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文化系统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缺乏文字记录的史前时代,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各类遗存提供了追踪文化交流信息的关键密码。生业模式的时空格局变化是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影响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然而目前关于史前东西方交流热点地区生业时空格局变化的讨论仍缺少大空间范围、长时间尺度、多材料综合的系统性总结,限制了对跨大陆交流过程及其影响的进一步理解。
穿越欧亚草原的“草原之路”与串联中亚绿洲的“绿洲之路”是汉代之前东西方交流的主要动脉。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董广辉教授等总结分析了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沿线地区675个新石器至早期铁器时代(距今10500至2200年前)遗址的456组植物考古、250组动物考古和183组人骨碳同位素数据,涵盖了35个国家或地区,系统梳理了农牧业元素在这一区域的传播交流历史,重建了人类生业模式变化的时空格局,并探讨了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相关成果近期以“Dispersal of crop-livestock and geographical-temporal variation of subsistence along the Steppe and Silk Roads across Eurasia in prehistory”(欧亚大陆草原之路—绿洲之路史前农牧业扩散交流与生业模式时空变化)为题在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22年7期发表。
研究首先梳理了欧亚大陆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新石器至早期铁器时代农牧业扩散交流的时空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时段:
距今10500~6000年前是农业起源及向周围地区辐射扩散的主要时期,该时期农牧业东西向传播的区域是草原之路-绿洲之路西段和东段,中段的农牧业活动迹象有限。
距今6000~4000年前是东西方农牧业元素交汇期,欧亚草原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东西方农业交流信号,该时期欧亚草原是东西方农牧元素及人群远距离扩散和交流的重要通道, 并且促进了早期跨大陆交流网络的形成。
距今4000~2200年前是跨大陆交流强化期,尤其是距今约3000年前后,欧亚草原和中亚游牧文化的快速兴起促使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的空间和强度达到空前水平,这一时期绿洲之路逐渐成为欧亚大陆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农牧业扩散和发展的进程明显加速。
其次,研究重建了欧亚大陆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新石器至早期铁器时代生业模式变化的时空格局:
距今10500~6000年前,草原之路-绿洲之路西段人类主要生业为种植小麦大麦和饲养牛羊猪等家畜兼狩猎,东段人类主要生业从狩猎采集逐步转变为粟黍农业,狩猎仍占重要地位(图1)。【可下载查看大图▼】
图1 距今10500~6000年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沿线地区农业扩散交流和生业模式格局示意图
距今6000~4000年前,草原之路-绿洲之路西段仍然是以大小麦为主的农业种植模式,且畜牧业不断强化,欧亚草原先民的动物资源利用策略由渔猎为主转为草食性家畜饲养为主,草原之路-绿洲之路东段大部分地区粟黍农业和家猪饲养的重要性增强,同时将外来家畜纳入到当地畜牧业系统中(图2)。
图2 距今6000~4000年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沿线地区农业扩散交流和生业模式格局示意图
距今4000~2200年前,草原之路-绿洲之路西段仍以种植小麦和大麦为主,粟黍也开始成为重要农作物,中段绿洲农业和牧业交错发展,东段生业模式格局显著变化且呈现空间分异(图3)。
图3 距今4000~2200年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沿线地区农业扩散交流和生业模式格局示意图
最后,通过对比古气候记录和农牧业扩张历史,发现农牧人群的扩散是推动新石器时代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沿线地区生业模式时空变化的主要动力,青铜-早期铁器时代跨大陆交流网络的建立和强化加速了生业模式空间格局的变化,重大气候变化事件可能是影响史前欧亚大陆农牧业扩散主要通道转换和生业模式时空格局变化关键事件的重要因素。
该研究从植物、动物和人骨碳同位素三个角度勾勒了新石器至早期铁器时代欧亚大陆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沿线地区这一广袤的时空范围内农牧业扩散和人类生业变化的基本图景,充实了对史前“食物全球化”历程的认识,有助于深入探讨跨大陆交流关键区域的生业模式转型以及驱动力。但受时空尺度和资料所限,许多细节仍有待细化,且需要更多考古证据加以检验,关于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的讨论也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深入。
更多详细信息,请登陆期刊官网,阅读原文。[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原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