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教研工作不被高看,何谈卓越人才培养? 精选

已有 8718 次阅读 2020-5-11 07:20 |个人分类:科研杂文|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高校教研工作, 教改项目, 存在问题, 质量提升, 人才培养

教研工作不被高看,何谈卓越人才培养?

吴超/STIPC 2020-05-11

为什么高校中设立的各种人才培养或教改或教学等项目及其研究工作不被高看?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高校中还有很多教师和领导不清楚教育教学研究同样具有高深的科学技术可以探究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都是教育学的问题,教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中国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体系中,都是一级学科,教育学也是全世界公认的重要基础学科。教育学其实涉及到人性、脑科学、生理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前沿的学科领域,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技术等更是融入了各种高新技术。但由于国内较长时间文理分科的体制和很多人重理轻文的思想极为严重,大多数优秀人才热衷于理工科生涯,而文理分科又导致很多理工科的人才不懂教育,因为教育属于文科的领域,因而也就忽视了教育学的研究

(2)长期以来很多教研工作处于偏社科和低水平的研究状态由于上述所说的文理分科原因,大多数优秀理工科人才忽视或不太懂得教育,他们不屑于从事教研项目的研究,把教研工作另眼相看,实际上也是他们不愿意或是找不到能够纳入理工优势的教育研究前沿领域或切入点;而高校中的文科教师虽然愿意研究教育教学,但由于他们理工科的缺陷,大都只能提留在社科的研究层面,如调查统计和行为实验及实证层面的研究,他们很难深入到脑科学、认知科学、系统科学、教育技术能等领域,因而做出来的成果都是文科性质的成果。

(3)教研项目是长周期项目,但体制上大都将其当作短周期课题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项目的研究,其实都是需要长期稳定的研究,多年以后才能看出其真正的效果,比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效果,有的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看出其实际效果的,其成果的周期往往比理工科类的成果更长。但现在的教研项目实际上大都被学校教务部门当作短期课题来管理,短的课题有时一两年就要结题验收;而且经费少,有时几千元也能当作一个项目来立项,可立项、检查、验收等环节倒是一个都少不了。在考核大棒的强大压力作用下,有能耐的理工科教师大都不太愿意做这种无效益、费时间、算不上业绩的事情。很显然,长期性的教研项目用短平快省的方式来实施,肯定难以得到什么好的成果

(4)现有的教育成果评价体系,不适宜评价教师个人的教研业绩以人才培养项目为例,人才培养是非常复杂的长期系统工程,而且评价标准也多种多样,一个人一生中遇到的老师有很多,包括其父母和经常打交道的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众多教师之一,即使做得再好,其实也很难说某一个人才的成功都是他或她培养的。因此,教师的教研成果只能是通过在其教学工作中的某一具体工作业绩突破来体现,比如一位教师独立创建一门新课程,其实这也是很难的事,但这种业绩还是难以得到高度的认可(实际上应该给予高度认可,因为一个专业不就是由几十门课组成的);而长期以来,国家层面的教学成果都是用大而全的标准来衡量的,因而造成很多国家级教学成果,大者是集全校教学之大成、小者也是集全专业教学之大成来申报的。显而易见,获奖的成果都是组合形式的成果,大并不等于高水平,这样教师个人获个教学大奖的确很难。

(5)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不能计入教研工作的业绩现在高校中什么才算是大科研呢?这是众所周知的,项目经费多且来源国家层级、出产数量多且影响因子高的文章、获得国家科技奖和能挣很多钱的专利技术等。按现在的情况,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教研工作不管怎么做和坚持多长时间,都是难以达到和符合上述的要求的,其产出也是与各种数据库统计的指标体系无法相对应的。因而,现有的科研体制可以冠冕堂皇的认为教研工作不是科研,不符合科研的统计范围。

说了这么多,那解决上述问题有什么好建议呢?

个人觉得,要使教研项目及其研究工作不要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其重要的途径是使教研项目及其研究工作向文理大交叉方向发展,而大交叉学科发展目前遇到的瓶颈是受到单一学科管理体系的限制。因此,教研工作被高看的前景还非常渺茫,其发展道路还有待时日。

具体一点说,要使教研项目及其研究工作得到重视和发展,高校中需要使大交叉人才有发展空间、有大交叉项目可申请、有大交叉科学研究的平台、有适合大交叉成果的评价制度等系列软硬件平台和管理制度的形成,比如理工科专业的教师在社科领域能做出出色的业绩,也可以按社科类教师去评价考核他们;比如理工科专业的教师在社科领域能够带出更好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去带社科研究的学生;比如理工科的学生愿意做社科类的研究,也可以在社会类专业毕业;等等;反之也然。久而久之,就可以使大交叉学科真正发展起来。

学科交叉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重视和发展交叉学科,在学术界、管理界和政界等已经倡导多年。但很多年过去了,许多情况下交叉学科仍然处于举步维艰的局面,处处都受到障碍和制约,因为现有的科技界及其关联的部门都是按照传统学科分类方式设置而布局的,即使是某一部门或是某一单位想尝试改革,也常常无济于事。

以个人对安全学科的体会,安全学科这一大交叉综合学科发展遇到的突出障碍也同样是受到单一学科管理体制的限制。因此,发展交叉学科很重要的条件是要建立有交叉学科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体制。

最后小结一下:

国内高校教研项目及其研究工作为何不被高看,是因为很多人还不知道教育研究工作可以向大交叉方向发展和同样具有高深的科学技术可以探究,长期以来很多教研项目及其研究工作处于偏社科和低水平的状态,教研项目的长周期特性得不到理顺,现有的教育成果评价体系不适宜评价教师个人的教研业绩,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不能计入教研工作的业绩。

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这些教研项目的研究,在很多高校的绩效考核制度中,都是不被作为科研等同看待,究其原因是很多领导和科研人员都不认为教研是科研。其实教研也是科研,是科研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或内容。如果教研不算科研,那我们何谈卓越人才的培养?

打破文理分科,教研工作向大交叉方向发展,建立适合大交叉学科人才发展及其评价体系等,是高校未来取得高质量教研成果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和殷切希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2981-1232602.html

上一篇:浪漫梦幻的绣球花
下一篇:安全与人性
收藏 IP: 42.48.113.*| 热度|

32 王安良 王崇臣 杜学领 周忠浩 徐耀 陈安 李东风 张波 郑永军 张红光 褚海亮 吴斌 焦飞 黄永义 赵志宏 曹俊兴 刘全慧 郁志勇 周健 刘亮明 周阿洋 杨金波 白禹 罗春元 晏成和 张启峰 陈满荣 刘延彬 赵新铭 帅凌鹰 王林平 LuoSafet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