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

已有 3284 次阅读 2014-8-18 17:0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相当广泛,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辉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属世界罕见。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尽管经历了无数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中华文化遗产至今依然丰富多彩,璀璨夺目,依然为世界人民所景仰。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责任。

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是国家的文化基因,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文化遗产又是见证一个民族历史、体现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保护一国历史的现存“证物”,以维系历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从而使国民心中具有历史信念。换言之,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载体,保护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历史。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延绵数千年不绝,至今光彩照人。中国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桥梁和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果将文化遗产保护置于全球化坐标加以考察的话,更可以看到,一国之文化遗产乃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地标”。多样性,是自然的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存文化的多样性。不可否认,不同的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常常会造成交流的困难和障碍。但是,也正是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了不同国家间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彼此相互沟通的冲动和基础。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极为重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越是全球化,越应当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否则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我。

“中国现在有103个历史文化名城,绝大多数已经名存实亡、名不副实了!”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奔走疾呼。“在推土机毫不留情的轰鸣中,在老房子轰然倒地的尘烟里,城市的历史记忆、社区的传统底片逐渐残缺不齐,最终面目全非。在前所未有的冲撞中,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经历着痛苦的纠缠。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这是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上所作《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发言的片段。单霁翔介绍,中国1980年的城市化率为13.6%2000年突破30%2005年超过40%,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45%2020年将超过60%。伴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必将造成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也会异常突出。在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新城和旧城(包括地上和地下)的关系问题更加突出,成为历史性城市保护的首要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中,中国累积五千年的古迹遗址及其环境正面临着历史上最广泛、最严重的破坏与威胁。这就是目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所面临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中国重大文化遗产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往往历史上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城址,如都城等,相当部分也是其后各历史时期重要的城址所在地,更是当今人口密集区域或城市的所在,如七大古都的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这种层层累积的关系,不但在地质上形成上下叠压的厚厚的堆积,文化上更是给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城市厚重的文化堆积是财富,还是包袱?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成为决定历史性城市命运的关键。一定时期以来,中国相当地区的决策者们显然是选择了后者,认为城市遗产是包袱,故而造成了上述惨烈的现象。现在可以说,中国的600多座城市基本一样,残余的历史街区已经支离破碎,有的城市甚至连一点历史踪迹都没有留下。对此,我们可以解释为对城市的改造缺乏文化准备;可以解释为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可以解释为在政绩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但是终究在这个世界城市史上绝无仅有的全国性的“造城运动”中,已经将我们的大大小小的城市抹去历史记忆,彼此克隆,彼此相像。同时,堆满了罗马花园、意大利广场、美国小镇、英国郡。如此下去,我们的后代将找不到城市的根脉,找不到自我的历史与文化凭借,是我们亲手把一个个沉甸甸、深厚的城市生命,变成亮闪闪的失忆者。

近些年,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赖以生存的历史文化环境的呼声有所高涨,一些城市建设的理念得以改进,已经有人认识到现代城市建设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实际上并不是互相对立、你死我活的矛盾的两个方面,而是可以共存互利、相得益彰的共同体。文化遗产不但不是城市发展的拖后腿者或包袱,而且是城市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的无价之宝;它是体现城市独特性、城市文化底蕴的窗口,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的资本和发展动力。所以,绝不能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割裂开来,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应当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之中。但是,这种认识现在还远没有得到普及,其呼声与推土机和挖掘机的隆隆声相比,显然不够响亮,甚至还带有一份羞怯。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即有些官员和企业家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群众舆论的压力下,象征性地保留一小部分文化遗产,而把大部分或大多数的文化遗产彻底毁掉,代之以现代的办公楼、商业楼或房地产楼盘,这种打着保护文化遗产的幌子,实则破坏文化遗产的做法必须杜绝。近年来,随着一些古代遗址申请成为世界遗产的成功,国内的世界遗产申报掀起了热潮,这固然是一个好现象,但有些申报者背后的真实动机或利益驱动很值得推敲、反思。


本文摘编自袁广阔、钱益汇主编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中国社会(第一卷)》,图片来自网络。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sciencepress-cspm或科学出版社”

更多精彩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官网:http://www.sciencep.com

新浪微博:@科学出版社官方微博

腾讯微博:@科学出版社

豆瓣小站:@科学出版社

科学网科学出版社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内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820427.html

上一篇:你身边的科学——七色光之谜
下一篇:《舌尖上的中国》——后过程的美食考古
收藏 IP: 124.207.16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2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