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中国,中外学者公认的“一块宝地”|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国际比较 精选

已有 23177 次阅读 2015-10-8 09:05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地理位置略图


一般来说,只有在更大的土地面积上,才可能出现非常丰富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陆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相当于除俄罗斯以外的欧洲各国的总和,为中国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俄罗斯和加拿大的领土虽然比中国大,但是它们基本上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自然地理环境远没有中国这样丰富多彩。


表 中国陆地面积与一些国家的比较


中国疆域的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所占的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0%以上,是中外学者公认的“一块宝地”。


与世界同纬度相比,中国长江以南,纬度相当于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黄河流域相当于欧洲地中海一带。在行星风系上,亚热带在世界其他地区多属于回归线信风带,雨量稀少,往往形成广阔的荒漠,如西亚、中东、北非和美国西部地区等;但在中国,由于海陆分布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巨大影响,季风在亚热带占据主导地位,水分和温度条件都较好,不但没有“回归线荒漠”的产生,反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邓先瑞等,1998;杨勤业等,2006)。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往往在大气层下部一二千米的高度内,以盛行冬夏更替的季风,其上再覆以西风为主。因此,当地主要天气系统往往自西而东运行。由于中国的夏季风是来自低纬度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丰富,而冬季风来自中、高纬度的寒冷干气流,因此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都集中在夏半年。这与同纬度的大陆西海岸冬湿夏干、水热条件不甚协调的地中海气候绝然不同。夏季是中国的高温季节,恰逢多雨季节,所谓雨热同期。这种气候特点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杭嘉湖平原、江汉平原及成都平原都在这一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水稻产区之一。其他作物的种植北界也比世界其他地区偏北得多,如水稻在中国最北可以种植到最北端的漠河,即达北纬53°30′。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华北、华中的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以至华南的一年三熟,无不受惠于这种气候特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处于亚欧大陆的东部。而亚欧大陆西部的欧洲大部分位于西风带的范围内,西风从大西洋上吹来,使欧洲的气候深受海洋影响。再加上其他因素,如大陆轮廓和洋流的影响,致使欧洲位置虽然偏高,但冬天的温和多雨却很突出。可以设想,假如亚洲的西面没有欧洲,那么现在位于欧亚大陆中央的中部亚洲干旱区,就会由于受到大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而具有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丰富的海洋性气候;另一方面,欧洲的东面如果没有亚洲而是一个大洋,那么今天的东欧将具有大陆东岸的气候特征,其东南就不可能像现在那样具有半荒漠及草原景观。中国的亚热带位置,比北半球亚热带西岸偏南5~8个纬距,比中东、西亚的亚热带偏北6~7个纬距。面积远较美国的亚热带辽阔。假如把中、美两国的版图叠置在一起,可以看出,中国北纬30°以南是辽阔的亚热带以及热带地区,而美国在这个范围内除佛罗里达州和西南部有一片干旱区外,其余都是海域。


海陆分布及其与水分条件的关系,中国与北美大陆与大西洋之间、西部有高山高原耸立的美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北美大陆和大西洋的规模都分别比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小,美国西部的高山高原也远比不上青藏高原宏大,因此,美国东部湿润区的季风不是十分发达,西部干旱区大陆性和干旱程度也不极端。另一方面,美国西部毗邻海洋,西海岸有一狭长地中海气候的形成,这是中国所没有的。


再以中国与印度次大陆相比较。虽然两者都属于季风区,但是,中国西北部接近亚欧大陆的中心,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气压是全球最大的高压中心,因而干寒的西北大陆季风在中国境内的势力极强;而印度次大陆,北面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屏障,南面又面对印度洋,因而,海洋季风的势力较强。


中国大陆东海岸的地理位置,使西风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微弱,再加上地球偏向力的作用,冬季沿海台湾暖流对大陆海岸的调节作用也不明显,因而即使在东部季风区,大陆性气候也有一定程度的表现。如夏季比世界同纬度的地区要热,而冬季又较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冷。与位于欧亚大陆西岸、海洋性气候发达而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显著的西欧各国相比较,中国黑龙江省的呼玛附近,纬度与英国首都伦敦近郊相当(北纬51°~52°),但是,伦敦1月平均气温为3.7℃,冬季长青,与中国的上海、杭州等地(北纬30°~31°)的冬天相仿;而呼玛1月平均气温-27.8℃,俨然极地风光。天津的纬度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都在北纬39°附近,天津1月平均温度为-4.1℃,极端最低达-22.9℃,而里斯本分别为9.2℃和-1.7℃。


由于海陆分布而引起的强烈季风活动,也使中国东部季风区各纬度的年总辐射分布特点,存在着与全球同纬度地区颇为不同的表现。从北纬25°到37.5°之间,中国东部地区的年总辐射量比其他同纬度地区小;从北纬37.5°到45°之间,则又较大。在西北干旱区,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很弱,各纬度总辐射的分布趋势与全球同纬度地区大体一致。


包括半干旱区在内的中国干旱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0%,与全球干旱区占世界陆地总面积之比相近。但中国陆地面积广大,因此干旱区的总面积就相当于英国或罗马尼亚面积的12倍以上。如果包括青藏高原上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内,则干旱区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2%。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新疆、宁夏、内蒙古等3个自治区的全部以及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在这样广袤的地区内,有沙漠63.7万km2、戈壁45.8万km2,两者之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美国西部也分布着面积较广大的干旱区,夏季酷热,冬季干暖。但中国的西部地区背靠广大的亚欧大陆腹地,气候的干旱程度要更大一些,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气候更寒冷。同时,美国西部干旱区的人口密度要远小于中国西部干旱区,因此人类活动的破坏也较小。


中国的山体多东西走向,对来自东南部暖湿气流和西北部的干冷气流都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因此,在中国的东半壁,南北之间年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都有很大的差别。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也明显有别,从而呈现出一定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相比之下,美国的山体多南北走向,逶迤千里的落基山是美国西部地区的主要山脉,它南北狭长达5000km多,纵贯全美,把全国分成东西两部分。加上美国东海岸有一条大致与大西洋海岸平行的阿巴拉契亚山,使美国在地质构造上大致是东西两侧高而中部宽广低平,没有东西走向的横向山脉,冬季的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封冻美国大片土地。但是,美国的东南部和墨西哥湾沿岸受墨西哥湾暖流的巨大影响,温暖湿润,春、夏两季多雨水,秋季干燥,冬季多风雪。其西海岸面临太平洋,冬夏两季的温度变化不大。这些特点与中国东南部的季风气候形成明显对照。


中国和欧洲同处在亚欧大陆,面积相近,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其河川径流有较大的差异。欧洲水系分布较中国均匀密集,80%的流域面积属于外流水系。中国有1/3的流域面积为内陆水系,大多深居内陆。占流域面积64%的外流河流,河流长大,水量也较丰沛。但是欧洲年降水量大于中国,河川径流资源比中国丰富。欧洲大部分地区为丰水区或多水区,但热量条件稍差,所以农业利用不够。相比之下,中国的丰水区和多水区的水热条件配合较好,给农业生产带来实惠。但中国少水和缺水的面积比欧洲大得多。不仅如此,欧洲径流量的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都比中国小或平缓,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带来的损失也远比中国小。


表 中国与世界陆地水文循环要素比较


表 中国与欧洲水量平衡值比较(孙鸿烈,2011)


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水资源总量(28405亿m3)低于巴西(51912亿m3)、加拿大(31200亿m3)、美国(29702亿m3),排名第四,但人均占有量(约2300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2%。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增加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下降到1760m3。按照国际上所采用的一般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可更新淡水供应量在每人每年1700m3以下,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定期或经常处于少水的状况。中国总体上属于水资源不丰富的国家。缺水是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在缺水的西北,而且缺水问题也出现在湿润的东南部地区。不仅农业缺水,而且城市缺水严重。缺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资源性缺水。缺水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还产生了不良的环境效应。


表 中国与欧洲径流地带特征比较(孙鸿烈,2011)



根据1996年对世界149个国家与地区的调查,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排名在109位。可见,中国的水资源并不丰富,未来的水资源形势严峻。


表 中国农业和重点城市的缺水量(孙鸿烈,2011)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郑度主编《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一书第一章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作者:杨勤业、郑度、戴尔阜、尹云鹤。


ISBN 978-7-03-045397-6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系《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第一分册,也是本系列专著的综述。由郑度院士主编。全书总结了我国20世纪自然地理研究的精华,纳入了21世纪我国自然地理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想以及新数据、新资料,代表了我国现阶段自然地理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


内容包括5篇21章。第一篇,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概述。综合分析了中国自然环境的主要形成因素。分章阐述了气候、地貌、海洋、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第二篇,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论述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案与系统。第三、四、五篇,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综述了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发展方向、治理途径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书中附有丰富的图表资料。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推荐、评论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926408.html

上一篇:用科学史实揭开西藏早期历史的神秘面纱
下一篇:亮瞎了没,看看当年青蒿素类抗疟药研究中的管理!
收藏 IP: 221.123.188.*| 热度|

23 黄仁勇 徐令予 康建 黄永义 薛宇 高峡 赵建民 蒋大和 李兆良 罗祥存 汪晓军 周士贵 陈南晖 张彦虎 王春艳 侯成亚 杨正瓴 徐耀 zjzhaokeqin ymytm shenlu yangb919 gaoyz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