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鸥
李学勤教授致姚小鸥的三封信
2019-3-2 18:52
阅读:5057

李学勤先生写给我的三封信

 

姚小鸥

 

1983年春天,我在河南大学中文系读研,与历史系的研究生史建群(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郝铁川(上海文馆馆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李玉洁(河南大学教授)、龚留柱(河南大学教授)、陈长琦(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以及青年教师赵世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孙英民(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一起,随李学勤先生与河南大学历史系郭人民教授,到豫东进行考古学方面的田野调查,匆匆已36年。三十多年间,有许多值得纪念的事。今先生遽归道山,欲有所述,而志意彷徨,无从入手。谨录先生书信三封,以为纪念。

 

第一封写于19893月底。全文如下(依原格式,原文为繁体字):

 

小鸥同志:

        来函收到,知现在东北师大攻读博士学位,深觉欣幸。不知您的导师是哪一位先生?冬初我曾在师大讲过一次,惜未相见。

        您的论文选题甚好。我自己没有写过这方面的作品。今后如有我可以帮助的,我很愿意做。如能来京,也愿有机会相见(我家中电话841806226分机。下午一般在家)。也望随时来信,我一定会及时答复。

        陈长琦等各位同志,您如联系,盼代我问好。匆此。 

 

安好

 

                                                                                                     李学勤

                                                                                                           三月卅一日

 

第二封写于1990年十月。全文如下:

 

 

小鸥同志:

     自您两年前来过信,一直没有收到您的音讯,知杨公骥先生去世,您的学业不知由谁指导?所示《诗经与中国古代地域文化》大意,我认为很好。但《诗经》所涉地区不全,前人于无吴楚之风已有议论。其何以如此,是否在您的论文中也加以评述?今年我在《文史知识》上有两篇涉及区域文化的拙文,望能批评。(一篇将在十一期印出)因将出行,暂写至此。   

 

安好

 

                                                                                            李学勤

                                                                                                  十月七日

 

第三封写于19915月。全文如下:

 

小鸥同志:

      来信均已收到。您的健康,望多注意为幸。《盘龙城与商朝南土》一文是我当时所作。因那时情况,不得不用笔名。我对这一问题看法,迄今无大改变。《土著》一文有不同见解,自属见仁见智,不必强为划一。虎方在淮南附近,又是一家之言,是以为虎方即《左传》夷虎,但夷虎位置,也没有定说。

      “埶”。鄙意应读为“设”(武威仪礼简如此),郭先生周公初封鲁山之说(前人也有言及者),只有请您自决去取,此说不见于古籍,只能从当时形势去【推】断。

      我所说鲁的文化与齐接近,是指东周考古文化而言,请不要引申到别的方面。

论文设想很好,希望早日写成。以上所述,不一定妥当,望多批评。尤其不必牵就我过去文章中的说法。由于我近日太忙,匆草至此,请原谅。   专此 

 

安好

 

                                                                                                      李学勤

                                                                                                           五月六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姚小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1888-116523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