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我国草原牧区呼唤新的草业发展模式

已有 3139 次阅读 2016-1-21 14:11 |个人分类:《科学通报》|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专辑, 草业发展

    《科学通报》2016年第二期出版“生态草牧业理论范式与技术体系”专辑,生态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方精云研究员为该专辑撰写了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主粮消费显著减少,肉奶蛋消费迅速增加。30年来,我国居民年人均口粮消费减少了47%,而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了160%;伴随而来的是在粮食消费结构中,居民口粮占比逐年下降,而饲料用粮消耗逐年增多,2012年饲料粮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意味着,我国“粮食安全”的本质已演化成饲料粮的不足。然而,我国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并未适应这一变化,政府依然强化口粮生产,而忽视动物饲料粮的供应问题。

众所周知,粮食生产中籽粒仅占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一般不超过作物生物量的1/2),大量的粮食用作饲料造成了作物生物量的巨大浪费。同时,追求粮食增产导致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不仅浪费了我国本来就十分匮缺的水土资源,同时对江河湖泊和土壤也造成了严重污染,我国的环境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大力发展现代草业,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动物饲草料严重不足的必由之路。

我国拥有各类草地60亿亩(对这一数字有较大争议),占国土面积的41%,是耕地面积的3.2倍,但其生产功能极其低下。据测算,如果利用条件适宜的10%的优质土地,建立集约化的人工草地,每年可生产优质牧草3亿吨以上,相当于我国18亿亩耕地生物产量(约12亿吨)的1/4。换言之,这相当于新增“耕地”4.5亿亩。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人工草地,不仅解决了饲草料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大大缓解天然草地的放牧压力,使其得以恢复,发挥其原本应有的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草原牧区的发展长期滞后: 牧区政策照搬农区,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十分低下,如我国六大牧区(西藏、内蒙、新疆、青海、四川、甘肃)的草地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74%,但其畜牧业产值仅占全国畜牧业产值的16%。牧区发展落后也成为影响我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隐患,“吃肉难、吃肉贵”已成为一些牧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为解决草原牧区的发展问题,保障生态安全,2000年以来中央政府陆续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多个重大工程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虽然一些草原牧区的植被恢复较为明显,但“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整体态势仍未得到根本改善。政府的政策制定了,国家的资金也投入了,但为什么效果没有明显显现? 长期困扰草原牧区的“三牧”问题为什么依然严峻,甚至更为凸显? 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我们对我国草原牧区和草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学界、行业、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也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交流,深切感到我国农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重大关口。

我们认为,在草原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着力发展现代草业,在保护好草原生态的同时,大幅提高草地的生产力,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畜争粮、动物饲料严重不足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我国牧区现代化,解决“三牧”问题的着力点。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草业和畜牧业统筹发展的“草牧业”概念,以期实现草地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双赢。为践行草牧业的思想,我们提出建设“生态草业特区”的理念,其内涵是以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单元(如县或旗)为基本单位,进行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诸要素的整体设计和调控。后来,根据我国草原地区的现实状况和中央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将“生态草业特区”改称“生态草牧业试验区”,这样实施起来更具有弹性和可操作性。

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的精髓在于,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借鉴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细管理,发展以人工草地和现代化畜牧业为主、多种特色生物产业和文化产业为补充,并大幅提升天然草地生态功能的科技先导型示范实体。其依据的科学原理是,在牧区利用不足10%水热条件适宜的土地,建立集约化人工草地,使优质饲草产量提高10倍以上,从根本上解决草畜矛盾;对其他90%以上的天然草地进行保护、恢复和适度利用,提升其生态屏障和旅游功能。我们称之为“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1: 9配置的发展模式”(简称“1:9配置模式”)。

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草原牧区生产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牧区可持续发展,我们组织了“生态草牧业理论范式与技术体系”专辑。专辑由13篇文章组成。按其内容可分为3个部分:(ⅰ) 我国草原整体情况和草业发展现状的分析;(ⅱ) 我国草牧业发展模式及技术体系的探讨;(ⅲ) 牧草品种资源利用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第一部分由3篇文章组成。任继周等系统回顾和展望了我国草业科学和草地农业的发展轨迹,指出我国现代草业科学的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张新时等从草原生态系统、草原环境和草原经济系统等3个方面指出了我国草原面临的困境,论证了我国草原已经到了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时候。沈海花等从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评价了我国草地资源的现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第二部分由6篇文章组成。方精云等从我国居民食物结构的快速变化着手,阐释了在我国草原牧区发展“草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践行“草牧业”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设“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简称“试验区”)的构想,并提出了草原牧区发展应遵循的七个原理。基于“草牧业”发展理念,不同作者分别从人工草地建设、草地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的配置、草产品加工等方面对“试验区”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释和论证。蒋高明等还以内蒙古正蓝旗为例,论证了“试验区”发展特色产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周青平等则以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为例,提出了建设标准化示范牧场的重要性和发展思路。优良的牧草品种是发展草牧业的关键。在第三部分,南志标等论述了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等六种北方牧草的抗逆机理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毛培胜等从种子生产的地域性、种子生产的认证制度、种子收获加工的机械化等因素论述了我国北方牧草种子生产的限制因素和关键技术。杨青川等系统论述了我国苜蓿(Medicago L.)种质资源的分布、类型、遗传育种及综合利用情况。刘公社等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起源、分布、种质资源评价、新品种选育、繁殖及利用等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提出了我国羊草种质创新,推进羊草产业化进程的技术途径。

我们期待着本专辑的发表能为加快我国草业科学的进步、推动我国草原牧区生产方式之变革、促进我国草牧业又好又快发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欢迎到《科学通报》网站免费阅读专辑:http://csb.scichina.com:8080/CN/volumn/volumn_7199.s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951658.html

上一篇: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检测技术
下一篇:面心立方金属疲劳位错组态形成的基本判据
收藏 IP: 219.238.6.*|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