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浙昆
婆罗洲自然探索之旅纪行(上) 精选
2025-10-25 12:09
阅读:6610

国庆假期,我参加了“栗果自然”和“博物达人”组织的赴马来西亚婆罗洲的自然探索之旅。

国庆节一大早,我便搭乘飞往马来西亚首府吉隆坡的航班。从昆明到吉隆坡的飞行距离和从昆明到北京的飞行距离差不多,莫约3个小时左右,便平稳利抵达了吉隆坡。马来西亚对中国公民免签,提前在网站上填好入境卡以后,到了吉隆坡机场用护照自助扫描后,不到30秒就能通关,和申根国家机场,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能通关形成鲜明对照。

我们的目的地是马来西亚东部(俗称东马East Malaysia)的​​加里曼丹岛(婆罗洲)沙巴州(Sabah)的山打根。我对山打根这个地名印象,是来自一部名为《望乡》的日本电影。这部影片讲述了“南洋姐”阿崎婆的悲惨故事,在明治及大正时期,日本政府将贫困女性,当作“人力资本”输出海外以赚取外汇。阿崎婆因家境贫寒,年少时被卖到山打根的八号娼馆,从此陷入被迫为娼的苦难深渊。

从吉隆坡到山打根还需飞行三个小时,中午时分,我们抵达了山打根。顾不得放下行李,我们便匆匆赶往马来熊保护中心。马来熊是熊科中体型最小的熊类,马来熊最典型的特征是胸斑为金色的马蹄形。幼年的马来熊憨态可掬,常常被作为宠物收养。然而,随着它们逐渐长大,猛兽的本性逐渐显露,最终往往被弃养甚至遭到宰杀,这也是马来熊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有鉴于此,2008年马来西亚华人黄修德博士,创建立这个马来熊的保护中心,收养了那些被弃养的马来熊。在马来熊保护中心,我看到了两只背对着我们的马来熊,很遗憾没有看到那个胸前那个标志性的“金色的马蹄形”。

马来熊保护中心是建在一片森林中,看过马来熊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观察林中的鸟儿,展现出最自然的状态。。在豆腐老师、江波老师的指导下,我居然看到了大绿叶鹎和黄颈斑啄木鸟两种鸟儿(图1)。在望远镜中看着身披绿色羽毛的大绿叶鹎,在树枝上跳跃,自由自在地梳理羽毛,我一阵激动,这是我第一次在野外观鸟,这比鸟塘观鸟有很大的挑战和难度,也更有成就感,在野外的鸟儿更加无拘无束。

图1.png

图1在马来熊保护中心看到鸟儿

图2.png

图2 卡比利-西比洛森林保护区的热带雨林

马来熊中心的活动,仅仅是此次自然之旅的热身。从马来熊保护中心回到营地后,吃过晚饭六点钟我们又开始了夜探。我们此次婆罗洲的自然探索之旅,主要是在“卡比利-西比洛森林保护区”的雨林探索中心(Rainforest Discovery Center, RDC进行。 “卡比利-西比洛森林保护区”占地43平方公里,是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保护之一,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的热带雨林在保护区中绵延不绝,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图2)。这片广袤面的热带雨林,是红毛猩猩,长臂猿、马来犀牛、多种犀鸟等珍禽异兽最好的家园。为了便于人们观察动物,雨林探索中心,在森林中搭建了步道和多个观鸟塔,在步道边的树干上还为动物搭建了巢箱。

图3.png

图3 夜观看到的鼯鼠、鼯猴

图4.png

图4 眼镜猴

由于许多夜行动物,它们白天都在睡觉,只有晚上才能发现它们的踪迹,夜探是自然观察重要方式。第一天夜探的首要目标,是鼯鼠和眼镜猴。我们刚刚走进步道,就看到不远处的步道上挤满了人。我们走近一看,原来鼯鼠正在进行“飞行”表演,但见一只鼯鼠从一株望天树上“展翅”“飞”向10多米远的树上,然后钻进了搭建在树干上巢箱(图3)。鼯鼠的飞行也不是真正的飞行,而是利用身上发达的皮膜滑行,它展开的也不是翅膀。和鼯鼠有相似“飞行”方式的还有鼯猴,他们都是用身体间膜在林间进行滑行(后来我们也在林也看到了鼯猴(图3))。但是鼯猴和鼯鼠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鼯猴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的特有种,属于皮翼目,在演化上是相对独立的类群。而鼯鼠是啮齿目的动物,和老鼠、兔子的亲缘关系更接近。不同亲缘关系的动物,用同样的方式“飞行”,这是趋同演化一个最好的例子。

看过马来鼯猴,我们便去寻找下一个目标动物——眼镜猴。眼镜猴属灵长目眼镜猴科(Tarsiidae),是广义上的“猴”(灵长类)。在带队老师和当地导游的配合下,我们很快就找到了眼镜猴。在灌木丛中,一只眼镜猴紧紧抱着一支小树干,瞪着大眼睛,好奇地注视着我们(图4)。眼镜猴硕大的眼镜是其最最典型的特征,它们以昆虫为主食,亦捕食小型蜥蜴等小动物,白天在垂直树干或藤蔓上睡眠,夜间外出觅食,它的听觉特别灵敏,能够大幅度转头去定位声源,发现猎物。在夜观的灯光下,眼镜猴紧紧地抱着小树干一动不动,不知它是不是害怕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这群不速之客一定是打扰到它的夜生活。我们心怀愧疚,拍了几张照片之后就匆匆离开了。

第二天,我们在雨林保护中心开始了观鸟之旅。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观鸟的作息时间需和鸟儿同步,我们每天早晨6:00就出门观鸟。沿着雨林探索中心的步道,我们来到了一座高约30米的观鸟塔楼。塔前有一株榕树,上面挂满的果实,吸引了不少鸟儿前来觅食。我们就在这里静静守候,观察前来吃果实的鸟儿。透过望远镜,我不仅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儿,还能观察目睹了鸟儿的取食榕行为。森林中许多物种的果实都有季节性,有的在春季结果实,有的在秋季结果实。榕属植物则一年四季都在结果,这就确保了鸟儿们一年四季都有丰富的食物来源。榕属植物的这一特性,使其在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观察中我发现鸟儿们并非饥不择食,有些鸟儿专食树叶,有些鸟儿只吃果子,而且是挑选那些成熟变黑的榕果食用。在不长的时间内就看到了棕胸地鹃、紫顶咬鹃、红翅绿背啄木鸟、白腹黑啄木鸟、褐拟啄木鸟、黑耳拟啄木鸟、蓝耳翠鸟等鸟儿(图56)。看着这些绚丽斑斓的羽毛,在森林中自由地飞翔、觅食、嬉戏,一种要保护它们的心情油然而生。我带的相机只有300mm的镜头,我放弃了拍照的打算,专注于观鸟。不再纠结是否能够拍到好照片,观鸟变多了许多的快乐。群中的小伙伴们,拿着各种长枪短炮,拍了许多很好的照片和大家分享(文本的照片大部分来自群中的小伙伴)。

图5.png

图5 在挂鸟塔看到的部分鸟儿(1)

图6.png

图6 在观鸟塔看到部分鸟儿(2)

突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我抬眼望去,只见两只大鸟又悠然飘忽而至。与林中的其他鸟儿比起来,这两只鸟儿可谓硕大无比,体长约莫1米多长,展开的翅膀足有1.5米长,用肉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他们一袭黑羽,有黑白相间的长尾和一个壮硕无比的白喙,头上则顶着一个橙色翘起的盔。对于从来没有见过犀鸟的我来说,这仿佛是来自神话世界的仙鸟,美得不真实。马来西亚把马来犀鸟选为国鸟。豆腐老师告诉我,这就是马来犀鸟。当见一对马来犀鸟,优雅地落在观鸟塔周边的那株榕树上,从容不迫地采食榕果,对围观人群毫无介意。此时,我想起那只300mm的镜头,此时可以派上了用场。我拿起相机果实,拍到非常清晰的照片(图7)。放大所拍的照片,可以看到一只鸟儿的眼睛呈红色,一只鸟儿的眼睛呈白色。豆腐老师告诉我,雄鸟的眼睛呈红色,雌鸟的眼睛呈白色。原来是一对鸟儿夫妇啊,难怪他们边取食榕果,边秀恩爱。这对马来犀鸟夫妇,对人群格外友好,在人们面前足足待了30分钟,大大方方让人们围观和拍照。后来,在这次自然探索之旅中,我们还看到了冠斑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和黑斑犀鸟等几种犀鸟,而黑斑犀鸟是最难看到一种犀鸟(图8)。

图7.png

图7 马来犀鸟

图8.png

图8 看到其它几种犀鸟

看完犀鸟我们心满意足地回驻地吃早饭,突然江波老师指正远处的树林叫了起来:“长臂猿”。随着他的指的方向开过去,隐约可见一个黑色的物体在林中晃动。同行的小伙伴用“大炮”,拍到了这个黑色的物体,放大一看果然是长臂猿(图9),我真是佩服江波老师的眼神。在这片林中除了鸟类以外,除了已经提到的眼镜猴和长臂猿外,我们还看到了红毛猩猩、蜂猴、银叶猴和豚尾猕猴等灵长类动物。其中豚尾猕猴和银叶猴最为常见,红毛猩猩除了在“人猿中心”看到以外,我们在野外的树林也看到红毛猩猩(图10)。

在开始行程时,传出珍妮.古道尔(Jane Goodall)去世的消息。我对这位灵长类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与环保人士满怀敬意,十分认可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她说“Only if we can understand, can we care; Only if we care, will we help; Only if we help shall all be saved.” 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帮助;唯有帮助,一切才得以拯救)。的确,只有当我们了解了生物多样性之美,才会去关心它;当我们关心了生物多样性,才会去保护它。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源自内心深处的保护意识,而这种保护意识的产生,则是源于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热爱,这或许就是自然教育的深远意义所在吧。

图9.png

图9 长臂猿

图10.png

图10 红毛猩猩

文中照片由展培钧先生、江波和豆腐老师提供,仅此鸣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浙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727-1507383.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