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泳春
无人喝彩 精选
2015-5-28 14:31
阅读:20286

无人喝彩

曾泳春    


齐秦,《自己的沙场》。

不要对我说生命中无聊的事
不要对我说胜败是兵家常事
对于我经过的事你又了解多少
在每一个沙场上
胜利总不属于我
我只有低头前进

   学生最新的一篇文章被接受了。前天我在qq上和她联系一些事情,顺便告诉了她这个消息,结果是她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没有任何高兴的表示,甚至连一句评论都没有。我心里暗暗好笑,学生一毕业,对publication的态度立刻就转变了。想起2年多前,我第一次告诉她文章被接受的消息,也是在qq上,她连发了5个龇牙咧嘴的大笑表情,表达了撕心裂肺的快乐心情。从那时对publication的狂热到现在的淡然,或许这就叫作成长。

    学生在今年1月份答辩,3月份参加了毕业典礼,算正式毕业了。而在答辩之前,她已经出去工作了。她是我第一次招收的两名博士生中的一个,聪明上进,肯钻研,而且是天生丽质的漂亮。她的博士课题做得不错,以学院排名第一获得国奖,最后还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作为导师,我对学生自己愿意去争取的荣誉,包括入党,都是在他们的申请表上写下“同意申请”,然后签下我的名字。我自己是慵懒散淡惯了,读书时只对学习感兴趣,当教授时只对科研感兴趣。在网上看到这个学生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我想起自己从17岁开始在这个学校读书,从本科到硕士到后来的博士生涯,我的成绩一直是“几大金刚”之一,却从没获得过任何优秀毕业生的荣誉(记忆中没有)。如今看到学生们的奋进,竟有些淡淡的嫉妒。

    说回文章。学生在投这篇文章时已经上班了,因此她只能利用周末的时间回学校投稿。年初,我第一次招收的两名博士生毕业,三年多前我为他们安排的座位,一直舍不得收回,似乎把座位留在那里,他们就一直在那里。这个学生在毕业后还能继续出文章,足以说明她毕业得太早了-:)。虽然她已经很出色了,但如果不是她出国访学了一年,打乱了课题计划,我完全相信我会指导她做出比现在更出色的博士工作——可以说,我们师生之间的科研工作是珠联璧合的,她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一篇比一篇顺利,审稿意见都非常好,甚至在论文答辩之后,还有一篇文章投稿,另一篇正在撰写。但这些都随着她开始工作而变得艰难起来。两个多月前她回学校投稿,因为manuscript的格式搞了很久,就发脾气了,扔下一半的工作回去上班了。后面的投稿工作、还有今天关于proof的提交,都得由我来完成(以前都是学生们自己完成的)。不仅如此,她还把正在写的半篇文章扔下了。那天我在qq上跟她交流,希望她在工作之余能继续把文章写完(虽然我自己也是可以完成这篇文章的),不希望她放下科研。她有些不解,认为自己去了企业,也喜欢企业的工作,今后应该不会再跟科研打交道了。我好像忽然无力劝说学生了,只是告诉她:人生的道路很难预测,有publication总是好的。

    我想起了“东华女生”,她是我10年前在本科生课上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去了北卡州立读研究生,博士毕业后去了西雅图的一家纱线公司。她在刚工作时曾那么用心,深更半夜打越洋电话问我工作中的问题。几年过去,她已经在企业做得得心应手。去年底我们在上海见了一面,她说:刚工作时还保留着学生气,以为所有的问题都必须解决,工作才进行得下去,而现在知道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即时解决,企业的工作也能顺利地运转下去。关于这一点,我也是深有同感的。多年前我在染厂,每天为染出来的纱线不对色、染花(染色不匀),或者货期的拖延而头疼。记得珠海每年都有几个特定的时间里海水倒灌,那时自来水都是咸的,而用那样的水染色(虽然水已经经过了处理),不用促染剂(盐)就能使纱线瞬间上色而染花,所有的工艺调节都崩溃于这样的自然现象。那时,每天早晨到了车间,面对的是一缸缸无法交货的纱线,那真叫一个欲哭无泪。但是,我在工厂过了那么多年,经历了那么多次欲哭无泪,而那些欲哭无泪的结局是工厂继续运转,而中间经历的种种,我竟然记不得了,只记得企业似乎有一股力量,把问题一道道地碾过去。而我们在这样的历练中,学会了工作的得心应手。

    而我在做教授的生涯里,似乎一直没有这样的得心应手。科研就是不停地解一道道题,除非自己解出来,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含混过去。而新的题目越来越难,就如跳高中不断升高的标杆,直到跃不过去为止。所以,科研永远没有得心应手的时候,如果得心应手了,意味着必须增加高度了。也许这是科研的魅力,是所有乐于挑战的人愿意接受的。

    “东华女生”与“清华男生”结婚后,清华男生在美国找到了教职,正在tenure的路上奋斗。东华女生虽然在企业里得心应手,但还是幽幽地说了一句:我现在是回不去学术界了,因为多年没有publication

    那天和一个科学网博主聊天,她说本征向量、基态决定人生轨迹,我说我一直认为人生轨迹是由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决定的。无论是本征向量、基态,还是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都是相当复杂的,因此人生轨迹难以预测。一个人读到了博士,在企业界和学术界之间游转,是完全有可能的。鉴于此,我决定继续督促学生写完她的那篇半截子论文,那将是她博士课题的第6篇论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曾泳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1950-89376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9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3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