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物理奇才 杨振宁

已有 6344 次阅读 2014-5-8 10:25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杨振宁, 科学出版社, 诺奖, 李凤岐

杨振宁作为一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其成功的法则是什么呢?从他的一些观点中可见一斑。

反对“埋头苦读”

中国的一些古语不足为训,如“十年寒窗”之类就是,要学生苦读。杨振宁认为,一个人读书觉得很苦的话,要把学问做得好,要出成果,恐怕是很困难的。十年寒窗,埋头苦读,不是我的形象。我是顺其自然,发展自己的兴趣。

他认为,假如一个人读书觉得很苦的话,要把学问做好,作出成果,恐怕是很困难的。他否认自己的成就来自“埋首苦读,终日苦想”。他说:“什么叫苦,自己不愿做又因为外界压力非做不可才叫苦。我热爱物理,做物理研究没有苦,而是乐。

那么,如何让“苦读”变为“乐读”呢?杨振宁教授根据自己的“乐学”经验,提出以下三点意见:一是顺其自然、二是发展兴趣、三是学以致知。

钻对的牛角尖

中国有一则寓言,说有一只老鼠钻到牛角尖里去了。它跑不出来,却还拼命往里钻。牛角对它说:“朋友,请退回去,你越往里钻,路越狭了。”老鼠生气地说:“哼!我是百折不回的英雄,只有前进,决不后退的!”“可是你的6路走错了啊!”“谢谢你。”老鼠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我一生从来就是钻洞过日子的,怎么会错呢?”不久,这位“英雄”便活活地闷死在牛角尖里了。钻牛角尖,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来的。它告诉人们,不要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实,这个寓言有失偏颇。它只说出了钻错的一面,而没有说出钻对的一面。在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对任何问题的研究,从来都是个渐进的过程,多一分研究,就多一分收获。研究的过程有时候会获得阶段性成功,有时会遇到暂时的“死胡同”,但如果坚持钻研和实践,不放弃,不气馁,多方面、多角度探索,就能获得突破性进展,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这样的牛角尖倒是应该钻一下。杨振宁就主张钻这样的牛角尖。他说:“牛角尖不是绝对不可钻,但是必须保持主动性,保持见机而退的能力和勇气。”

热衷“争论”的合作者

争论,是双方或多方对某一个问题各执一端、各抒己见、互相辩论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争论,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可以调动大脑中所有的智慧,可以激发你的学习热情,可以增进对对方的了解,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喜欢对学习进行争论的人,大都是对理想有明确的目标,对学习有火热的激情,对问题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杨振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说“争吵,使许多模糊的问题明朗,明白了许多公式后面的意义,争吵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渗透法”很重要

当我们专心学习某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我们的视野、思维和想象力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色。这就是渗透性学习方法给学习者带来的益处。

渗透性学习方法是杨振宁提出来的。杨振宁从中学、大学直到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始终没有离开过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说,这种学习方法是他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因素之一。

什么叫渗透性学习方法呢?杨振宁解释说,就是在学习的时候,对学习的内容还不太清楚,但就在这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这种在还不完全懂的情况下,以体会的方法进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科学新发现带来的阵痛

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尤其是一项新发现和新发明,它要经过漫长的探索过程,让人很痛苦、很沮丧,这就需要研究者具有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需要有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的迷恋过程,需要经受住挫折和失败的打击,只有这样,才能有朝一日豁然开朗,实现新的突破。杨振宁说:“只要你有这种力量,有这种精神,敢于冒险,无所畏惧,能深入钻研非常复杂的事物,你就会有重大的科学发现。”

科学研究也有“风格”

杨振宁说:“科学是研究自然规律的,自然的结构有其美妙的地方,研究自然的人当然会感受到这种美妙,而不同性格的人也会对这种自然的美妙有不同的偏爱。这种偏爱也就造成不同的科学家各自选择不同的研究项目,而其研究工作也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

形成“风格”有妙招

风格,是一个科学家走向成熟的标志。杰出的科学家都具有独特的科学风格。没有科学风格的科学家不能被称为一流的科学家。因此,科学风格的形成对于一位有品位的科学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

杨振宁教授的科研风格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这些因素体现在杨振宁的科学研究之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说:“在每一个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一个人的好恶,加上他的能力、脾性和机遇,决定了他的风格,而这种风格转过来又决定了他的贡献。”

杨振宁的“好高骛远”

“好高骛远”这个成语,过去一直当做贬义词使用,指那些现实生活中不讲究实际的人,每天做着美好的梦,高唱着自己的理想,却不愿脚踏实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能用心地给自己打造一个璀璨的未来。这种人在生活中确实大有人在。但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在事业中追求高远、目标远大;在工作中从一点一滴做起,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奋斗着。这样的“好高骛远”值得提倡、值得学习、值得发扬。杨振宁,就是这样一位“好高骛远”的人。他说:“年轻人要有干大事的雄心,但同时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漫漫成才路

杨振宁,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一位登上世界诺贝尔奖坛的科学伟人,一位让中国人骄傲的科学大师,他的漫漫成才路是怎样走的?从他登上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的那一天起,就有人在研究,在探索,在思考。除了前面阐述的几个方面外,似乎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广泛的兴趣与专一的物理学研究。第二,名师的指引与合理的专业选择。第三,批判的思维与坚韧的品质。第四,锲尔不舍与对科学的热爱。


本文摘编自李凤岐著《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功法则》,该文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同名文章在科学出版社微信同期发布。敬请关注:

一起阅读科学!

搜索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或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792415.html

上一篇:什么导致了汉墓出土釉陶文物的酥粉? [《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
下一篇:对qingshanren老师留言的回复
收藏 IP: 211.157.112.*| 热度|

15 刘全慧 刘四旦 杨正瓴 张学文 强涛 梁光河 史晓雷 邓云鹏 wgq3867 XuexingLu JIANHUN biofans clp286 XY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