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鹏
人才的不入流、一流和超一流 精选
2014-9-27 09:31
阅读:29389

       人才有两个定义,1、受过教育或者高水平训练,有某种特殊技能的人;2、能做出别人做不到的贡献的人。

       大多数情况下,受过一些教育,有些学历,尤其是利用受到的教育经历以及学位获取一定的职位和荣誉的人会被认为是人才。在很多的时候,社会把产生人才的期望寄托在这些人身上,其实寄托的希望里不仅仅有产生第2类人才本身,更多的还是人才带来的贡献。因此,我们常说,做事情要先有人,即会做事的人才。人才是1,事情是0就是这个道理。

       而事实是,可能成为人才的人并不见得真的会成为有贡献的人,即常常不能成为第2种人才。因为他们会利用社会给予第1种人才的条件,创造出一种氛围或者政策,也常常被扭曲成标准,让更多的资源流向第1种人才,以便使自己成为其中的利益最大者。如果人才们把这个过程或者现象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甚至认为社会给与的与他该得的总是有巨大的差距,动不动就认为他如果怎么样的或者不怎么样的话就可以得到更多,那么这个过程会消耗人才们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这种人才很难变成第2种人才。

       有一种文化会教育第1类人才不要那么想,那就是欧美文化,人家不会因为你可能成为人才就多给你什么,而只是给你一个做事情的机会,因此,人才们会因为得到了那个做事情的机会感恩戴德,拼命工作,于是,有很大机会做成某个事情,成为第2类人才,也成就了自己。

        其实,很多受过教育并已经是第1类人才的人是否能成为第2类人才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看他对待社会,对待荣誉和自己过去的态度。给个台阶就往上爬,还嫌给的台阶不够高,站上了台阶就不再俯身而是器宇轩昂的俯视一切的,必然对站在更高台阶上的人物谄媚到扭曲笑脸,握手都发抖的那种人,极少可能做出贡献而成为第2种人才,尽管他们会利用或者编制各种所谓的标准让自己成为第2种人才。多少年后回头看,这种人才可能会在政治上红得发紫,成为所谓的人上人,但是,作为人才,的确不再是第1类的,更多的是不入流的。曾经报纸广播电视宣传过的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没看见一个成为第2类的,全掉下去成了不入流的。这也是一茬茬的捞,一茬茬的招第1类人才的理由。

       不管在哪个社会,不能做出贡献就不能成为第2类的人才,而只有第2类的人才才是在历史上或者社会中留下一点痕迹的。追求某个权势或者官位的未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往往是向下的,都是成为众多不入流中的一个,也就是被淘掉的一粒沙子而已,当然,你可能是部长,省长或者更大。

      在缺砂,红土为贵的环境下,看清楚自己,不断努力,往往能成就一点事情,即便可能当时不被人认知,却总有一天会被社会认可,张益唐就是这样的超一流。

      一个被认为不入流的人说说一流的事情不见得就不合适,一流和超一流都是曾经的不入流。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吴飞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1814-83118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8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