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晨起,先开窗通风,整理房间,然后选好米,先熬上一锅粥,然后嘛,再泡上一壶好茶,接下来,就可以穿越爱希丽时光隧道啦~
原创学科是如何实现从0到1?
如何验证一个学科的科学性?
如何持续改善一个原创新学科?
如何用更加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科普,吸引更多青年学习与应用物元分析理论与可拓学?
这些都是我初次接触物元分析理论与可拓学时好奇的几个问题。可能也正是因为对这些问题的兴趣,让蔡文先生开始观察、支持并指引我自己去找答案。
回溯可拓学发展历程,看似很简单,但行动了之后,才发现其实是一个很难的事情。需要时间,更需要拓、严、谦、信。除此之外,就是真诚和美好的心态,不以名利喜,不以误解悲。
一个偶然机会,幸得张、李两位可拓学研究前辈之前整理的蔡文先生在2017年4月9日的讲话稿。最近又梳理了一些1976年之前物元分析理论与可拓学诞生的背景知识,分享给更多同我一样依然好奇的小伙伴~
蔡文先生1942年出生于广东澄海,196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并被分配到学校工作,然后开始深入到工厂和农村实践锻炼。1972年返回学校,后来在图书馆读到吴学谋先生的一篇文章《数学进展中的若干问题》(目前还没查到),发现了矛盾问题解决思路的数学表达及数理逻辑这一新的研究空白。
结合自己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实践经历,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做点什么。1976年,他开始选题,并聚焦该问题并长期蹲守图书馆查资料,寻找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字记录过的矛盾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并对其进行分类,探究这些矛盾问题解决思路的数学表达及数理逻辑。
1981年7月21日,蔡文将自己在1976年~1981年期间的研究心得撰写成一篇论文,名为《可拓集合》,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分享。得到以主持人汪培庄教授为代表的模糊数学领域研究学者的认可、鼓励和指引。
1983年,历经两年的修改和完善,从最初的《可拓集合与矛盾问题》更名为《可拓集合与不相容问题》并在吴学谋先生主编的杂志《科学探索》学报上发表。
1986年,汪培庄教授带着国家科委做预测的总工程师传凯先生找到蔡文。传凯很欣赏蔡文,并对其物元分析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两点具体建议,一是将“物元分析”更名为“物元学”,二是不要采用主流的“科学研究所”模式发展这一新兴原创学科,要精简研究团队,集中时间精力,选几个能干事的人在身边就行,其他人放到全国各地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利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919-147332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