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
未来地球计划
2015-12-10 10:20
阅读:8215


未来地球计划发起于2012 年6月召开的“里约+20”峰会是一个为期10年的国际研究计划该计划将提供社会所需的关键知识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和识别全球可持续性转变的机会

未来地球计划将回答下列几个基本问题: 全球环境如何以及为什么发生变化?未来可能的变化有哪些? 这些变化对人类发展和地球生命多样性的影响是什么?该计划将确定减少与全球环境变化相关的风险和脆弱性、增强恢复力的机遇为国际社会提供向繁荣和公正的未来转型的方法

未来地球计划将在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包括经济、法律和行为研究)、工程学和人文科学等领域的不同学科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供最高质量的科学方案该计划将由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学者、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协同设计和协同实施并吸纳来自于广泛的科学团体的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从细节到总体的思想以及已有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项目和相关研究活动

地球系统研究逐步调整的必要性

人类活动对局地、区域以及全球尺度环境的深远影响正在改变地球系统地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也在威胁人类福祉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因灾难性的和不可逆转的潜在影响人类社会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面临极为紧迫的挑战: 一方面对地球人类繁荣构成威胁另一方面也为探索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遇提供激励

将社会挑战响应行动与研究活动结合起来

未来地球计划致力于解决粮食、水资源、能源、健康和人类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它们间的关系以及满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需求该计划将在管理、临界点、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活方式、道德和价值观等领域提供和整合新的深刻见解该计划还将探讨向低碳未来转变的积极和消极的经济影响以及技术和社会转型的选择新的研究领域以及建立更综合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新的研究方法也是未来地球计划的探索重点

地球系统研究的前瞻性挑战近年来主要表现在引导和支撑逐渐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需求上因此需要更多的学科和知识领域参与以形成协同学科和跨学科的优势公共、私人和志愿部门科学团体和利益相关者之间需要紧密的合作以鼓励科学创新、提供政策需要同时这些合作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总之这些变化将有助于实现科学和社会之间达成新的“ 社会契约”以加速了解社会需求中关于解决环境变化的知识

2012年6月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里约+20”峰会各国政府同意制定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s)这些目标集成了所有国家的环境和发展目标未来地球计划将提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更广泛的综合科学知识未来地球计划将依托和整合现有的全球环境变化( GEC) 计划该计划将在已有的全球网络基础上显著扩大并吸引更多新的机构和研究者参与通过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从更广泛的学科和国家吸引最优秀的精英加入以确保其研究优势

未来地球计划的研究、互补能力建设和拓展活动将由广泛的研究团体(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程学和人文科学) 与政府、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协同设计以弥补环境研究、政策与实践的鸿沟未来地球计划将面向决策者需求在研究更加可用和可获取方面逐步改进

概念框架

未来地球计划的概念框架是其研究主题和项目的概括性指导这一框架体现了以下两点认识: 人类是地球系统动力学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部分——这一认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跨越了不同的时空维度


未来地球计划概念框架示意图

未来地球计划的概念框架阐明了自然和人类驱动的变化和环境变化的结果与这些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之间的基本联系这些联系发生在广阔的时空尺度并受地球系统所能提供的条件的约束同时该框架强调了在地球系统的边界内认识和探索人类发展道路的挑战对该框架基本的、整体的认识是制定全球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和转型方式的基础

初步的研究主题

未来地球计划的概念框架可指导面向解决关键研究挑战的未来地球研究表现为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主题:

动态行星——了解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对行星地球的影响重点观测、解释、了解和预测地球、环境和社会系统趋势、驱动力和过程及其相互作用以及预测全球阈值和风险根据已有知识特别关注不同范围的社会和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

全球发展——人类对可持续、安全、公正地管理食物、水、能源、材料、生物多样性和其他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迫切需要的知识未来地球计划研究主题的重点将集中在认识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福祉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可持续性转型——了解转型过程与选择评估这些转变如何与人的观念和行为、新兴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路径联系起来并评估跨部门和跨尺度的全球环境治理与管理战略该研究主题重点解决导向型的科学问题以从根本上实现社会转型迈向可持续的未来该主题还将探索哪些制度、经济、社会、技术和行为的改变能使全球可持续发展更加有效以及这些改变如何能得到最好的实施

以上三个研究主题将会是未来地球研究的优先内容

跨领域能力

未来地球计划将通过获取多个核心能力方面的进展来推进所提出的综合研究主题这些能力包括观测系统、地球系统建模、理论发展、数据管理系统和研究基础设施未来地球计划还将支持和开展广泛而综合的交流和参与活动、能力发展与教育活动以及科学—政策界面的有效互动这些能力对发展全球环境变化的综合科学以及为政策制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其中的许多能力要求超出了未来地球计划倡议本身的范围属于国家和国际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训计划和学科问题为了共同的利益未来地球计划与这些能力提供者的共同努力将是十分重要的。

管理结构

未来地球计划的管理结构包含协同设计和协同实施的概念。全球可持续性科技联盟作为资助方,负责组建未来地球计划,并推动和支持未来地球计划的发展。其成员包括ICSU、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贝尔蒙特论坛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大学(UNU) 以及作为观察员的世界气象组织(WMO)。未来地球计划由管理理事会( Governing Council) 领导并由两个咨询机构——参与委员会( Engagement Committee) 和科学委员会( ScienceCommittee) 支持。


未来地球计划管理结构示意图

管理理事会及其附属机构将会酌情代表全部利益相关者团体( 包括学术界、资助机构、政府、国际组织和科学评估机构、发展团体、工商业界、民间社团和媒体)。

管理理事会是最终决策主体,负责制订未来地球计划的战略方向和决策。科学委员会将提供科学的指导,确保科学质量并且指导新项目的开发。参与委员会将提供涉及利益相关者的领导和战略指导,在贯穿从协同设计到宣传的整个研究过程中,确保提供未来地球计划所需的社会知识。执行秘书处负责未来地球计划的日常管理,以确保跨主题、跨项目、跨区域和跨委员会的协调,并与关键利益相关者保持联络。秘书处将有望按区域分布。未来地球计划国家委员会的发展也将得到鼓励。

资助战略

未来地球计划将需要创新的募资机制并且巩固已有的支持。未来地球计划的成功将依靠对必要的学科研究和基础设施的持续支持,并加强跨学科研究与协调活动的资助力度。联盟将和理事会以及未来地球计划秘书处合作,以确保增加新的资金来源。在2012年的贝尔蒙特论坛上已经发起了一个新的开放灵活机制,通过年度多边对话来支持国际合作研究行动( CRAs)。贝尔蒙特论坛和全球变化研究国际基金会(IGFA) 的成员将需要主动与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其他资助者建立友好关系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发展并加强捐赠者、私营部门和慈善基金会的合作将会是未来地球计划多样化资助战略的一部分。

交流和参与的新模式

未来地球计划的定位是在全球可持续性方面提供独立创新研究的领导者。它将提供一个充满生机的、动态的平台以鼓励对话、加快知识交流和促进创新。未来地球计划将会在区域和全球层面制定广泛而灵活的交流策略,吸引所有相关的用户与区域伙伴共同合作,结合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专家信息、更具包容性的反复对话的分享方法,以及探索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方法。新的社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提供良好的机会和专业知识,并将其嵌入未来地球计划秘书处。

教育和能力建设

未来地球计划将与教育部门现有的计划和网络进行合作,以保证研究成果及其对全球可持续性影响的快速传播,在各个层面上支持传统的( formal) 科学教育。识别有效的伙伴,以及地方和国家层面的工作机制、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多样性,这对确保未来地球计划在复杂领域的正统教育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同已有科学与技术中心网络的合作也为非传统( informal) 教育部门作出贡献提供了机会。

未来地球计划已经把能力建设作为其所有活动的基本原则,并且将采取多层次的方法进行科学能力建设,包括专门的能力建设行动和嵌入所有活动和工程中的能力建设。专门的能力建设行动将包含建设强大的、致力于国际学科间和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国际科学家网络,尤其关注年轻科学家和机构能力的发展,着重增强欠发达国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能力。



本文由安静摘编自未来地球计划过度小组著,曲建升、曾静静、王立伟等译《未来地球计划初步设计》


978-7-03-043046-5

未来地球计划(FutureEarth)是在2012年6月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上被正式提出的国际科学计划。该计划是整合原有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四大计划的新的综合性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计划。由未来地球计划过渡小组起草的《未来地球计划初步设计》指明了未来地球计划的初步设计,包括研究框架、管理结构、交流和参与战略、教育和能力建设战略、资助战略,以及实施设计等内容。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书名、作者、封面可购买本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学出版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94232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