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提高脂肪摄入,可以降低死亡风险哦 | 2017ESC PURE最新研究发现 精选

已有 7151 次阅读 2017-10-31 08:5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在很多人眼里「脂肪 = 发胖 = 不吃」,其实这是不对的。


摄入一定的脂肪有助于保持皮肤的状态,皮肤足够柔软、丰满才能让皱纹来得晚一些。


另外脂肪还会参与体内很多重要的代谢过程(比如激素分泌、维生素合成),如果一点也不吃,肯定不利于身体健康。


一项关于全球13.5万人饮食习惯的新研究PURE研究结果在2017年ESC会议上发布,使人们对现有的膳食指南提出了质疑。该研究结果表明高脂肪摄入(包括饱和脂肪)与死亡风险降低有关。


PURE研究入选了来自18个低、中、高收入国家135000余例受试者,记录其膳食情况,采用国家特异性的经验证食物频率问卷记录糖类、总脂肪以及各类脂肪的摄入量,评估不同膳食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相关性。


PURE研究中位随访时间7.4年,记录了5796例受试者死亡,4784例受试者发生了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加工或未加工)摄入量较高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虽然研究发现增加水果,蔬菜和豆类食物食物的摄入能够降低死亡风险,但最大获益摄入量是375~500g/d,多食无益,且生食比烹饪后效果更佳。脂肪(总脂肪或饱和脂肪)、糖类及水果/蔬菜/豆类摄入量与主要心血管疾病事件无关。该研究被同步发表于The Lancet。

PURE研究的作者,来自汉密尔顿麦克马斯特大学的Yusuf博士说:“我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一研究结果对脂肪重新认识,不再为摄入适量脂肪而感到内疚,高脂肪摄入(占≥40%饮食摄入量)可能有害,但平均脂肪摄入量约为30%是适量的。我们不必害怕饱和脂肪酸,适量摄入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同样,不必强调过多摄入水果和蔬菜,375~500g/d足够使我们获益。对一般人群提出的健康生活方式建议是——不吸烟和锻炼身体,这两件事明显有益于健康。保持合理体重,不要太胖或太瘦。均衡饮食,摄入适量鱼、肉、水果及蔬菜,并非素食主义或摄入过量蔬菜才能保持健康。”


有关饱和脂肪的这一发现将会引发巨大争议,特别是在心脏病学界,该领域一直将饱和脂肪列为膳食中的头号敌人。实际上,就在数周前,美国心脏协会(AHA)刚发布新的“忠告”,建议尽量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尽可能用多不饱和脂肪或碳水化合物代替。PURE研究的发现似乎与这个建议直接相矛盾。


PURE研究的共同作者,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的Dehghan博士在她的热线直播中评论道:“在我们的研究中,与低饱和脂肪摄入水平相比,摄入饱和脂肪上限(占平均饮食能量的10%~13%)与死亡率明显降低相关,且非常低的饱和脂肪摄入量是有害的。我们的数据不支持目前指南推荐的总脂肪摄入量低于30%,饱和脂肪摄入量低于10%。”


针对PURE研究结果,作为回应AHA发布了一份声明:像PURE这种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的营养研究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使用自我报告的食物频率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存在一定限制,一般来说,个体往往会过高或过低记录其食物摄入量,此外,该问卷可能没有完全解释食物种类的文化差异,因此可能无法很好的代表当地的相关食物,其研究结果应该被非常谨慎的解读。


在与PURE研究一同发表的社论中,来自贝塞斯达国立卫生研究院的Ramsden和Domenichiello博士认为,PURE研究中高脂肪饮食降低死亡率的一个潜在解释可能是,营养丰富的肉类修正了一种或多种营养缺乏症,而这在该研究所包括的许多国家中很常见。此外,加工食品,包括糖类添加剂和精加工谷类,可能是碳水化合物增加死亡率的原因。


小提示:肉、蛋、奶和坚果,这些都是不错的脂肪来源,选自己喜欢的食物吃吧。


本文作者:唐山工人医院高 夏青,北京安贞医院急诊中心 蒋志丽 师树田


2017ACC/ESC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李艳芳等主编

ISBN 978-7-03-054723-1

责任编辑:于哲


《2017ACC/ESC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为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和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ESC)心血管疾病最新研究进展摘要,包括:冠心病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进展、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心力衰竭研究进展、调脂治疗研究进展、高血压研究进展、心房颤动及其他研究进展,以及2017 ESC新发布的四个指南。本书对国内心血管专业医师和非心血管专业医师的临床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适合心血管内科医师、全科医师参考。

(本期编辑: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1083118.html

上一篇:走过牛顿和爱因斯坦,我们如此解释时空
下一篇:科学出版社10月新书快递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6 黄永义 范振英 王从彦 杨正瓴 胡大伟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