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冷暖-丰歉-饥荒-农民起义——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已有 9125 次阅读 2015-6-11 16:09 |个人分类:《中国科学》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农民起义, 饥荒, 气候变化影响链, 粮食丰歉, 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归结为粮食安全问题。在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粮食的多寡不仅通过直接影响每个人的温饱而影响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而且通过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而影响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历史上多个时间尺度的人口波动与迁徙、经济波动、社会治乱变化、乃至朝代更替等社会兴衰事件与气候变化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对应关系,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战争、人口迁移、文明崩溃或者衰落,也可能促进创造性的发明、社会变革等。

   例如,距今4000年左右的气候突变曾导致全球早期人类文明出现同步崩溃现象;在欧洲过去2500年的历史过程中,罗马帝国与中世纪繁荣时期对应于夏季温暖湿润的时期,而公元250~600年,气候变率的加大对应于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及大迁徙时期的社会混乱;公元1300年左右的气候转冷引发欧洲大陆人类社会的普遍危机及太平洋岛屿文明社会的衰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极端干旱被认为是导致玛雅文明崩溃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往往是自然和社会两大系统多种因素在多时空尺度上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近,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第6期发表了一篇名为“冷暖-丰歉-饥荒-农民起义: 基于粮食安全的历史气候变化影响在中国社会系统中的传递”的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方修琦教授,通讯作者为该校苏筠副教授。文章从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链出发,对比了过去2000年中国冷暖气候影响在生产、人口-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层级传递及其差异。

   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生产力不甚发达,不但社会经济特征具有季风气候影响的深刻烙印,而且社会发展受到气候变化的强烈影响。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的兴衰波动,与气候的周期性波动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总体上表现为“冷抑暖扬”的特点——暖期时往往呈现农业生产发达、经济繁荣、人口增加、国力强盛的态势;反之,寒冷阶段往往农业萎缩、经济衰退、国力式微。暖期的气候总体有利于农业发展,从而为社会更快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被认为是历史上“冷抑暖扬”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因此,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粮食安全”主导的因果链从生产层次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影响-响应过程传递到社会层次的。

   该研究充分发挥中国历史文献记录时间长、内容丰富的优势,根据粮食安全链从生产、供给到消费环节,分别选用重建的中国过去2000年、10 年分辨率的粮食丰歉等级、饥荒指数和农民起义频次等重建序列,统计分析了冷暖变化影响的传递过程及衰减率,并辨识出具有明确气候意义的影响传递路径。

基于粮食安全的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概念模式


系统树表达的过去2000年冷暖气候影响在中国各社会子系统中可能的传递过程及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

 ◢ 以30年为时间单元的冷暖变化与粮食丰歉呈显著正相关、与饥荒和农民起义呈显著负相关;

 ◢ 30年暖单元中多出现粮食丰收或常年,对应着中度和轻度饥荒,发生农民起义较少,冷期则反之;

 ◢ 从气候变化向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影响传递中,以“冷”为起点的主要路径有13条 (其中7 条影响传递到农民起义), 以“暖”为起点的主要路径有10条(只有3 条传递到农民起义),其中可用气候变化影响解释的传递路径包括:

     冷→粮食歉收→重度饥荒→多农民起义、

     暖→粮食常年→轻度饥荒→无农民起义、

     冷→粮食歉收→中度饥荒→无农民起义、

     暖→粮食丰收→中度饥荒→无农民起义等;

 ◢ 冷暖变化影响的传递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其中饥荒是受人类社会调节空间最大的环节。随着社会层次的提升,冷暖变化的影响由直接变为间接、且逐级衰减,冷时段中有10.4%的年代出现“多农民起义”、暖时段中有47.9%的年代出现“无农民起义”可能与气候变化影响有关。

   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和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以古鉴今,认识过去人类-气候-生态系统在多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机制与过程,有助于增强对当代气候变化影响与人类社会适应的理解。

 

研究原文

方修琦, 苏筠, 尹君, 滕静超. 冷暖-丰歉-饥荒-农民起义: 基于粮食安全的历史气候变化影响在中国社会系统中的传递.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5, 45(6): 831-842.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scichina1950  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扫描识别二维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897187.html

上一篇: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一)
下一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收藏 IP: 219.238.6.*| 热度|

3 周少祥 蔡小宁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