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绕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xgwzu 道行无喜退无忧,舒卷如云得自由。

博文

“院系管教学,研究所管科研”的是与非

已有 4057 次阅读 2011-1-2 15:34 |个人分类:分享|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目前国内很多大学,普遍采用“学校→学院(学部)→系(所)”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在学科门类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也有采用“学校→学院(系、所)”二级体制的。这都可以统称为“学院制”管理。

学院、系一般是按照学科类别和层级进行设置的,一个学院至少含一个一级学科;系通常只含一个一级学科,在少数情况下系是建立在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基础上的,如化学生物学系;所则大多建立在二级及以下学科基础上,或以较为集中的科学问题为导向建立所。多个一级学科的组合就可以成为学部了,例如文学部、理学部、工学部等等。在这样的科层结构中,在学院、系这个层面,还有“院实系虚”、“院虚系实”等差异。系下面通常都有教研室,主要承担教学和教研任务;也有系下设所的,这种所一般教学、科研兼顾。学科科研较强的学校,系、所往往双轨运行;所是实体化的,甚至可以上升到学校直管,成长到一定规模则变为研究中心、研究院之类。大学组织架构不论怎样设置,目的都应该是促进教学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提高管理效率。

学校、学院和系(所)三级建制从权利配置角度定位,学校是办学决策中心,学院(学部)是管理与协调中心,系(所)是教学和科研中心。在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大学中,系、所往往同为三级管理机构,但其功能各有侧重。系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科研促进教学;所则以科研为主,兼顾教学,通过教学工作深化科研工作。一般而言,在管理体制确定后,只要管理机制科学、到位,一个学校的教学、科研等活动应该可以很顺利进行下去。

因为工作关系,最近在一项酝酿所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过程中,提出了“院系管教学、研究所管科研”的设想。不想却引起了悍然大波:一种极度的“关切”是,这样做将破坏现有的上级推崇的层级管理秩序,岂不乱套?一种深度的“担心”是,这样做将剥夺学院的一些管理权限,院长还怎么当?一种高度的“疑虑”是,这样做将官不官、民不民了,象什么样子?……

提出这项改革的初衷是强化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功能,尤其是研究所的功能。学校目前的学院制体系中,大多数学院是以“院→系”模式运行的,而且是一种行政层级模式,设立了院长、系主任这些行政级别。这些“系”的主要功能是教学任务的具体组织,教学工作集中管理还是在学院层面。在这些学院中还零星设有所谓的“研究所”,但其研究功能大多很弱,名存实亡、形同虚设。只有少数学院是以“院→所”模式运行的,这里的“所”当初大多是在教研室基础上发展起来,虽然也称“研究所”,还设有“所长”职位,但主要功能还是组织和承担教学工作,因此更象“教研所”。其中,有专业依托的“所”,还可以负责编制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建设等工作;没有专业依托的,都以课程群建设作为依托,大多是基础课。当然,在学科发展比较好的情况下,例如有重点学科、学位点的话,研究所也跟着强大起来,真正具备了从事更多科学研究的功能;在人才驱动或项目驱动条件下,还成立了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更大的科研性机构。

从整体上看,学院层面这些形形色色的“系”、“研究所”,大多是以承担具体的教学工作为主,学科基础大多不强。这些系或所,其人数也很少,能达到10人以上的不多见。因此根本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系和所。其实所在的学院本身大多就很小,也就三、五十号人不等。这些学院倒有点象一些重点大学里的系或所,甚至还达不到,例如浙江大学化学系正高就有60人,副高70人。总之,学校内部学院、系和所的设置特点是小而全,全而弱。

目前的学院功能,充其量是重点大学的一个系或所的功能,而且水平参差不齐。学院是实体化的,责权利具备,资源集中。大多数的研究所从科研功能看实际是些虚拟机构,没有有效的运作能力。因为各种利益关系,这些相当于重点大学系或所职能的学院不可能轻易把权力进一步下放。因此,研究所无法实体化运作,除非你既是院长又是科研机构的负责人(所长或主任),或者研究所是直属学校而委托学院管理,有相当的资源作保障。

现行体制下,研究所就是一个松散的科研组织,凑合了一帮“散兵游勇”,根本无法发挥整体作战的能力。学校、学院资源配置不公,甚至人情化、裙带化配给倾向严重,直至明目张胆,都极大地打击了广大教师尤其是引进人才的积极性。“引人难,留人更难”的窘境已经暴露无遗,彰显了体制机制的弊病和大学文化的缺失。

这些年来,学校的科研工作虽然有了较大进步,但旧的体制机制制约已经显现出来。建立“院系管教学,研究所管科研”的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是根据学校学院制运行的实际情况。充其量只有重点大学一个系或所建制的学院,主要任务应该是管好教学,从院到系形成一个教学有序链条;当然不是说学院对科研就不用管了,进行宏观指导、顶层设计和协调服务的统领作用还是应该积极发挥。而作为研究所,应该在学院的统筹协调下,充分履行进行科学研究和对外服务的主要职能,同时积极承担和完成学院分配的教学任务。目前,在规模效益综合考虑下,学科较弱的学院以“院→系+所”双轨模式运行为宜,系为主,所为辅,系抓教学,所抓科研;学科较强的学院则以“院→所”单轨模式运行为宜,所兼具教学、科研功能,不同的所主要任务各有偏重。条件成熟时,不妨都以“院→所”模式运行。

然而,要让研究所真正实体化运作起来,在管理机制上必须作配套改革。作为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中的大学,如何有效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一个难题。根据“资源处事对称”的原则,必须在资源配置等关键环节上有效保障研究所的实体化运行。学校正准备在这方面作一些配套制度改革,以处理好不同管理层面利益上的关系。

要说一个事情好,需要千万条理由;要说一个事情不好,只需一个理由。做一项改革往往就会这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206-400216.html

上一篇:我们97%的DNA代表什么?
下一篇:曹操、左慈与瓯柑
收藏 IP: .*| 热度|

2 孙学军 刘广明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