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科学认识流感大流行:《科学通报》对话舒跃龙

已有 3568 次阅读 2016-2-29 14:14 |个人分类:《科学通报》|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流感病毒


中国国家流感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主任


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宿主,包括野鸟、水禽、家禽、哺乳动物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能变异组合成上百种不同的病毒,在不同的宿主之间传播。一旦一种新的动物流感病毒获得在人群中有效传播的能力,就会造成流感大流行。

历史上发生过数次流感大流行,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是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该病原是一种新的猪流感病毒,传入人群之后导致了全球的流感大流行。因此任何一种动物流感病毒突破种属屏障感染人都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如自1997年以来不断感染人的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近年来这份名单不断扩大,一些新型禽流感病毒先后进入到人群中,如H7N9H10N8以及H5N6禽流感病毒等,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给公共卫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0151228日,美国Proc Natl Acad Sci USA (PNAS)在线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研究员课题组文章研究对象是20108月至20133月期间在我国24个省猪群中采集的3万多份标本,结果发现: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已获得感染人的能力,文章提出该病毒是当前动物流行的流感病毒中,引起下次人流感大流行可能性最大的病毒应予以高度重视

文章一发表立即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距离上次由猪流感引起的大流行才5~6年的时间,猪流感一词再度进入公众视线。那么,猪流感是否真的会卷土重来? 如何认识流感大流行? 为此我们专访了舒跃龙研究员,他是中国国家流感中心主任,同时是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主任,主要负责建立和管理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开展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和研究工作,常年奋战在抗击流感疫情的最前线,先后成功应对了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疫情、2009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新型H7N9禽流感疫情等等。


舒跃龙首先提出:2009年的甲流病毒和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虽然都是猪流感病毒,也都是H1N1亚型流感病毒,但二者是不同的两个病毒。猪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以H1N1H3N2以及H1N2亚型为主,但各地流行的猪流感病毒谱系或基因节段的来源均有差异。

1979年,在比利时猪群中分离到了一株H1N1病毒,它的8个基因都来自禽类中流行的H1N1流感病毒,最早称为欧洲类禽H1N1病毒,随后该病毒迅速传播到亚洲,因此也称之为欧亚类禽猪流感病毒,仍简称EA H1N1。猪群中的EA H1N1不断会与其他流感病毒发生重配,产生各种组合的新型猪流感病毒。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其6个基因来自北美猪系三源重配猪流感病毒,而另外2个基因来自EA H1N1病毒。陈化兰研究团队在PNAS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的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是1979年欧洲发现的欧洲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的后代,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病毒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内部基因进一步重配产生了不同基因型的EA H1N1流感病毒。因此,虽然这两个病毒都是猪流感病毒,也都是H1N1亚型病毒,但二者是不同基因构成的病毒。

PNAS文章中称,EA H1N1已经获得了感染人的能力,那么EA H1N1是否真的已经感染人了呢? 什么人群容易感染? 舒跃龙说: “EA H1N1偶尔可感染人,最早从1983年俄罗斯报道了3EA H1N1病例起,全球共有十几例人感染EA H1N1病例,中国2011年报告了首例EA H1N1病例,目前已有5例病例报告感染EA H1N1病毒的病例大多数都是轻症,临床表现为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但也有重症病例。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大多数SIV感染的患者都与猪有过直接接触。

为何一个禽源的病毒可以进入到人群中感染人呢? 舒跃龙回答: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机制非常复杂,与宿主和病毒两方面都有关系。一方面甲型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禽类、猪、马、狗、海洋哺乳动物和人类等。而另一方面,甲型流感病毒也有一定的宿主限制性,这种宿主特异性是不同的宿主受体所决定的。流感病毒表面蛋白HA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是流感病毒感染动物宿主最关键的一步,不同流感病毒的HA蛋白是不一样的,不同宿主动物细胞上的受体也是不一样的,就好像是钥匙与锁芯,只有配对合适才可以打开一把锁。

流感病毒HA识别的受体类型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a2-3半乳糖苷唾液酸,另一类是a2-6半乳糖苷唾液酸,禽流感病毒主要对a2-3半乳糖苷唾液酸具有亲嗜性,人流感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则对a2-6半乳糖苷唾液酸的亲和性更高。研究表明,禽类肠道细胞的受体类型以a2-3为主,因此人流感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很难感染禽类。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受体类型以a2-6为主,但是人的肺部II型肺泡细胞组织受体类型以a2-3为主,因此禽流感病毒难以感染人,除非病毒能进入人的肺部,这种概率是很低的。猪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同时具有这两种类型的受体,因此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均能感染猪,猪就被称之为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混合器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在猪体内与人流感病毒的重配,或在猪群中的适应,从原先结合a2-3受体转变为能结合a2-6受体,进而感染人,甚至造成流感大流行。

除了受体以外,病毒能够在细胞中有效复制也是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的必要因素,而与病毒复制相关的适应性分子标记很多,PB2,PB1,PA,NP以及NEP上都有一系列增加病毒在哺乳动物中复制的分子标记。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病毒可以造成流感大流行呢? 舒跃龙指出: “大流行的发生机制还不清楚,我们并不能够准确预测下次流感大流行会由哪个病原引起。但是发生流感大流行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例如这个病毒在人群中没有流行过,是一个新病毒; 人群对这个新病毒没有免疫力或者免疫力很低; 最为重要的是新病毒具有在人群中持续传播的能力。PNAS文章中提及的EA H1N1流感病毒应该说具备了一些可能导致流感大流行的特点,例如病毒主要结合人流感病毒a2-6受体,动物模型研究表明具有一定的哺乳动物致病和传播能力。但是H7N9,H9N2禽流感也具有类似的特点

我认为这些病毒目前都还不能导致流感大流行,因为EA H1N1流感病毒已经在猪群中流行超过了30年,H9N2禽流感病毒从禽类中第一次分离至今也有50年时间,H7N9禽流感病毒虽然是一个新产生的病毒,但也在禽类中流行了3年多。在当今人员流动和传播扩散条件下,如果这些病毒已经具备了引起流感大流行的能力,应该会有众多由这些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甚至引起较大范围内的流感流行,在我国现行的流感监测网络和检测条件下,每年检测超过40万份标本的情况下,就会有大量的感染病例被发现。但是我们在人群中并没有发现这些病毒导致持续的人际传播,只有偶发的感染病例,这表明上述病毒是在跨种传播感染人的路上进了一步,但是最关键的一步还没有发生,即这些病毒还没有获得在人群中持续传播的能力。病毒如果进一步变异,才会有可能在人群中流行,因此对这一类的病毒进行严密的监测就至关重要。

那是不是流感大流行发生的警报就可以解除了呢? 舒跃龙说:流感大流行是一定会发生的,历史上发生了多次流感大流行,今后还会发生。每次导致流感大流行的病毒都是来自不同宿主的流感病毒重配后产生的新病毒。1957年亚洲流感大流行和1968年香港流感大流行的病原都是由当时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重配后的新病原引起的,2009年的甲型H1N1病毒也是人--禽流感病毒的重配病毒。猪作为一种混合器在新病毒的产生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PNAS这篇文章提醒我们对猪流感病毒进行监测,对于及早发现流感大流行病毒是至关重要的。

相对于以前,动物流感病毒目前有几个鲜明的流行特征,舒跃龙说: “一是能够感染人的动物流感病毒的类型不断增多,这份名单包括H5N1,H5N6,H7N9,H7N2,H7N3,H7N7,H6N1,EAH1N1,H3N2v和H1N1v等,我相信还会有新成员会加入这份名单。二是病毒的重配不断发生,而且有很多病毒,包括H7N9H5N6EAH1N1都和H9N2禽流感病毒内部基因发生了重配,H9N2禽流感病毒成为了提供内部基因的母本病毒。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我国是生猪和禽类养殖大国,而且散养、混养养殖方式极为普遍,但规模化、规范化的养殖只占很小部分; 集中到批发市场然后再到活禽零售市场的消费模式,以及在动物中大规模不规范使用疫苗,都推动了新型流感病毒产生。而每次动物流感病毒的跨种传播都为流感大流行毒株的产生提供了机会。加强对人群、猪群以及禽类中流感病毒的监测只是应对未来大流行的被动防御,最根本的是要积极倡导同一个健康的理念,推动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其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畜禽养殖现代化; 同时引导公众建立健康的消费理念,推进集中屠宰、杀白禽或冰鲜禽上市; 研发可以阻止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新型禽流感疫苗;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型流感病毒的产生,降低其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本文摘编自“对话舒跃龙科学认识流感大流行”一文,作者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卫生计生委医学病毒学重点实验室朱闻斐、冯录召、王大燕,发表于《科学通报》2016年第8期“科学访谈”栏目,详情请见:http://csb.scichina.com:8080/CN/abstract/abstract520021.shtml]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scichina1950/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扫描识别二维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959460.html

上一篇:电渣冶金在特种冶金中的地位
下一篇:湍流——世纪难题
收藏 IP: 219.238.6.*| 热度|

2 张珑 谢平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