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招收硕士生4名(本校生源1名,外校生源3名);由于主持的在研科研项目和到校科研经费问题,没有获得博士生招生资格。
(2)在1月份毕业离校博士生1名,该同学提前半年毕业,为了自己的学术理想,去欧洲的某高校做科研助理了;3名硕士生毕业离校,均在北京地区的能源和汽车行业就职。
(3)主持的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12月底到期,目前正在准备结题材料。
(4)作为项目负责人,总计到校科研经费15万元。作为合作人员,成功申请到2024年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申请人是外校人员(我们课题组2023年毕业的博士生,目前已经是副教授和硕导了)。今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继续失利,连续三年未中。
(5)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23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
(6)主讲两门本科生课程(能动专业科研方法导论、汽车文化)和两门研究生课程。截止目前,作为高校教师,已经独立为3050名本科生全程完整地主讲了一门本科生课程,已经实现了自己在2000年底入职高校时的一个职业目标;其中“汽车文化”作为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自2003年至今,已经开课25个学期,累计有2200余名本科生选修了该课程。
(7)牵头成功申请了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培育项目1项。1项校级“研究生思政教育进科研团队”项目顺利结题,1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项目顺利结题,1项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面上项目顺利结题。
(8)主笔撰写的1项本科生“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成功入选校级优秀“课程思政” 教学案例。另外,主笔撰写并申报了1项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评审结果尚未公布。
(9)1名博士生获得了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学校2024届百佳毕业生等奖项。
(10)以通讯作者身份,参与发表了SCI期刊论文5篇,第一作者均为自己名下的硕士生,其中,排名第3的有3篇、排名第4的有2篇。另外,参与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均排名第3。
(11)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有5项、第一发明人均为自己名下的博士生或硕士生;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第一设计人均为自己名下的硕士生。
(12)1篇论文入选2024年首都前沿学术成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该论文是在2021年发表的,其第一作者是课题组的博士生(已经毕业),本人是第二作者和通讯作者。
(13)参与申报的某学会的自然科学奖未成功(本人排名第5、课题组的一名年轻教师排名第3),正在筹划参与申报外省的科学技术奖(2025年度,初定本人排名第4、课题组的两名年轻师生分别排名第2和第3)。
(14)课题组硕士生牵头组队获得了2024年“中国中车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
(15)在“科学网”上发表了3篇博文,均为精选博文,其中1篇博文入选了6月十佳博文(二十四年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经验教训)。
(16)全年坚持课题组的特色节目“空中杂谈”和“校友线上谈学术或技术”。11月中旬,学校开展网络育人优秀成果征集活动,主笔撰写了一篇文章并投稿(“空中杂谈”和“校友线上谈学术或技术”等网络育人环节的实践与体会)。
(17)10月底,学校迎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专家线上和现场考察阶段,在学院和专家的帮助下,切实认识到自己之前PPT课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整改,主动落实“以评促建”。
(18)实验室安全问题,从来不敢懈怠,也跟学生反复强调了。每天凌晨2点钟至3点钟之间,必定会从熟睡中醒来,从手机端查看3个实验室和办公室的远程监控,确认没有安全问题后,才能安心地再次入睡。
(19)人工智能(AI)技术对目前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或冲击,尤其是在下半年的“汽车文化”选修课的课后作业和期末结课大作业中嗅到了浓重的AI技术气息,如何协调AI技术与教学活动目标之间的关系,需要认真的思考并拿出合理的举措。
(20)对“汽车文化”选修课的期末考核方式进行了试点改革,面向一小部分基础好、水平高的学生试行期末提前闭卷考试,110名选课学生当中,有1名本科生在通过前期面试后最终正式参加了期末提前闭卷考试,效果还可以、基本上达到预期。
(21)梳理“汽车文化”选修课20年的教学经验、特色与成果,计划协助本专业的青年教师申报2025年的校级本科生教育教学成果奖;梳理24年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特色与成果,计划牵头申报2025年的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由于受益面和体量问题,重在参与。
总之,2024年的工作有得有失、有快乐、也有烦恼、有意料之中的、也有意料之外的,几个关键词如下:
基金项目申报屡败屡战;本科生上课人数突破3000;课程思政和网络育人有特点;AI技术与教学活动;科研论文方面不放弃;研究生培养方面不消极。
祝大家在2025年里一切顺利!
2024年12月末于北京市朝阳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红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3717-146621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