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
大熊猫的前世今生
2017-12-26 11:12
阅读:3511


大熊猫不是天外来客,它诞生在华夏大地。

从前世熊猫到今生熊猫,已经与我们同行了800万年。

一路走来,有过繁荣昌盛,也曾濒临灭绝。

然而,有一群晚辈熊猫隐居在长江南岸的神秘山谷,

依山傍水,悠然自得地度过了无数个日落与日出。直至6000年前生境再变,它们才最终告别。

让我们跟随古生物学的指引,走进那段美丽的史前时光。




黄万波,1932年出生于重庆忠县。195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巫山猿人、蓝田猿人、和县猿人等重要古人类化石发现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重庆自然博物馆特约研究员,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名誉所长,重庆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发表学术论著近百篇(部),撰写科普作品近百篇(部)。曾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裴文中科学奖、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特别奖。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编著的《大熊猫的起源》荣获2012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2010年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奖,入选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李华,1979年生,河南南阳人。2006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硕士。现任职于重庆自然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涉及大熊猫生态学、博物馆展示与教育等研究方向。


研究者认为,化石的存在既是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活动的见证,也是当时自然环境的真实记录。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从事古脊椎动物学研究已60余载,无论哪个门类的脊椎动物化石我都想走近它、了解它,而在这众多的化石之中,我对大熊猫化石有着尤其独特而浓厚的兴趣。


可以这么说,我只要接触到大熊猫及其相关资料,都会进行细致的收集、观察、对比和整理,不放过任何一则信息。不仅如此,我还经常到野外做一些采集工作。这些工作虽看起来不是很起眼,但却为我提供了研究大熊猫的起源与演化最基本的科学依据,也为我日后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繁衍方式及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和研究基础。


就大熊猫而言,它们原本是以肉食或杂食为生。自演变成食竹之后,它们的牙齿由原来的切割功能逐渐变成了碾磨功能。随着食性的转化,大熊猫的一些器官及生理习性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关于大熊猫的分类,有说是熊科或浣熊科的,有说应单立一大熊猫科的;关于它的名字,有叫熊猫的,有叫猫熊的,等等。这反映出大家对大熊猫的生物学系统地位及其相关科学内涵的了解。


我也一直致力于大熊猫题材的科学研究工作,2010年,我们将搜集到的材料去粗取精,对比研究,而后撰写成文,出版了《大熊猫的起源》一书。


之后,我仍一直进行着大熊猫的研究:野外考察,探洞觅穴,寻找材料……都是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就是想为日后全方位地认识大熊猫打好基础。正当我渴望新材料、新信息之际,2012年4月下旬,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魏光飚接到丰都县都督乡副乡长廖克海打来的电话,说农民谭代江在距他家不远的洞穴里发现了一个大熊猫脑壳,保存状态很好,想请我们过去作一鉴定,看看它是不是大熊猫化石、生存在哪个时代。


为此,自2012年起,我先后三次前往都督,见到了发现者,聆听了他的发现经历。在廖乡长的大力协助下,又与发现者同往现场考察,发现果真是大熊猫化石!我望着那灰黑色的头骨,很是兴奋,因为都督熊猫头骨化石的发现,是古熊猫发现史中的又一大事件!


其中收效最佳的是第三次(2016年8月)。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突然获悉发现了5个大熊猫头骨和1个下颌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1个大熊猫头骨石化程度浅,经碳十四测定为6130BP(BP为距1950年的年代)。更令人惊叹的是,该头骨的右侧从颞骨颧突基部至枕骨一线破裂,断面平平整整似如刀砍。


在都督考察实践中,我们也对周边的岩溶地质、洞穴形态和堆积地层进行了研究,同时还采集了与大熊猫生活在同一自然环境下的古动物化石,俗称大熊猫的左邻右舍,诸如叶猴(Presbytis sp.)、长臂猿(Hylobates sp.)、小熊猫(Ailurus fulgens)、黑熊(Ursus thibtanus)、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苏门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野猪(Sus scalofa)、大额牛(Bibos sp.)、水鹿(Rusa unicolor)和麂子(Muntiacus teevesi)等20多个属种。


大熊猫及其相伴属种化石的发现表明,6130年前的都督是一个岩溶峰峦起伏、槽谷流水潺潺、竹林草地繁茂、参天古树幽雅的半封闭的自然环境,所有生命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鉴于此,我们从岩溶地质、古生物、古生态、古文化的视角,把在都督的所见、所闻、所获交织于一体,以通俗易懂的文笔撰写了本书。


《大熊猫的前世今生:长江都督史前熊猫大发现》主要讲述都督5个大熊猫头骨和1个下颌骨的发现过程及一些研究成果。经初步观察,6件熊猫化石的形态特征,从总体看可归属于巴氏大熊猫。但是第1个熊猫头骨的某些不同于其他几个头骨的进步特征以及年代测定(6130 B P),使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它介于巴氏大熊猫与今生大熊猫之间,而且在进化水平上更接近于今生大熊猫,抑或为长江都督前世熊猫的最晚者。由此看来,当地质历史进入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这里的动物、植物在冷暖气候的袭击下,并没有像其他中纬度地区的动物那样走向没落,而是相继传承、繁衍。


但愿《大熊猫的前世今生:长江都督史前熊猫大发现》的出版能有助于相关研究者对前世大熊猫与今生大熊猫在体质形态、自然环境方面的对比研究,以此了解化石、亚化石和今生种在受到生态条件的重大影响下产生的行为模式,如食物结构、骨骼形态之间的异同。笔者希望以此架构起前世大熊猫与今生大熊猫的自然史、生态史桥梁,在都督构建一个“前世熊猫自然保护基地”,供研究者深入实地、考察研究,以揭开在长江都督遗留史前最后熊猫的奥秘。对都督而言,该基地的建成亦将成为独具特色的科学景点!


黄万波

2017年元旦于重庆


精彩书摘


6件熊猫化石


6件熊猫化石的发现,用三言两语是说不完的,因为它们的发现经过曲折,埋藏产状复杂,有待梳理校正之后才能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本说的有6个熊猫头骨,后经观察、对比,所谓第4个头骨,实际上只有下颌骨而缺失头骨。理清了这些基本情况,我们就可以一个接一个地往下叙述。


第1个熊猫头骨(侧面观)


第1个熊猫下颌骨


第1个熊猫上下颌骨扣合一起的情景


第3个熊猫头骨(腭面观)


第4个熊猫头骨


第5个大熊猫头骨



本文摘编自黄万波 李华 秦勇 胡鑫 廖克海 著《大熊猫的前世今生:长江都督史前熊猫大发现》前言、第二章,内容有删减。



大熊猫的前世今生:长江都督史前熊猫大发现

黄万波 李华 秦勇 胡鑫 廖克海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01

责任编辑:侯俊琳  田慧莹  刘巧巧

ISBN 978-7-03-055612-7


大熊猫是我国国宝,也是世界著名的珍贵动物。关于它的前世与今生,至今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曾发现巫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等大批重要古人类及其遗迹的知名史前考古学家黄万波教授,在数十年遗址考察过程中珍藏并研究了大量的熊猫化石资料,这次在重庆都督乡发现了6件熊猫头骨,又是熊猫研究史上的一个大发现。本书将带领我们走进都督,从岩溶地质、古生物、古生态、古文化的视角,用第一手的文字、图片资料记载了都督史前熊猫头骨的整个发现、发掘过程,同时,对史前熊猫的体质形态、自然环境、食物结构等方面与今生大熊猫作了对比研究,为我们揭开了为何在长江都督遗留下史前熊猫的奥秘。


(本期编辑:安 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学出版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109152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