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浙昆
金马寺与靛花巷 精选
2025-5-11 16:36
阅读:3213

在昆明这座承载着千年岁月沧桑与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诸多地名宛如繁星点点,而金马寺与靛花巷恰似其中两颗独特而璀璨的明珠,以各自别样的风姿,深深刻下了往昔岁月的印记,承载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往事与记忆。

金马寺的起源,可追溯至云南那流传久远的祥瑞传说“金马碧鸡”。早在西汉时期,云岭之南便流传着关于碧鸡的神秘传说。碧鸡毛羽青翠如玉,能在山间石壁上破石而出,凌空翱翔,其身影在阳光下光彩夺目,悠长的鸣声在天地间回荡,令世人惊叹。有趣的是,从这一描述来看,碧鸡竟与云南分布的绿孔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仿佛是古人与自然灵感的奇妙交融。

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记载着滇池曾有龙马交配产出骏马的传说,此马可“日行五百里”,这或为“金马”传说的原始雏形。而令人赞叹的是,大观楼长联中那“东骧神骏,西翥灵仪”的千古绝唱,正是以金马碧鸡为灵感源泉,将昆明东山西岭的雄姿化作永恒的诗行,传颂至今。

  明代宣德年间,金马碧鸡坊拔地而起,东为金马坊,西为碧鸡坊。自建成以来,金马、碧鸡坊便成为昆明城内极具人文气息的景观,金马碧鸡也因此成为昆明的象征,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金碧交辉”曾是昆明的“八景”之一,与之相关的地名也应运而生,如“碧鸡关”和“金马山”。金马碧鸡坊和这座城市一样,命运多舛,多次焚毁,又多次重建。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却遭受拆除的厄运,直至1997年,昆明市秉持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采用“原址原样原貌”的方式重建金马碧鸡坊,使其重回世人视野。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民间传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滇池的神骏摇身一变,成为印度阿育王走失的坐骑。相传阿育王的三公子为追寻神马,来到了金马山。早在东汉时期,金马山上就有了最早的建筑——金马神祠。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南诏国的蒙舍威成王加封金马山神为“金马名山至德景帝”,并命名寺额为“灵应寺”,这便是金马寺最早的文献记载。此后,金马寺虽历经磨难,却始终顽强地传承着历史与文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军攻克昆明,金马寺毁于战火;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在黔国公沐晟等支持下,住持法坚与乡贤等主持修复了金马山灵应寺,修复后的灵应寺建筑雄伟、金碧辉煌,跃居昆明八大名胜之一——金马朝晖;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因寺年久凋零,云南巡抚陈永宾再次重修,并拨田地作为寺院永久香火田,寺院规模更胜于前;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官民人等襄助建成灵应寺塔;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庭平三藩之乱,金马寺毁于兵燹,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再次重建,恢复旧观;嘉庆、咸丰年间也历经多次修葺与毁坏,同治、光绪年间多次重修。

  2011年,金马寺开启了最近一次的修缮,2018年,官渡区文旅局回应政协委员的提案,再启保护工程。如今,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的金马寺,寺内现存阿育王殿、天王殿、三太子殿、财神殿和神驹亭等建筑群,明代十三层密檐砖塔巍然耸立,塔顶四只碧鸡振翅欲翔,仿佛要带着人们的思绪穿越时空。庭院中的百年古柏虬枝盘结,与门前金汁河的潺湲流淌,共同奏响了时光的咏叹调。

“金马”象征着昆明,而金马寺见证了昆明城市发展的脉络。在这里民间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神话故事萦绕其间,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它不仅是昆明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昆明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向世人诉说着昆明的往昔岁月。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似乎被昆明人逐渐遗忘。今年五一期间,在一位旅居海外同学的极力推荐下,我和几位老友怀着探寻历史的心情,寻访了金马寺。我们在昆明东郊那些千篇一律的建筑丛中找到了它。一所学校的教学楼占据了寺庙进门的大半个院子,与熙熙攘攘的大街相比,这里显得寂静寂寥。此时正值“五一大假”,寺内不见游客的踪影,唯独几株百年古柏忠诚地守望着这座古寺。前段时间火爆的《哪吒2》也没有带活“三太子”居住的这间庙宇,这一景象让人不禁对金马寺的现状感到伤感与无奈。

  靛花巷是一条已被拆除的小巷,知晓它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我也是偶然在一本名为《靛花巷三号》的书中,才得知它的存在。资料显示靛花巷位于丁字坡下首南侧,与翠湖东北边的青云街相连。这是一条仅有20多米长, 4、5个门牌的小巷,在20世纪90年代被拆除,从此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尽管我之前不知晓靛花巷,但却是对它附近的一家米线馆记忆犹新。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的教室就在会泽院,从会泽院下了楼梯走出校门,左拐便是这家米线店。我们班的同学在晚自习后,会时不时去这家店,吃一碗小锅米线。那家小店即使在夜晚,也是生意极好,人声鼎沸,那碗小锅米线的味道,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成为了学生时代难以忘怀的味觉记忆。而靛花巷的声名鹊起,是从抗战开始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南京迁至长沙,后又从长沙迁至昆明。靛花巷便成为了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驻地,后来还成为了北大文科研究所和西南联大的教授宿舍所在地。靛花巷3号更是当时在昆名流学者留下足迹最多的地方之一。梅贻琦、蒋梦麟、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李济、董作宾、李方桂、罗常培、汤用彤、罗庸、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郑天挺、魏建功、王力、浦江清、沈从文、唐兰、游国恩、黄子卿、吴宓、袁家骅、邓广铭、吴晓铃、老舍等众多学术大家,还有在此就学的研究生们,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正是因为学者名家云集,才让这方陋巷熠熠生辉,正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方陋巷,庇护着华夏文明的薪火。

 诸多海内外学者对靛花巷留下了深切的记忆,在他们的许多学术论著及回忆文章中,都提到了这座小巷。老舍在《滇行短记》中热情夸赞昆明的静和美,对靛花巷附近的地名玉龙堆和先生坡赞誉有加,还称赞靛花巷“巷名的雅美,令人欲忘其陋”,足见靛花巷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以及对昆明文化氛围营造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可惜的是,靛花巷不仅从昆明消失了,而且正逐渐从昆明人的记忆中淡去,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地标建筑不断更替,文化中心也随之迁移。但那些蕴含高文化价值、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符号、建筑和传说,应当被我们用心保留和传承。旅游作为云南、昆明的支柱产业,若想让游客流连忘返,关键在于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什么。人们在旅游中不仅希望通过放松身心来享受惬意时光,更渴望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如今,“假古城”大行其道,而像金马寺和靛花巷这样的真文物却被遗忘。

金马寺的檐角,挑着千年文化的霞光,见证了昆明城市的演变;靛花巷的砖石,印着文化救亡的足迹,铭刻着昆明的历史贡献。它们是绝佳的旅游体验载体。它们不仅是昆明的两处文化地标,更是昆明精神的寄托。保护与弘扬它们,便是守护昆明的精神家园。让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永远在红土高原上回响,让昆明的历史文化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魅力所在。

图1.jpg

图1 金马寺山门

图2.jpg

图2 流经金马寺的金汁河

图3.jpg

图3 阿月王殿

图5-1.jpg

图4 神驹亭

图5.jpg

图5 神驹(金马)

图4.jpg

图6 三太子(哪吒)殿

图6.jpg

图7 明塔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浙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727-148527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