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浙昆
勐仑一日游 精选
2025-1-20 10:13
阅读:5642

        2024年的12月下旬,在完成研究生中期检查和论文开题后,我特地留出了一天的时间,去看两年前才被发现的“寄生花”新分布点。次日清晨,黄健驾车载我和几位同学离开勐仑镇,那时的镇子笼罩在浓雾中,让我不禁忆起墨脱的冬日,晨间总是阴沉的天空。

        我们在镇上的超市采购了些午餐干粮后,便驶出勐仑镇。车子穿过了城子村,缓缓向山上驶去。虽然山路狭窄,但得益于新农村建设,路面已经硬化。山坡的中下部的原生林,已经被橡胶树覆盖。渐渐地,车子突破了浓雾,来到雾的上方。从山顶俯瞰,勐仑坝子(一个小型山间盆地)被浓雾所笼罩,远处山林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图1)。

图1.jpg

图1. 雾海茫茫

        浓雾不仅使得山川如画,还滋养了西双版纳的热带植被,成为植物在冬季的主要的水源来源。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气象学意义上的热带地区。但这里已接近热带北缘,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年均温在22-23℃,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雨水主要集中在雨季(5月至10月)。这样的气候条件,似乎是满足不了热带雨林的生态需求,不能生长热带雨林。然而,西双版纳一年有120-140天为雾日,从11月持续到次年3月,浓雾从午夜持续到次日中午才消散,日雾量在0.1-0.3毫米,最高可达1毫米。雾的存在弥补了干季降水的不足,使得以龙脑香科植物为特色的热带雨林,得以在冬季有浓雾笼罩的沟谷地带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为雾凉季。没有雾凉季,便没有西双版纳的望天树林。

        当海拔升至1200米时,周边的植被已是以壳斗科和樟科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路旁仍有橡胶树,但在此海拔地段的橡胶树虽存活,却已无法产胶或产量极低。当初在此植橡胶树时,若能听取植物学家的建议,就能多保留一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不久后,我们来到路旁的一个瞭望塔。登塔远望,群山尽收眼底,白雾仿佛一条天河,弥漫山谷。高处的山峰突破浓雾,绿意盎然,眼前的树木碧绿苍翠。栲属植物竟然迫不及待地绽放开来(图1)。

        下了瞭望塔,我们带上干粮,徒步进入山中。黄健一边兴致勃勃地拍摄植物,一边为同行的同学们讲解沿途所遇植物。他在一小灌木前驻足,摘下一片叶子,让大家尝味道。一位同伴说有苦味,黄健解释道,这是一种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因其根、果、叶皆苦,且有三小叶,故称“三丫苦”(Evodia lepta)。三丫苦”的提取物有抗流感作用,是治疗感冒药的原料,苦味有去火效果,是凉茶的原料主要成分之一。不久,他指着一株植物,告诉大家这是茜草科的“九节木”,因其弯曲的茎似分成多个节段,故名九节木。他还让大家观察九节木的叶脉,白色的二级脉环绕边缘,仿佛在绿叶上绘制的图案。九节木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常见的小灌木。之后,他又指着一藤本植物,介绍这是穿鞘菝葜(Smilax perfoliate),因其叶鞘穿过茎而得名。若植物分类学课程如此讲解,学生对分类学的畏惧会大大减少(图2)。

图2.png

图2 林中植物

       我们徒步约3公里后,在一山坡下见到了寄生花。这是一种奇特的植物,学名为Sapria himalayana,属于大花草科、寄生花属。寄生花自身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寄生在葡萄科崖藤属植物的根部,通过吸取寄主养分生存。寄生花与大王花同属大花草科,后者以其恶臭闻名,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标志性植物。寄生花属仅有两种,我国仅在西双版纳和西藏墨脱有分布。寄生花极为罕见,是植物界难得一见的种类,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我们今日所见为寄生花的新分布点,即使版纳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常光顾此地,也直到近日才被护林员发现。此发现充分显示了寄生花的隐秘及神奇,堪称“深闺佳丽”(图3)。

图3.png

图3 深闺佳丽

        勐仑发现寄生花的新闻甚至在疫情期间登上了新闻联播,风头盖过“奥密克戎”。发现不久,当地政府即采取措施保护,建立了保护小区。在寄生花所在产地,我看到一块介绍寄生花知识的宣传牌。寄生花的发现,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即为观赏寄生花的游客提供导游服务,每人收费100元,租车费用另算。

     在此澄清公众常见误解:勐仑的寄生花寄生在茎花崖爬藤(Tetrastigma cauliflorum),而非普遍认为的扁担藤(Tetrastigma planicaule)。两者虽同属葡萄科崖爬藤属,但为不同种类。崖爬藤属在我国有50余种,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和云南。茎花崖爬藤与扁担藤皆为大型木质藤本,藤干平扁似扁担。区别在于茎花崖爬藤的花长于老茎上,而扁担藤的花生于当地枝上,此差异非专业人士难以察觉。因寄生花最早发现于扁担藤上,公众误解也在所难免。

        看完寄生花时尚早,我们继续前往勐仑镇最高峰银场山脚下,一个名为仙牛山的地方。仙牛山因一山洞内有形似牛头的钟乳石而得名。一条小溪穿过石灰岩包围的山箐。此地海拔约6-700米,热带植被发育良好,板根、绞杀现象、大型附生植物比比皆是;亚洲热带森林常见的长枝山竹(Pinanga macroclada)也有分布;林中火焰花(Phlogacanthus curviflorus)正值花期,紫红花枝宛如林中燃烧的火焰(图4)。

图4.png

图4 仙牛山的热带植物和热带景观

        在仙牛洞前,黄健指着一株不起眼的小乔木说这是以吴先生命名的征镒木。征镒木属(WuodendronB.Xue,Y.H.Tan&T.Chaowasku)的主要特征为:落叶乔木,叶柄基部膨大包裹叶柄下芽;花单生,自老叶脱落的叶痕中生长;花瓣两轮,内外轮近等长;胚珠35(8) ;胚乳片状等(图5)。这是版纳园年轻植物分类学专家谭运洪等人通过深入的野外调查及细致的形态学研究,并辅以分子生物学证据,从番荔枝科(Annonaceae)植物中识别出的新属。为纪念吴征镒院士对植物学研究的贡献,谭运洪等人将此新属命名为征镒木。我与黄健理所当然地与这以我的老师、他的师爷命名的新属合影留念(图6)。

图5.png

图5 征镒木的特征

图6.jpg

图6 与征镒木合影

        晚上,远方两位友人来访,我为他们安排了一场“乌兰魅影——夜游植物园”活动。十多年前我来版纳园工作时便听说夜游植物园,但因工作繁忙未能体验。直到2023年,在一次版纳园学术会议期间,我参加了主办方为参会人员安排的夜游活动。那次夜游让我对植物园的夜晚有了全新认识。在无光的夜晚,星空尤为清晰;无白天游客的喧嚣,动物在夜晚显得特别忙碌。在研学导师娓娓道来的解说中,大家在短短一小时内神奇游览了一个与白天截然不同的植物园,深刻体会到“乌兰魅影”的魅力。这里的“乌兰”是一个古老的傣语词汇,意为世间万物。我为自然的神奇感叹之余,也为同事们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研学导师队伍深感骄傲。她们不仅将天文、地理、动植物知识融会贯通,还熟悉动物夜间习性,通过流畅、通俗又科学的言语,将 “乌兰魅影”娓娓道来,展示出一个与白天截然不同的植物园(7)。没有这支优秀的研学导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夜游活动。她们既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又为植物园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自第一次夜游后,每有朋友来访,我都会向他们推荐“乌兰魅影”的夜游活动。

图7.png

图7 乌兰魅影

       在结束这篇小文的时候,不禁有几点杂感。此时,云南省两会正在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一个目标:将云南省打造成世界旅游目的地。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具备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潜力。但是来到云南看什么,游什么,云南的旅游主管部门和从业者语焉不详,似乎还不完全明白云南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旅游资源是什么。在我看来云南最值得看,最值得游的,就是云南丰富生物多样性。还在我担任人大代表时,曾多次建议开展观花旅游。多年过去,建议仍停留在纸面。去年6月,在香格里拉的大雪山上,面对漫山杜鹃花,我不禁感叹这般美景无人问津,实在是暴殄天物(图8)。滇人不识宝,遂使烧烤成名。

       诚然,观赏生物多样性需要一定门槛。例如,观花旅游需准确告知游客何时何地能看到何种花。再如夜游活动,若无研学导师指引,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类似勐仑周边的浓雾景观、寄生花和牛头山等景点,也需懂植物学的导游。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游客观赏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云南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云南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图8.jpg

图8 云南大雪山上的杜鹃花灌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浙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727-146957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