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学科交叉行为的新分类

已有 2298 次阅读 2022-3-19 17:37 |个人分类:科研杂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科交叉行为的新分类

学科交叉是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也是科学发展规律。对于交叉科学,更多的是指研究对象或研究客体及其研究成果属于交叉领域。而任何交叉科学的研究目标都是靠研究者及其研究条件,即研究主体来实现的,因而从管理的视角,管理者更多的是关注通过研究者及其研究条件的交叉来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和交叉学科成果的涌现,具体的交叉科学内容管理者是管不着的。然而,恰恰正是这层管不着的东西,才是交叉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通过上面的分析,个人认为,学科交叉可分为“形交叉”和“神交叉”,当然也有介于两者之间或包括两者的。所谓“形交叉”,是人们看得见的学科交叉,即表面的学科交叉,如不同专业人员的组合,不同平台条件的重构,不同组织机构的合并,不同研究资源的交叉等,这些交叉大都是管理人员经常思考和操作的学科交叉。而“神交叉”,是人们看不见的深度学科交叉,是能够使多学科知识产生质变,并融涌出不属于传统学科分类领域的新知识的交叉,如不同学科知识的交融,不同成熟度知识的碰撞,不同专业文化氛围的影响,不同科研思维方式和实施行为的互促,不同学术思想和创意的交汇等。

由上可知,“神交叉”不仅是知识的交叉,更重要的是观念交叉、智力交叉、心灵交叉等超逻辑的交叉,是灵魂的交叉,只有“神交叉”才能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才能实现知识交叉的质变和融涌效果,“神交叉”也可以简单称为“知识+灵魂”的交叉。“形交叉”只是“神交叉”的外部生成条件,“神交叉”才是颠覆性创新的基因。“神交叉”效果用系统学的涌现效应来表达可能接近一点,但还不够达意和深刻,“神交叉”有时能产生无穷大的效应。

很显然,促进学科“神交叉”才是更有意义和需要追求的交叉。那如何实现学科“神交叉”呢?我们不妨先从现实中的几类具体交叉情况来说事。

第一种情况是一个人知识交叉的促进,如一个人通过多学习掌握多个专业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些多学科知识在一个人的头脑里,调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促使多种知识融合非常自如,随时随地可以交叉涌现。如果个别极具天赋者又能善于“神交叉”的,一旦遇到运气,就可能产生新知识的突涌。这种情况比较接近上述的“神交叉”境界。但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天赋及所处条件等毕竟比较有限,知识面宽了,深度就有所欠缺。

第二种情况是课题组多人的知识交叉,这里说的课题组应该是指一起在做一个项目的小团队。这种情况大家基于有一定差异知识能力背景来思考一个事情和做出行动,比较接近于心往一处想和力往一处使的状态,做得好时,可以类似于一个人知识的“神交叉”,实现真正意义的“神交叉”和效果比较容易。但由于不是一个人,小团队的多个头脑知识毕竟不可能像一个头脑一样使用,时时刻刻能够使知识产生“神交叉”。如果课题组有个别极具天赋者又善于“神交叉”,加上课题组多人的智慧和“形交叉”的功能并单兵匹马的增强,这种情况往往可以较大提高学科“神交叉”的成功率。

第三种情况是学科专业交叉,即一个学院或一个系的人才和平台组合起来的交叉,一起做一个大项目。这种情况由于人多和大家很难齐心协力,搞不好还可能产生内卷甚至内讧,即使有个别极具天赋和能善于“神交叉”的领军者存在,但这种情况领军者的主要精力往往需要放在“形交叉”上,其“神交叉”的天赋和能力就自然被削弱了,团队人员间的知识“神交叉”也远不如个人。但这种情况人多势众,有利于比多比大,“神交叉”虽不足,但形交方面还是很不错的。可惜“神交叉”不能像用多台计算机一起做平行运算或采用云计算来提高运算能力,因为“神交叉”是超规则运算的。

第四种情况交叉是多个单位多学科专业的交叉,通过捆绑的学科“形交叉”,以便比多、比大和扩大网络关系,达到拿下大单和做出大事的目的。虽然说这种情况也可能有一些极具天赋和能善于“神交叉”的领军者存在,但与第三种情况相似,领军者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形交叉”之上。一旦“神交叉”的天赋和能力被削弱,再大的团队也难取得“神交叉”的成果。而且这种情况团体间人员的“神交叉”力度最弱,不过其“形交叉”显示度高,在社会某一发展阶段很容易博得管理者的喜好和支持。

从交叉融涌出真正意义的创新性成果的视角来看,学科“神交叉”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但学科“神交叉”在现实上不容易被看见,因而容易被忽视;而学科“形交叉”成果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大事物,在某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更显得非常重要和比较容易得到管理者和政府的支持。

当然,为了达到既可以比多、比大、比高,还可以比创新、比真实、比先进,同时能够提升学科“形交叉”和“神交叉”的程度自然是更好的事,这种双赢效果需要管理者来多加考虑和引导。

学科“形交叉”与“神交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何引导和促进其转化速度,这也是管理者更应该思考的事。

如果从建模的视角来看,根据上述的分析,也许可以建立一个包含学科“形交叉”和“神交叉”各影响因素的动态模型,以便确定不同时期的该体系最优化的管理模式和及其具体参数。

至于如何促进学科“神交叉”,个人曾提出以“学块”替代“学科”,实现真正意义的知识无限交叉,进而加速“神交叉”成果的涌现。

学科“形交叉”和“神交叉”的真正效果实证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个人和课题组这些年的研究实践,已经体会到学科“神交叉”的意义所在,因而才能写出这篇博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2981-1330158.html

上一篇:仰拍梨花
下一篇:12种常见的不安全心理
收藏 IP: 58.20.26.*| 热度|

2 陈波 彭振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