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唇齿间的烟香世界

已有 3054 次阅读 2015-12-17 08:57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科学出版社, ±钪竞, 张云贵, 李军营, 刘青丽



烟草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商业性非食物作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叶用经济作物,在文明世界传播已有500 多年的历史。烤烟的香型是卷烟风格的重要构成因素,是烟叶风格特色的重要表征,是进行烟叶品质区域划分的重要依据,是制订生产技术措施、实施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指标。所谓香型即烟叶燃吸时产生的香气风格,由香气和香韵共同组成。其中烤烟香气包括香气量、香气质和香型,香韵是用来描述发香物质或加香制品所带有的某种香气的韵调。目前关于香型划分的研究较多,但是关于烟叶香型的定位和划分依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丁瑞康等(1958)把烤烟香型划分为清香型、中间香型和浓香型三大类。2009 年朱尊权院士在《“中华”卷烟的研制和生产》一文中,又对三大香型的主要特征作了简明的叙述。清香型有烤烟本身香味,但不浓郁,同时具有怡人的突出香气。以云南烟为代表,福建永定烟叶具有另一特征的清香,邓县烤烟具有较独特的清香。浓香型烤烟本身具有的浓郁香味是卷(烤)烟的基本香味,以许昌烟叶为代表。中间香型既有烤烟本身较浓的香味,同时又有突出的气味特征。这些气味特征有些是怡人的,有些是不受欢迎的,如花粉气等,以贵州、青州烟叶为代表。李志刚(2011)研究发现我国烤烟的香型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南方主要表现出清香型及中间偏清香型风格,其中清香型主要分布在西南烟区和华南烟区;北方则主要表现为浓香型及中间香型,其中黄淮烟区为典型浓香型风格。


影响烤烟香型的关键是生态条件,包括地形、土壤和气候,DEM是地形的数字表达方式,海拔指DEM的数字高程,海拔属地形因子。前人研究表明,气候(温、光、水)、土壤、海拔是影响烤烟香型风格特色的关键生态因子。


海拔


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清香型烤烟种植区域的最高海拔可达2200m,不同海拔烤烟的化学成分、香气物质、香型风格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气候条件改变导致烤烟风格改变有类似之处,不同海拔改变光热资源重新分配,这可能是海拔影响烤烟风格的本质。



表1 云南清香型烤烟种植区海拔和化学成分(C₃F)



表1是2012 年云南清香型烤烟种植区烟叶样品根据海拔分级的化学成分表,样本量96个,海拔为782~2212m,其中,烟叶氯、淀粉、总钾等含量没有表现出随海拔变化而呈规律变化,故在表1中没有列出。根据表1,在取样海拔范围内,随海拔升高,总糖、还原糖先降低,而后增加。从样品分布来看,云南中部表现为随海拔升高,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始终增加,统计数据中低海拔的高值出现,主要原因是普洱低海拔,而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较高,导致平均值也较高。总氮和烟碱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变化趋势与总糖相反,多酚含量随海拔升高始终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而石油醚提取物则表现为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


土壤


土壤是烤烟生长的基本环境,提供烤烟矿质营养和水分,土壤空气是烤烟根系保持活力的基础,同时,土壤也是维持烤烟根系生长温度相对稳定的恒定器。不同土壤类型有不同的水、肥、气、热条件,相同的土壤类型在不同区域,其养分状态也不同,最终影响烤烟生长和烟叶风格特色。


植烟土壤类型相对复杂,清香型烤烟种植区的主要植烟土壤类型包括水稻土、红壤、紫色土,也是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福建省等清香型烤烟分区区域的主要土壤类型。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州、曲靖市、文山州、普洱市、保山市以红壤为主,局部有以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云南省大理市、楚雄州以紫色土、红壤为主,局部有紫色土和红壤发育的水稻土;福建省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州以紫色土和红壤为主,局部有紫色土和红壤发育的水稻土;贵州省黔西南以红壤、黄壤和水稻土为主,贵州省水稻土主要以黄壤母质发育。


1. 红壤


形成条件


中亚热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年降水量为1200mm 左右,大多集中于上半年,7~8月常有干旱,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5~22℃,≥10℃积温为4500~6500℃,最冷月均温2~4℃,最热月均温28~30℃。母质多种多样,主要有花岗岩、玄武岩、砂页岩、石灰岩的风化物及第四纪红色黏土。


烤烟生产特征


烤烟以成熟叶片作为收获产物,要求烟叶有良好的外形和风格突出的内在品质,养分需求要求有以下几点。①烟叶钾含量高,红壤质地偏重,黏土矿物以高岭石,水云母为主,能够保持较为持续的钾营养供应。②土壤微量元素铁含量高,有丰富的铁营养供应。③烤烟对氮素要求“少来富,老来贫”,质地偏重导致后期土壤氮素矿化过高,不利于烟叶的烟碱控制。


2. 紫色土


形成条件


位于中亚热带及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水热条件充沛,夏季雨量集中,冬季温暖少雪;紫色土的母岩多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紫红色砂页岩和泥岩,钙、磷、钾和微量元素丰富;第三纪、志留纪及侏罗纪前期的紫红色岩层营养元素较低,呈微酸性反应。由于母岩类型不同,以致母岩的风化特征,土壤的理化性状、肥力及抗蚀能力也不相同。母岩类型影响紫色土发育的地形条件,紫色页岩、泥岩形成的紫色土地形呈宽谷低丘或不连续的残丘;厚层紫色砂岩形成的紫色土多为陡壁和平顶丘陵;薄砂岩、厚页岩水平岩层发育的紫色土多为自然阶地。


烤烟生产特征


烤烟的生产特征有:①土壤微量元素及中量元素钙、镁含量丰富,有利于烟叶香气物质合成,形成风格特色突出的烟叶。②土壤钾含量丰富,有利于优质烟叶获得高钾含量。③土壤疏松,通气状态良好,有利于保持烤烟根系活力。④保水能力相对较弱,易造成烤烟干旱。


3. 水稻土


形成条件


第一,建立田面灌溉水层;第二,修建灌排渠系,土体内常形成较强直渗水流或侧渗水流;第三,水耕与旱耕交替,水耕时间少者80~90d,多者200d,土壤中还原与氧化条件亦随着交替进行。


烤烟生产特征


烤烟的生产特征有:①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营养元素的库容大,有利于烤烟的养分平衡吸收。②土壤质地偏重,烤烟各生育期土壤均有较高的土壤有机质矿化从而释放营养元素,能够保持养分的持续供应,对烤烟需求较大的钾素营养有利。③质地偏重同时会保持土壤较高的水分含量,一方面会供应烤烟水分,另一方面也可能对根系生长不利,且后期氮素矿化也不利于烟碱含量的控制。


土壤与烟叶品质


土壤对烤烟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烤烟以成熟叶片作为收获产物,且需要保持叶片良好的外形和风格突出的内在品质,其养分需求非常独特,优质烟叶要求钾素含量高,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各种化学成分协调,尤其是总氮、烟碱含量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气象


作物生长要求一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环境,超过某一极限指标则会导致作物无法生长,气候决定作物能否生长、决定作物能否很好地生长发育、决定作物能否完成生命周期,气候决定作物生长的生态区域,气象指标是生态区划的关键因子。气候对烤烟风格特征影响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旺长期,决定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二是成熟期,决定积累的物质转化为香气物质的关键时期。

生态条件对烟叶风格特色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生态区域的烟叶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目前,清香型烟叶产区面积占我国烟区面积的一半左右,主要集中在云南、福建,以及四川、贵州靠近云南的部分地区,所产烟叶清香型风格特色较为突出、产量稳定、质量较好,是中式卷烟的主体原料。但清香型烟叶质量稳定性方面略显不足,部分区域清香型特色仍不够鲜明。通过研究不同香型典型产区及清香型产区不同区域的气候、农业地质背景、土壤性质等生态环境条件,分析生态条件与烟叶风格特色的关系,明确清香型产区典型生态特征及清香型产区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确定影响清香型风格特色形成的关键生态因子,并探明其对清香型风格特色的影响机制,从而明确清香型生态优势产区和适宜产区,优化区域布局,也对促进清香型产区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李志宏、张云贵、李军营、刘青丽等著《烤烟清香型风格形成的生态基础》,略有删减。




ISBN  978-7-03-045706-6


《烤烟清香型风格形成的生态基础》是国家烟草专卖局行业科技重大专项“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之课题二“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生态基础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以清香型特色烟叶产区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清香型烟叶产区分布、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等概况,系统分析了清香型烟叶产区气候特征、土壤特征、地质背景等生态条件。详尽阐述了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生态因子对烟叶风格形成的影响机制,明确了影响清香型风格的关键因子。依据生态因子与香型风格关系,构建了烟叶香型风格判别模型,将清香型产区划分为5个亚区,并详述了不同亚区的区位、产能、生态特征和烟叶特色,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清香型产区布局和彰显特色的建议。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作者、书名、封面可购买本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943940.html

上一篇:食品安全检测新材料︱上转换发光材料
下一篇:祝贺《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中文版被EI收录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1 李颖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