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让“基金”承载太多的“其它”
——大家都说现在基金申请越来越激烈,我也这么说。但原因是什么?是中国做基础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了?是中国科技人员发现新的基础科学问题越来越多了?可能都不是,博文标题:“基金”承载太多的“其它”才是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二条明确指出:“国家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于资助《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的基础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十六条指出“国家设立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上述两句话很明确给出了基金的定位、方向和使命。
但近十年来许多基层单位对“基金”却赋予了太多的“其它”,如把基金当作个人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人才选拔的重要指标、晋升职称的重要指标、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工资晋级的重要指标、单位科研排名的重要指标,等等。
基金承载了太多的“其它”,将使得很多不在做或擅长做基础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浪费时间精力、浪费聪明才智。比如组建一个课题组和花了些功夫拟了一个不是自己打心眼里想为之奋斗的题目并撰写成申请书,尽管获得了一个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就更不用说了),在80万元左右的经费资助下做4年时间的研究,结果出十几篇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不痛不痒、甚至自己骗自己的文章,这对于一个苦读二十多年书之后才能戴上博士帽子的优秀青年高级人才来说,是多么的得不偿失、甚至可以说是多么失败的事啊!(那些拿了项目不做事或抱着应付态度的除外)
同样花4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优秀人才来说,如果创意对路和工作顺利,他(她)可以做出远比上述所说“成果”更伟大或更实际的事。
创业者4年时间可以创立一家有模有样的新公司;
设计师4年时间可以绘制一套宏伟建筑蓝图;
建设者4年时间可以盖起一栋摩天大楼;
讲师4年时间可以为学生讲授上千节课;
培训师4年时间可以为十万人次做培训;
科普作家4年时间可以编出一个系列丛书;
美国软件师4年时间可以获约60万刀工资;
作家4年时间可以写出4部脍炙人口的小说;
。。。。。。
其实,基金承载了太多的“其它”,一开始就使基金资助的科学研究工作趋于平庸甚至庸俗;
基金承载了太多的“其它”,将使申请基金趋于不正常竞争秩序和虚有高申请人数;
基金承载了太多的“其它”,将浪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基金承载了太多的“其它”,将使得很多擅长做工程和设计的科技人员丢失了很多别的机会和自己的用武之地;
。。。。。。
总之,基金承载了太多的“其它”,将背离了基金原来的使命,使基金申请和实施向畸形发展,从而导致科技工作者个人不堪重负、评审专家不堪重负、基层单位不堪重负、国家基金委也不堪重负。。。。。。
基金承载了太多的“其它”的始作俑者是基层单位,而排名和追求论文数是基金承载了太多的“其它”的根源。
个人认为:基金,申请到了是一种责任和志愿!申请不到是一种洒脱和新机。不要为申请基金而基金,为申请基金而思考科学问题。只有当你萌发出愿意为之无怨无悔而奋斗的基础科学问题时,那才尽力去申请基金吧!作为从事工程和应用领域学科的科技人员,当实践中真正发现了属于基础科学的问题时,才拿来申请基金项目吧。其实,在我们这个国家里,有许多比申请基金更适合做的事和更有意义的事等待我们去开发和完成。
最后希望让“基金”回归自然&Nature。
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使命(http://www.nsf.gov/about/):NSF is the only federalagency whose mission includes support for all fields of fundamental science andengineering, except for medical sciences. We are tasked with keeping the UnitedStates at the leading edge of discovery in areas from astronomy to geology tozoology. So, in addition to funding research in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areas,the agency also supports "high-risk, high pay-off" ideas, novelcollaborations and numerous projects that may seem like science fiction today,but which the public will take for granted tomorrow. And in every case, weensure that research is fully integrated with education so that today'srevolutionary work will also be training tomorrow's top scientists andengineers.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吴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2981-91067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