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
建立“生态草业特区”的构想
2015-6-26 09:48
阅读:2980
标签: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 方精云, 生态草业特区, 科学发展报告

“生态草业特区”既是生态草业及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技术和制度范式,又是草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样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主粮消费减少,肉奶蛋消费增加。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并没有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对饲料(包括牧草)生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加剧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使传统牧区的生产方式改革严重滞后,导致其生产力低下、草原长期退化。为此,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草原牧区建立“生态草业特区”的建议。

一、建立“生态草业特区”的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多个城市经济特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它们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带动和牵引作用。但在面积辽阔的草原地区,还没有生态草业经济技术综合示范区,牧区生态文明建设也缺乏抓手和成功的模式。按照“先试点、再推广”的通行做法,根据“特事特办”的原则,借鉴我国在特区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广阔的草原上建设生产和生态双赢的实验特区,即建立“生态草业特区”,是破解我国当前畜牧业发展和草地退化诸多困境的有效途径。

“生态草业特区”(下称“特区”)是指,在一个独立的县(旗)或国家划定的特定区域内,基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集成现代科技成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细管理,发展以人工草地和现代化畜牧业为主、多种特色生物产业和文化产业为补充,并大幅提升草地生态功能的科技先导型示范实体。它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生态草业发展模式的大型示范区,是我国草原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本。“特区”的“特”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特有的发展模式、创新的管理机制、强大的核心技术和特色的产业结构

不同于以高新技术为发展牵引、技术密集型为生产方式的其他经济特区(如深圳),“生态草业特区”是以草原土地为保护和生产利用对象,其土地空间异质性大、自然依赖性强,生产活动需要有较大的回旋空间。因此, “特区”建设要求有足够大的面积(大于1万平方千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同时其生产的生物产品才能形成规模和市场。

“特区”建设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科学配置草地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生产和生态双赢,即利用约10% 水热条件适宜的草地,建立集约化人工草地,使优质饲草产量提高10倍以上,从根本上解决草畜矛盾;对其他90% 的天然草地进行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提升其生态屏障和生态旅游功能。

“特区”的主要产业概括为“四产业一联营体”(简称“四业一体”),即精细人工草业、现代化肉奶业、特色生物产业、草原文化旅游产业草牧科工贸联营体。作为联营体的终端销售平台,“特区”将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建立大型有机食品专卖超市,直销“特区”生产的各类有机食品。

二、建立“生态草业特区”的政策需求

基于上述思考和广泛调研,我们建议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区共建“生态草业特区”,成立“特区”筹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统一协调和推进特区的筹建工作。建立“生态草业特区”,需要在行政体制机制、土地管理与生产方式、资源开发与利用、社会组织化、人才引进、税收、牧民教育与培训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特区的建设地点初步建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区(如乌拉盖开发区或正蓝旗)。具体建议如下。

1、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由中国科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区联合成立“建设生态草业特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统一协调和推进特区的筹建工作,完成特区行政区域的选定,细化特区规划方案和产业布局,完善核心技术体系,开展生产方式与管理体制创新方面的探索与试点工作。

待“特区”筹备成熟,适时成立特区管理委员会和特区政府。特区管理委员会由科技、企业管理、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专家和当地优秀行政人员组成,决策特区的重大行政管理事项,制定特区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特区政府执行特区管理委员会的决议,接受其指导和监督。特区管理委员会和特区政府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2、创新土地和草场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生产经营和牧区组织体系

开展牧区土地和草场管理体制及牧区组织化创新试点工作。按照“特区”统一的土地规划,由特区政府主导,实施新型的土地管理体制,将土地和草场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牧场、牧民合作社、大型企业流转,加大对土地和草场的投入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土地和草场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

3、创新税收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牧区矿产资源的国家与地方税收分配政策、草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等不尽合理,难以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牧区建设,也不能为牧区生产方式创新提供长期的财政和税收保障;草原生态保护补偿与奖励机制的法律法规体系还较薄弱,对利益相关者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界定不够明确,对补偿内容、方式和标准缺乏完善的规范。“特区”建设要破解这些政策瓶颈问题,积极提升其“造血功能”,尽快实现“特区”由生态补偿向利税返还的转变。

4、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加强牧民职业培训。

对自愿到“特区”工作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各类人才,以及长期在牧区工作的技术人才和专家提供多方面的优惠政策。选拔具有相关专业训练、管理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担任“特区”各部门的主要技术和管理负责人;聘用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村、乡长官,切实执行特区政府的各项决策;建立职业学校,培养新一代草产业、畜牧业工人及技术和管理人员;积极组织牧民职业技能培训,解决牧民就业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5、在“特区”建立一流的草业和畜牧业实用技术研发与转化中心。

以此为“特区”生产和生态功能双赢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储备,在牧区实践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特区”拥有多元的产业构成,涉及品种选育、牧草种植与收获加工、畜禽养殖、管理、产品深加工和物流等多个技术环节,需要有强大的技术体系来支撑。“中心”采取企业化运营机制,以建立资源节约、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为目标,解决“特区”生产实践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并积极向周边牧区辐射,带动其他牧区的技术升级和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本文由刘四旦节选自中国科学院最新发布的《2015科学发展报告》一书中,由方精云院士任组长的中国科学院学部“探索牧区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战略研究”咨询课题组提出的《关于建立“生态草业特区”探索草原牧区新发展模式的建议》一文。


科学发展报告》自1997年起开始发布,今年是第18本。报告全面综述分析2014年度国际科学研究前沿进展,展望研判国际重要科学领域研究发展趋势,报道介绍我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研究成果,观察综述国际主要科技领域研究进展及科技战略规划与研究布局,概括介绍我国科学研究整体发展状况,并向国家提出有关中国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咨询建议,为国家宏观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学出版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90066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