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没有终点的旅程——缅怀谢家麟院士 精选

已有 5806 次阅读 2016-2-26 08:34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谢家麟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因病于2月20日8时1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谢家麟1920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途中受阻,被迫返回美国。1955年初,他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


1955年,谢家麟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开展高能加速器研究。当时所需尖端器材受国际封锁,所需工艺远超当时国内的工业水平,他从研制基本关键部件做起,在没有人员派出、引进和采购国外器材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奋斗八年,建成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跨越式地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该加速器建成即投入国防急需,为“两弹”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谢家麟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高能物理实验基地的建造做出了卓越贡献。


就在一个多月前,一颗国际编号为32928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谢家麟星”。谢家麟院士亲自出席了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命名仪式。如今,“谢家麟星”依旧在苍穹闪耀,而大师已离我们远去。


本期小编遴选了谢家麟院士自传中的自序,这篇自序承载着先生的学术成就和科学精神,激励我们继续努力,在“没有终点的旅程”中砥砺前行。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我已届耄耋之年了。作为一个在科技领域徜徉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作者,在人生之旅到站之前,觉得有责任把自己的足迹记录下来,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后人。这些可以作为他们人生道路的参考,或许可以增添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下面主要谈的是我个人60多年来在科技领域活动的经历和体会。书中反映的事实和观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要树立坚定的自信。资质超人当然占有优势,资质差些也可以用加倍努力来补偿,“成就”并不是天才者的专利。我在《院士风采》一书中所提: “科学王国大公无私,人的能力有高低,成就有大小,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努力,一分成果,这是永远如此的。”这正是爱迪生所说,天才是99%的汗水,外加1%的灵感的意思,也是我在此书中特别要向青年传达的信息。


第二,有人把个人未来的发展过分依赖进入名校、遇到名师。当然,追随名师左右,与名师经常接触,春风夏雨,耳提面命,名师出高徒的例子,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特别是在理论方面。但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容易遇到的,而对实验科技工作者而言,接受了合格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后,他的成长更依赖于一个实验室的整体互学作用和业务上自学能力的锻炼。


第三,对实验工作者而言,应该注意“手脑并用”。在科技领域,从事基础研究的大科学,理论与实验有明确的分工,不能要求大家都是“全面手”。但一般的应用性技术研究,用理论指导实验,用实验检验理论,理论与实验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而做实验就要有动手的本领。只有“手脑并用”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的进展。


第四,在实验室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要依靠长期实践的积累,它不是书本或老师可以教给你的,而要靠锲而不舍的努力,这需要个人兴趣来支撑。


第五,“原创”是科研的精髓 ,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关键。它与“跟踪”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建立鼓励“原创”的环境和机制。


第六,发展科技需要建立国际一流的大学和实验室。“一流”并不是指规模庞大、人员众多,而是指能够在某些学术领域占据国际一流的地位,产出重要的成果。


第七,实验工作多属具体细节,周期长,牵扯问题又多,也不一定有显赫的结果,这样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只是雕虫小技,微不足道,实际上这正是科技发达国家机体中的血肉基础,没有局部的细小成就,就没有伟大整体的出现。


第八,年龄高的科技工作者,从科技发展前途出发,要主动让路给青年工作者,让他们来挑大梁,当好他们的顾问。另一方面,如果健康许可,也应做些本行的、力所能及的、规模较小的研究,“老有所为”,充分利用自己一生积累的经验,为国家建设添砖添瓦。


下面我想介绍的亲身经历,可以说就是以上八个方面的具体例证。我从大学到留学,都是学习物理的,但一生所作所为又大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很早就有自己动手的习惯,形成了“说”与“做”统一的倾向。但我从事的是一个狭窄的科技领域,因此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是“以管窥豹”,难避“经验主义”之嫌。


因为所谈内容主要是科技领域的活动,书中自然要牵扯一些具体的科技问题,为了照顾非科技专家的读者,我尽力避免讨论一些技术细节。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从事工作的性质和时代背景作些必要的说明。因此,书中除一般叙述外,凡技术性较强的内容,都放在“注释”中。在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谈到几十年前的技术问题也许会使人感到幼稚肤浅、不值一提;但不提这些问题,就不足以说明当时的情况。因此,把问题放在时间、地点、国情等条件与今大不相同的历史角度来认识,是我所寄望于读者的。为了供一般读者阅览,我在叙述中避免使用图表、公式,这就难以避免用语言描述的啰嗦。此外,我已届耄耋之年,记忆不佳,几十年前事件的细节,难免挂一漏万,叙述不够全面,但我在这里竭力做到如实反映历史的真实。


关于此书的结构,既然是传记,叙述当然以时间为主轴,但有时则是按标题性质的综合介绍更为恰当,这样时间上就参差不齐了。最后,我把经历过的在学术交流中遇到可纪念的人和事录下,也许有些方面可供参考。一般读者可能不熟识的人,在“注释”中将略加介绍,但对我的同事和科技界大家熟知的人物,就不一一介绍了。


我个人负责研制成功的有相当规模的几件科研项目(除在美研制的医用加速器外),包括筹备和结尾,大多用了多年的时间,如:


    (1)1953~1955年,研制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加速器;

     (2)1956~1964年,研制我国第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加速器;

     (3)1980~1986年,研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4)1987~1995年,研制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5)1989~1991年,研制前馈控制;

     (6)2000年至今,研制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


以上(1)、(5)、(6)属于创新研究;(2)、(3)、(4)属于填补我国空白,独立自主研制,主要是跟踪国际发展的大科学装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方面“跟踪”是必须经过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西方对我国封锁、苏联对我国保密的情况下,对自行在高科技领域“跟踪”研制的意义与作用,我曾写过几句话表明自己的感受:


     十年磨一剑,锋利不寻常。

     虽非干莫比,足以抑猖狂。


从发展过程上讲,“跟踪”是难免的。同样从发展历史上讲,我们必须随着时代的不同,摆脱“跟踪”,独辟蹊径,才能成为科技强国。周总理曾说过,我们要“一买、二用、三改、四创”,这是至理名言,指明了我国科技发展的道路。我希望大家要永远铭记。



本文由安静摘编谢家麟著《谢家麟自传》之自序,题目为编者所加。




978-7-03-034580-6


在科学技术界,谢家麟是一座丰碑,更是一座灯塔!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


50多年来,谢家麟在先进加速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加速器技术专业人才,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加速器研究水平,为我国高能物理和加速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


作为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半个多世纪以来,谢家麟坚定不移地奉献于高能加速器研究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为我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


谢家麟于风华正茂之时,毅然回到祖国,作为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数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潜心研究,追求真理,开拓创新,为我国加速器事业科学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


中国加速器物理之第一人。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书名、作者、封面可购买本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958699.html

上一篇:《中国科学》杂志社诚聘英才
下一篇:多功能红光碳点的研究获新进展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9 徐令予 李岩 黄永义 高峡 黄仁勇 孙颉 shenlu yunmu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