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什么是茶?
Why:为什么要对茶进行分类?
Use:具体如何对茶进行分类?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分类?现存的分类哪些比较科学?如何验证?
Create:你如何对茶进行分类,为何要这样分类?是否科学,如何验证?这种分类有何创新?
Service:这种分类方法人能否快速精准的掌握?是否需要其它工具、仪器或机器智能辅助?能否转化为机器能识别、理解和表达的分类方法?
当你带着上述问题去重新审视大多数中国人早已耳濡目染、习以为常的“茶”时,会不会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并不了解“茶”,甚至很难说出茶的基本分类。但莫名其妙的是,你仿佛又对茶“很熟悉”,知道“隔夜茶”不能喝,但却说不清楚“为什么隔夜茶不能喝?”,而且还知道“茶水不能用来服药,特别是中药”,但却很难说清楚,为什么吃中药的时候不能喝茶?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比如“怀孕不能喝茶”,“小孩不能喝茶”,“睡前不能喝茶,会失眠”但你能否判断,这些观点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能否采用有效的方法去验证呢?是不是感觉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或者曾经思考过,但从来就没有想明白?的确,仅仅依靠想,真的难以想出科学结果,需要验证,如何验证?这种验证方法本身有何利弊?
看到这里,如果你还没有被一连串小问号打败,甚至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好奇心,那恭喜你,欢迎加入爱希丽星球计划,一起跟着小问号去探索发现不一样的茶世界~
关于茶,可以先一起跨越时空,坐上(1)号飞船,系好安全带,出发:https://www.sohu.com/a/362839385_274923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复旦大学部分师生在吴南轩校长带领下,辗转内迁到重庆北碚办学。
1939年,复旦大学成立茶叶组,开设茶叶专修科,招收四年制本科生。这是中国第一个茶学专业,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在振兴华茶的呼号中起步。中国茶学高等教育由此开启了“薪火相传八十载 生生不息兴华茶”的奋斗历程。
从吴觉农(第一任系主任)、胡浩川(第二任系主任)、姚传法(第三任系主任)、蒋涤旧(农艺系主任)、王泽农(第四任系主任)、陈椽(第五任系主任)、范和钧、张志澄、张堂恒、庄晚芳、周海龄、王镇恒(第六任系主任)等一大批茶学名家先后执鞭任教。
从内迁重庆北碚,到回迁上海办学;从院系调整至芜湖,到选址省城合肥;从下放滁州沙河集,到回迁合肥办学;再到合并皖南农学院茶学专业...从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到现今的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茶学专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生生不息。
从茶叶组、茶叶专修科,到茶学、机械制茶、茶叶贸易、农业贸易、茶文化与贸易等新专业创办;从两年制专科,到专本硕博多层次办学;从自编讲义,到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课程体系。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从复旦起步,已经发展到覆盖全国茶叶主产区,如今我国有多少涉茶高校?
解放前,吴觉农先生本着“为振兴茶叶经济,维护华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的初心,开创了中国茶学高等教育的源头;新中国成立后,王泽农、陈椽、王镇恒等老一辈茶学家为创立我国茶业教育体系、复兴我国茶叶产业殚精竭虑。
关于茶的起源、茶的分类,茶的种植、制作技艺,茶学专业建设,茶学教材编写,茶业人才培养,茶业技术的改良,茶的科学发现,茶文化打造,茶市场的形成与持续改善,茶叶品质鉴定、茶产业链构建、茶供应链管理、茶价值链甄别,茶区块链建设......你更关心哪个点?
茶的起源
茶的分类
茶的种植
六大茶类制作技艺
涉茶专业建设
6.涉茶教材编写
7.涉茶人才培养
8.涉茶技术研发
9.涉茶科学发现
10.涉茶文化打造
11.涉茶市场
12.涉茶产业
13.涉茶供应链管理
14.茶叶品质鉴定
15.涉茶价值链甄别
16.涉茶区块链
17.涉茶统计
......
还有什么你好奇的或者感兴趣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利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919-149399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