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南京档案馆里的发现:一本精美的手绘《锻炼》记录本
2023年11月06日,南京市档案馆面向社会发出《档案征集公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踊跃捐赠,他们中有的是奥运冠军、有的是文化名人,有的是普通市民。在所有捐赠档案中,有一本非常特别的精美手绘《锻炼》记录本引起了档案管理人员的注意,他们循着记录本提供的线索,挖掘出了部分这位档案捐赠人的成长故事。
捐赠人叫庄寿强,1945年出生于南京,南京大学地质学本科及研究生毕业后曾在青海石油局地质研究所工作,1982年进入中国矿业大学从事教师职业,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经过相关捐赠资料的整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发现,这位地质学教授除了教授本专业课程外,还在校内外讲授其所创建的多个新学科课程。其中,他所创建的普通创造学还获得了国内唯一的“创造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更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惊奇的是,虽然早已退休,但他依然坚持一种全新的间隔锻炼及超健康理念,还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写了一本同名专著。再进一步探索发现,虽然已经年近80岁,他依然还担任着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持续完善和推广着这种全新间隔锻炼及超健康理念。
庄寿强自幼酷爱地质,17岁就以第一志愿如愿以偿地考入南京大学地质学系,而这本精美的手绘《锻炼日记》记录了他从大学时期开始的难忘的体育锻炼经历。和其他同龄人不同的是,他锻炼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个人的体育成绩,而是为了更好的攀登地质学高峰而锻炼。
为此,在他的手绘笔记封面,他写下了“锻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南京大学”“地质”“庄寿强”,并绘制了跳水、游泳、爬山、跑步等运动场景图画。并在扉页写到“为革命而刻苦锻炼”,“没有体质,就没有地质;没有身体,就没有革命”。向“为党健康地工作六十年”而努力。“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立下愚公志,誓破校记录。”
也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他确立自己的锻炼目标,那就是“即便在野外陷入到没有吃、没有喝也不能睡觉的困境,仍然能够坚持24小时进行正常野外地质工作;或者,在同等困境下,能够连续48小时进行正常的室内实验室工作。”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他根据本专业从事地质工作的实际需要,选择出长跑、游泳、举重运动和冬季冷水浴四项与地质相关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
而正是这本于1963年开始手绘记录的《锻炼》记录本,陪伴庄寿强开始了长期的、有目标、有计划、有总结、有分析的体育锻炼。仔细翻开这本手绘本,里面记录了每天(次)实际锻炼项目的名称、锻炼组(次)数、运动量、锻炼时长及身体反应情况,每半个月一次的小结、每(半)年的总结。他的总结,不仅包括单项锻炼总结,还包含全面运动总结。除此之外,记录本中还包含有年度及各阶段锻炼计划,甚至包括各类运动会观后感,有关锻炼的文学创作以及体育卫生知识学习心得等等。
实践出真知,深思成理念,正是通过上述长期的运动实践与思考,庄寿强探索发现了全新实用的间隔锻炼法,并由此总结更科学的健康分级理念,即把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划分为8个相对等级,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提炼出为亚健康、健康和超健康三层分类体系。他认为,传统的养生理念可以促进健康,但很难达到超健康状态,想要获得更高的超健康状态,必须要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形成了现有的“养生、健身和炼身”三部人生健康进行曲。
2021年,庄寿强的体育锻炼研究专著《全新间隔锻炼及超健康理念——57年体卫结合之探析》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来自其手绘锻炼记录本里的数据,以及持之以恒坚持至今的体育锻炼实践基础上的理性再思考,期望能将这段特殊的个性化的有明确目的、有合理计划、有详细记录和有各类系统总结的锻炼经验分享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并参与验证,以持续改善并提炼成更加普遍共识性的体育锻炼新理念。运用较少的运动量和锻炼时间的投入,更高水平的身心健康成效,即在57的工作历程中,没有请过一次病假,没有住过一次医院,没有挂过一次液体,身体始终处于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的状态,即书中简称的“三无二精”.
如今,庄寿强教授已经退休十多年,至今坚持着合理的间隔锻炼,每隔七八天进行一次5000-10000米的长跑锻炼和冬季冷水浴,身体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健康状态,享受着无病痛打扰的幸福生活之余,还发挥余热,通过写作、讲座、网络平台等各种形式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档案捐赠人故事|庄寿强:体育锻炼,促成我健康工作57年_ 档案故事_ 南京市档案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利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919-146897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