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已知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埃博拉(Ebola)疾病于今年3月份在非洲再度卷土重来,至今感染人数仍不断攀升。为了报道国内抗击埃博拉中取得的科研进展,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于2014年第10期组织出版了“Potential remedies against Ebola virus diseases”专题,对埃博拉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理以及潜在的治疗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本专题含有2篇研究论文,2篇评述以及1篇观点文章。
在埃博拉流行病学的临床治疗一文中,昆明理工大学盛苗苗博士介绍了埃博拉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现状、以及针对不同病程阶段的临床使用或实验阶段的药物(如抗凝血制剂、抑制病毒复制的核酸类似物以及血清抗体)的使用现状和进展。
试验性药物ZMapp是一种生产于生物工程改造的烟草植物中的混合治疗性抗体,两名患者使用后病情改善,是抗击埃博拉疾病新的希望。为此,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疫苗研究中心黄忠教授撰文对以植物为工厂生产抗体以及其在抗击埃博拉中的作用进行了评述。
埃博拉病毒引起高度致死性的出血热症状,病毒衣壳糖蛋白GP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内损伤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对该致病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层面,而对于microRNA的作用仍未深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蒋澄宇教授课题组与清华大学张奇伟教授课题组合作,利用在埃博拉病毒宿主细胞内皮细胞中过表达GP蛋白为研究平台,首次发现了宿主细胞miRNA参与该病理过程,阐述了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新的分子病理机制。作者发现GP蛋白表达诱导特定miRNA上调,抑制了miRNA靶基因TFP1,DAG1,CFLAR的表达,而这些靶基因参与了细胞粘附、凋亡、免疫调节等活性;因而导致血管完整性被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泄露增加。该机理的揭示为抗御埃博拉提供了新的策略。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高福教授对此发现撰写评论,认为本发现证明microRNA参与到GP介导的细胞损伤过程,为研究GP介导的细胞毒性、埃博拉的病理学信号通路提供了新的环境,并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靶点。
除了GP蛋白外,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可能利用自身基因组编码的miRNA参与疾病进程。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埃博拉病毒基因组编码2个microRNA前体,并首次通过实验检测该前体通过细胞的DICER依赖的miRNA加工机器,被加工为成熟的miRNA。对埃博拉病毒miRNA的细胞靶基因聚类分析发现集中于调控宿主免疫细胞激活、细胞毒性、凋亡以及粘附等功能,为揭示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性和毒力提供了新的解释。此外,埃博拉病毒编码的miRNA也可以用作潜在的诊断/预后的生物标记物或者治疗性靶点。
以上文章均已在线出版,敬请关注!
Potential clinical treatment for Ebola pandemic
ZHONG Ying, XU Jun,LI TaiSheng, YU XueZhong, SHENG MiaoMiao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e/EN/10.1007/s11427-014-4756-5
Fighting Ebola with ZMapp: spotlight on plant-madeantibody
ZHANG YunFang, LI DaPeng, JIN Xia, HUANG Zhong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e/EN/10.1007/s11427-014-4746-7
MicroRNAs:the novel targets for Ebola drugs
YAN Jing Hua, GAO George Fu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e/EN/10.1007/s11427-014-4750-y
Hsa-miR-1246, hsa-miR-320a and hsa-miR-196b-5pinhibitors can reduce the cytotoxicity of Ebola virus glycoprotein in vitro
SHENG MiaoMiao,ZHONG Ying, CHEN Yang, DU JianChao, JU XiangWu, ZHAO Chen, ZHANG GuiGen, ZHANG LiFang, LIU KangTai, YANG Ning, XIE Peng, LI DangSheng, ZHANG Michael Q., JIANG ChengYu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e/EN/10.1007/s11427-014-4742-y
Identification of Ebola virus microRNAs and theirputative pathological function
LIANG HongWei, ZHOUZhen, ZHANG SuYang, ZEN Ke, CHEN Xi, ZHANG ChenYu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e/EN/10.1007/s11427-014-4759-2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学出版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83427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