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请欣赏:一座拍了15年还在拍的中南大学建筑 精选

已有 4939 次阅读 2023-12-10 09:41 |个人分类:教学资源|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请欣赏:一座拍了15年还在拍的中南大学建筑

 

建筑界有一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如果这样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座建筑拍上一组照片就足够了,因为竣工后的建筑的形状是不会变的。但俺给中南大学新校区拍的这座建筑,却拍了15年,而且依然觉得不够,总有不断拍下去的冲动。其原因是俺觉得一座建筑的周边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能称得上是艺术的建筑,一定要有大美的空间环境与之相衬托,即所谓“红花配绿叶”,建筑是红花,环境是绿叶。当空间环境足够美的时候,建筑甚至还可能成了空间环境的点缀,形成了“红花陪绿叶”的效果。而俺拍的这座建筑与环境一样的美,无所谓红花绿叶的主次,而是相得益彰,以至于俺拍照时经常把这座建筑及其环境都同框拍下了。

说到这,读者自然会问俺拍的是什么建筑?接下来就开门见山说个明白吧,俺拍的是距俺家只有一公里远的中南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中南大学新校区图书馆于2009年竣工,东西侧和北侧设有广场,总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米,设计总藏书量400万册,阅览室设5000个座位,是学生课外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阅览室实现藏、借、阅三位一体。图书馆配有完善的图书借还智能系统、数字资料查阅系统、网络系统、监控系统、空调系统等,引进开通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ScienceEVPubMedScience DirectWiley Online LibrarySpringerLinkIELACS等中外文全文和文摘数据库近240个。馆藏文献重点涵盖冶金、材料、地质、采矿、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医学等多个学科,为“双一流”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这座图书馆是中南大学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曾获全国建筑领域最高奖——鲁班奖。新图书馆内部的软硬件设施到达国际先进水平。馆内的情况这里就不多说了。

 

图书馆东侧广场有一座向东延伸的景观桥,该桥位于新校区东大门的中轴线上,跨越水系,采用对称多连圆弧拱设计,全桥9孔,各跨起拱线位于同一高度。桥长171米,桥宽18米,净宽17米,桥的两侧护栏为间隔式栏杆和雕花的花岗岩板组成,桥面也为天然的花岗岩,满足人行和应急情况下行车要求。该桥美观宽阔大气,从桥的东头可以将宏伟的图书馆东侧全景尽收眼底。当上午太阳从东边往西照射时,图书馆和景观桥的倒影都映照在景观桥两侧的玉带湖水之中,配上湖边的各种绿化树木草丛及其在湖水中的倒影,与天空一体形成了一幅令人向往的幽静美丽画卷。

   图书馆的南侧比邻玉带湖,有一座连接到玉带路的景观桥(笃行桥),该桥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长96米,宽15米,其中车行道宽9米,两侧人行道及栏杆各宽3米。从玉带湖的西南边望去,跨越玉带湖的这座桥使图书馆像坐立在一个半岛上似的。该桥成了在校园东南边人车通往图书馆的跨湖通道,拓展了图书馆的横向长度视觉,使图书馆更加壮观。

   图书馆的正西边广场连接着一大块种植有多种观赏树木的园林,连接该园林是新校区的四座教学大楼。在教学区往东望去,图书馆成了最显眼的建筑和奔向知识的理想乐园。

特别衬托图书馆环境的是那一大片玉带湖的绿水,以及玉带湖北边到D4教学楼之间的那一大片草地(情人坡),白天在太阳的照射下,图书馆的倒影、景观桥的倒影、湖边四周树木的倒影和天上云彩的倒影等浑然一体,形成了一幅天然和谐的美丽立体巨画,让人看了心旷神怡,拍照时让人拍了还想拍。

特别是遇到当图书馆上时空蓝天白云的时候,从西南边远处望去,整座图书馆和周边的环境更显得和谐、幽静、清晰、怡人,甚至还带点神秘感和神圣感,认真拍照时就是一张美丽的壁纸。

      长沙气候多变,一年春夏秋冬,有阳光灿烂的时候、有乌云密布的时候、有刮风下雨的时候、偶尔还有白雪皑皑的时候;另方面,一年四季图书馆周边的树木花草颜色和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些使图书馆就像舞台的模特,随着舞台灯光、道具和背景等的不断变幻,可以呈现出无穷多的搭配,让这座凝固的建筑变得活灵活现起来。这也促使作者给这座建筑物拍了15年的照,而且还在不停地拍下去。

下面再请大家观看一组作者从图书馆2009年竣工时到2023年期间拍下的图书馆二三十个镜头组照。

 

         二三十个瞬间重现了15年中图书馆周边树木的成长过程;

二三十个瞬间重现了15年中图书馆周边春夏秋冬的景色;

二三十个瞬间重现了15年中图书馆上空的风云变幻;

……

当然,这些瞬间也反映了俺对校园的热爱。读者如果是2009年入学和之后入学的学生,或是本校的教职员工,或是路过图书馆的游客或访校客人,不知你看了中南大学图书馆及其周边环境有什么感悟?能与本文的作者发生共鸣吗?欢迎留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2981-1413185.html

上一篇:《安全系统科学学导论》推介
下一篇:《大学生安全文化》素质教育20年纪实
收藏 IP: 119.39.118.*| 热度|

20 刘炜 汪育才 许培扬 康建 贾玉玺 郭战胜 梁洪泽 穆仕芳 晏成和 程少堂 宁利中 张晓良 曹俊兴 王启云 信忠保 胡泽春 杨正瓴 李学宽 谌群芳 罗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