胜院新修砖塔第二级石碣记,清代的三通石碑,详细记载了南郭寺各代修葺情况。南郭寺卧佛殿院中旧有七级舍利砖塔一座,俗称“隋塔”。南郭寺舍利塔当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此塔几经颓废,宋代曾重修,不久遇地震而圮。清顺治十五年(1658),谢鉴等人修配殿的同时又修缮了古塔。民国九年(1920)遇大地震倾塌,仅剩三层塔身,1922年被地方军阀孔繁锦拆除,所拆之砖,移建了他的“造币厂”。杜甫触景生情,诗中感叹“俯仰悲身世”,是在苦诉安史之乱后生活颠沛流离之苦。

  品读李白“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象,古柏几千年”诗句,佛灯能够“常灿”,意味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只有三、五位老僧,意味寺庙幽静而专心禅事;院中“几千年”树龄的“古柏”与摩云的“西塔”相伴,衬托出寺院有悠久的历史。李白15至24岁(开元三年-开元十二年)之间的某年,回到秦州祖居,此时正逢所谓唐朝进入第二个全盛时期,政治比较清明,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大大提升农业生产力。对外方面,改善与吐蕃、东突厥、契丹的关系,推行和亲政策。听从姚崇与宋璟的建议,充实边防军务,并且避免与外族发生战争。人口大量增长,物产丰富,史称开元之治。当时不仅中原地区、江淮地区以及成都平原经济发达,连人口较少的陇右河西地区也逐渐繁荣。李白的这首诗,虽然没有载入《全唐诗》、《李太白全集》,却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陇右地区的社会与民间面貌。笔者认为,开元时期共有29年,《古风(其二十二)》是李白在开元时期早期的作品,对当时陇首边塞存在忧患意识,与同时创作《南山寺》的社会氛围并不矛盾。那时李白尚年轻,在离别蜀地半年之后,急切思归也是人之常情。

  据清初古碑载,明嘉靖中(1522-1566)曾在天水北山玉泉观建李杜祠,顺治十一年(1654年)秦州地震时毁坏,“文革”中全毁。所幸的是,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已陆续维修并复建了杜甫在天水的名胜古迹。天水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在唐代开元之治、安史之乱两个关键历史节点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先后来到秦州,为陇右留下见证历史、脍炙人口的诗篇,它们作为中国陇右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李杜文化,进一步振兴甘肃旅游事业,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3560-1422515.html

上一篇:众诗友和《中华诗词》高昌先生《除夕对镜》原玉
下一篇:西安永宁门元宵节灯展和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收藏 IP: 219.245.145.*|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