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华
可拓数据挖掘案例1:小拓的资料集——南江古茶园
2025-7-29 12:07
阅读:341

小拓文献目录:

2025年中国古茶树资源分析:5645万株古茶树见证茶文化活态传承

https://www.vzkoo.com/read/20250604a7266a6a70f2255ac44f55ad.html

2025南江茶叶绿色高效提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

https://www.chinawestagr.com/chyyjs/showcontent.asp?id=62210

2019光雾山山野人肖洪波 金碑茶山仙气萦绕 上等好茶等你品尝 

https://www.sohu.com/a/302184755_100023122

2018李秀东:探寻巴中茶文化源头

https://www.sharexbar.com/post/1371

小拓网络文献摘要:

2025年中国古茶树资源分析:5645万株古茶树见证茶文化活态传承

https://www.vzkoo.com/read/20250604a7266a6a70f2255ac44f55ad.html

中国古茶树资源分布呈现出鲜明的区域集聚特征,形成了以云南为核心、向周边辐射的"密集-稀疏-星散"扇形格局。根据最新调查数据,全国古茶树资源总量达5645.74万株,其中云南省以5494.67万株的绝对优势占据全国总量的97.32%,贵州、四川、广西分别以120万株、15.06万株和8.23万株位居其后。这种不均衡的分布格局与中国茶树起源演化历史和地理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2025 南江茶叶绿色高效提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https://www.chinawestagr.com/chyyjs/showcontent.asp?id=62210

2025年5月16日至18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所高万君博士、刘针杉博士等一行四人与南江县农业农村局茶叶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先后前往南江县下两镇、云顶镇、长赤镇等重点乡镇开展古茶树资源调查。经实地走访,调查,团队完成100余株古茶树坐标定位、形态特征记录及样本采集,初步建立南江古茶树资源数据库,并提出南江古茶树资源保护建议,包括设立防护围栏、病虫害绿色防控及适度开发古树茶产品等。

2019 光雾山山野人肖洪波 金碑茶山仙气萦绕 上等好茶等你品尝 

https://www.sohu.com/a/302184755_100023122

金碑古茶园群山环抱,地质构造特殊,鹅卵石形成的大山,经过千万年演变,地壳抬升后,大自然的漫长腐蚀、山形垮塌便形成三面环山,中间凸起的绝佳茶园地。

茶园土壤天然富硒,种茶从宋朝开始,拥有宋代500多年以上树林茶树217株,100年树龄以上原生态古茶树、生态古茶树、老茶树5000多株,近年(截至2019年)种植茶树3000亩,100多万株。

这里的茶树都是大叶茶品种,除云南大叶茶外,南江大叶茶品种是自然界特有的物种,在1958年四川省茶实站来南江进行茶树品种普查时发现了这个新品系,金碑大叶茶系南江大叶茶的母本园之地。

1992年,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以南江大叶茶为原料加工的系列产品,如“云顶茗兰”“云顶绿芽”,曾荣获1992年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银奖,并收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

1995年,10月在农业博览会上“云顶茗兰”“云项绿芽”双获金奖。

2000年,5月“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双获国际(成都)茶叶博览会银奖。

2008年,南江大叶选育的"南大2号"由重庆市茶科所申报审定为国家级良种。

2014年,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杂志和中茶所中国茶叶网联合组成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依据"浙大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模型",对全国95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进行了价值评估,南江大叶茶在全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评估中,品牌价值达8.18亿元,名列全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列。

2017年,以南江大叶茶为原料加工的"金碑源茶""光雾红岩"顺利通过了欧盟标准认证。

截至2019年,依托“金碑贡茶”品牌、茶博“金奖”优势,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路作用,采用“专合组织带办”模式发展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四川光雾山金碑源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坚持改革配套、长短结合,建成茶叶基地3000亩、兰花基地2亩,带动种植中药材、蔬菜500亩、建成金碑茶巴中体验店1个。通过保底分红(利率保底、流转保底、鲜叶采摘保底)+净收益股份分红+就地务工等增收方式,实现集体经济管理公司年保底分红4470元、贫困党员年保底分红1305元、贫困户年保底”分红165元。

2018 李秀东:探寻巴中茶文化源头

https://www.sharexbar.com/post/1371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大巴山,西北至东南走向,横亘川陕鄂三省交界,形成巴蜀北出中原的天然屏障。

巴岭蛇山的土著先民,洪荒时代就在千山叠嶂的巉崖峰谷、沟壑羊肠的溪流边,探寻生存、交流的通道。

这个通道上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就是大巴山区所产之茶。大巴山地区的茶古代称为“巴茶”。研究巴茶的历史文化学者薛宗保先生认为,巴人以茶接引巴人灵魂,巴人以茶祭天,所以巴茶又称之为“巴灵茶”。远古巴人把茶作为提振精气神的饮料和贡品,已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巴中地处秦巴大生态圈是中国西南地区茶树原产地中心,有3000~5000米的秦岭和平均海拔2000米的大巴山。阻挡了北方寒冷气流,在通江、南江的崇山峻岭之中发现有小乔木及乔木型中叶类大茶树,产品呈现香高、味醇、回甘、耐泡等特点。

我国上古关于“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论点,不但有传说记载,而且也有民族志材料的较好印证。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所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能予佐证的有关先秦巴茶资料表明,巴人的巴茶早期是祭神和朝贡的物品。

巴族和周族的联系,可上溯到殷商末年。如《华阳国志》中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这一点,在《尚书·牧誓》中载称,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及庸、蜀、羌、微、卢、彭、濮,称尔,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华阳国志》和《尚书》一致说明在殷商末年,巴蜀及其周围的许多部落,都曾参加了周武王领导的反纣同盟。周武王灭殷以后,大肆“封邦建国”,分封的对象,有宗亲,也有功臣、扈从和参加伐讨战争的各族酋长。所以,西周虽无“子”这样的爵位,既使不分封宗姬,也会分封巴蜀等头人来掌管一方的。这一带既然成了西周的属国,至少在臣属初期,会与周王朝保持一定的纳贡关系,贡品中包括了漆、茶和蜂蜜这类方物特产。

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亦记载有:“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直至唐朝中期,这种野生的大茶树在巴山还是到处可见。

2013年,在巴州区梁永镇发现的两人才能合抱,重达几千多斤重的古茶树乌木就是佐证。像这种两人合抱的茶树,大概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才能长成如此之巨。

据考证,这些大茶树大多数应该是生长在战国以前,据此可以认定,古代的秦巴山区也是我国茶树原始分布的一个中心。

《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蒋,园有芳弱香敬,给客橙葵”。在这里《华阳国志·巴志》对巴蜀的茶事的记载是很明确的。它明确指出,所进贡的茶叶是“园有芳弱(竹)香茗”(在园子里人工种植的茶),而不是采之野生。说明在当时茶事已发达了。

茶的利用始源于古代的巴地,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其地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大巴山南北的川东北茶区、陕南茶区(汉中、安康地区),属中国江北茶区秦岭巴山区域,简称秦巴茶区,在中国早期茶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茶要道出巴山中国早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陕西长安,是西周、秦、汉、隋、唐历代古都,经历了两千年繁华似锦年代。川北与陕西毗邻,平均海拔2000米的大巴山(最高2412.9米)使山麓南北居民隔绝若世。为生存与交流,巴山岭蛇山的土著先民,在洪荒时代,就不曾停息探寻“鸡犬相闻”的通道。其间,或前或后,土著先民“走”出了剑阁道、米仓道、嘉陵道(小巴路)、大巴路、巴间小道及任何古道,与巴山北麓的褒斜道、谠骆道、陈仓(故)道、子午道、通蜀大道相链接,形成了巴蜀北出中原的交通网络。

汉中,前控六路之师,后接两川之栗;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自古以来是必争之地。

“巴茶”泛指巴山南麓蘷州路(部分)和利州路所属州县产的茶叶。分别通过穿越巴山的古道向汉中集运。

大巴路壁州(通江)所产茶叶由两河口、天池寺、黄草坝、碴石口、龙池场、大爷庙、大巴关、钟家沟、社滩坎、贯子山、峡口、柳树店、白杨河、长岭岗至牧马河去南郑或西乡、汉中。

嘉陵道(小巴路)集州(难江、南江)所产茶叶,由碑坝(南江)、两河口、羊圈关、回军坝、青石关(南郑)、牟家坝至汉中。

平州(今平昌县)、通江的茶叶要运往甘肃和陕西,主要是通过洋壁道(陕西洋州——四川壁州,即今通江县)和汉壁道(陕西汉中——四川壁州),古称“通茶要道”。由于路途遥远,交通困难,所以,将较粗老的散茶蒸压晒干,用竹篾打包,缩小体积,“径运徽州(今甘肃徽县),直抵甘州易马,岁编殷实十名、派夫三千名陆运,肩背七十余斤及竹包竹蔑三万有余,伐桑蒸杵万余,诸臣所费不可胜纪,中间死于道路、毙于官刑者不少”(明·向阁《呈茶课》)。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利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919-149566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