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考生在得知自己的初试成绩之后都会马上联系自己感兴趣的导师。多数同学都会选择通过E-mail介绍一下自己,包括硕士入学考试的成绩、自己在大学时的学习情况、自己对老师研究方向的兴趣以及入学后自己的决心等等。
每一位老师对学生联系信的关注点都有所不同。就个人而言,我一般会关注初试成绩以及姓名和联系方式,看初试成绩是为了大致判断一下是否能进入复试线,至于该成绩是属于复试生里的最高分还是最低分则无关紧要,因为能考高分和能做好科研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记姓名和联系方式是为了日后通知他课题组复试相关事宜。
至于大学时的学习情况一般较少关注,只会看一下所选课程及分数,当然这只是作为一个参考指标,因为成绩好只是说明有很好的学习能力,而做科研光有学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感兴趣则较少留意,因为多数时候说感兴趣只是一种礼貌,并不代表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且很多考生在考研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一如当初考研的我,这和初恋时不懂得爱情一样。但很多老师还是很在意这种“知遇之恩”的,并试图“衔环以报”。
记得若干年前有一考生,在来复试前联系了若干导师,当然去参加复试的老师们事先并不知道他在联系了自己的同时也联系了其他人,所以尽管他的面试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但各位老师似乎并没有放弃的意思,这时一位老师耐不住了,说这个学生计算机很好,和我联系过了,以后可以做些和计算机有关的东西,帮忙建建网站什么的。这一说不要紧,老师们面面相觑,每个人都从其他人的表情中知道了答案。最后,有一位老师道出了“天机”,他说有些学生就是这样,和每个人都联系,试图争取一点感情分。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本意也许并非如此,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呀!所以“广泛联络,重点选择”也实属无奈之举,老师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过,感情因素真是害死人呀!“被穿帮”之后更可怕呀!
鉴于导师们都有一点“自恋情结”,今年院长特意和大家强调,不要坚信人家一定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应该理智对待,同时还举了一个例子:几年前有一X导师,被一联系自己的考生所打动,决定对这份知遇之恩“涌泉相报”,找院长说情,特意向学校打报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复试之后未进入录取线的该考生扩招而来,结果该考生入学后直接去了Y导师那里,X导师只能怀着一颗自作多情的心,望着斯人的背影,空留余恨。
至于说入学以后自己会如何努力之类的话则基本上很少去看了,因为谁都说不准明天的事,说会努力的可能入学以后并不努力,没有说会努力的入学后未必不努力,因为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多太多。
还有的考生,联系导师的方式很是与众不同,这并不代表他很各色,因为网络中的他与现实中的他很可能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记得几年前,有一位考生在他的联系信中先声夺人地写了一段他对生物的理解,他说:爸爸曾经问我,生物是什么?我说就是西红柿下结土豆。看了这段话之后,老师们都有点发懵。而且据说该同学还给课题组内的几名女研究生写信问过课题组的情况,当这些研究生追问他是怎么知道自己E-mail地址的,他避而不答,只是说我就是知道了,显得很是“无赖”。结果令女孩子们很是不爽,提醒我千万不要招他进来,或者招进来之后交给她们好好收拾收拾。鉴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在面试的时候对该生便格外关注,结果发现这名同学其实是一个很实在,很诚恳,而且少言寡语的人,所以最后还是招了进来,因为怕女孩子们欺负他,把他分到了另一个小组,后来他成了这个小组里最努力、最靠谱的人。哎!网络上的事还真是说不准呀!
我想大多数老师接到学生的联络信都是很愉悦的,但是还是应该以平常心来对待,更不要在复试中掺杂感情因素或用有色眼镜去窥视,这样可能会无意中制造一些不公平,而且可能还会错过一些真正的好学生。
相关专题: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鲍永利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239-54679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