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中午和几位博士同学吃饭,聊的比较开,有点放飞,说了不少不该说的内容——好像老师不应该这么放飞自我;但反过来也是一样,挺希望跟学生分享一些学术之外的东西。
当年读书的时候,很困惑怎么有老师能在课上吹牛一个多小时讲跟课程完全无关的东西,现在偶然也有了这种冲动,估计吹20分钟应该问题不大。
昨天跟学生说的事情挺多,但核心思想就两点:
--------------------
1. 只有自己能的靠得住。
A老师大家可能没听说过,跟某位校领导非常熟,合作很多。后来不续他合同的时候找该领导帮忙,该领导并没出手。很多年前的事了。
B学院的C老师也是一样,做了多年院长,跟学校高层打很多交道,但后来没给续合同。
D老师和某位校领导关系很好,被升到院长的位置。后来该校领导离开,D老师的院长没有连任,后来做代理系主任也被拿下。
有些关键的支持不一定能持续。除了自己之外,这世上没有什么你能靠的住的东西——当然了,身外之物(比如朋友、钱、位子)也都很重要,但这些大多只能锦上添花。特别是所谓的编制,可以当作保险单来对待——不要想要用它——如果你用了,说明你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可以看看身边,那些已经用编制来托底的,其生活质量一般都不高。
--------------------
2. 看不到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某校E学院最近好几个不续合同的老师们就栽在这上面。
三年前来某校的时候听说这里没有科研考核。看到早来的老师有的已经躺平了十几年,生活非常幸福快乐。新人以为自己放松躺平也没关系,于是躺平了三年毫无产出。前段时间学院换了个新院长,和顶层商量后开始对科研有严格考核,于是这帮躺平的老师都不给续合同。这些人会非常被动。
站在四十多岁回望发现,那些顶尖高校的非升即走型岗位的风险其实并不大。被复旦开了还可以去苏大,苏大不要可以去苏科大。只要认真做事情,人品没问题,保证一定的科研产出,结果怎么都不会很差。
最安全的地方恰恰就是最危险的地方。那些表面上看似稳定的工作,表面上毫无压力稳如泰山,已经平稳了十年乃至几十年,于是你完全放松躺平了,如果真有变革,一定是死的最惨的那一批。社会发展在加速。时间拉长到十年乃至三十年,这种变革几乎一定会发生。
看不到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孟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2469-148651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