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远行的骆驼 研究方向:药物化学

博文

当把科研评价简单化时 精选

已有 6733 次阅读 2011-8-30 13:18 |个人分类:观点评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的公正而又准确的评价是不容易的,但是也不是无法做到的。面对少数人或者本领域里面的科研成果去评价是很容易做到的(匿名时候比公开更公允)。

但是,国内的评价工作多(大到院士遴选、国家奖励,小到职称、学位答辩),国内又喜欢找权威,这样这部分人的确不堪其扰。国内的工作评价有个明显的演变:

以职称为例(其它也类似):1)初期:数数核心期刊,第一作者;2)数数三大检索,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3)数数SCI,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4)竞争激烈了,数数影响因子,数数引用次数,规定一篇论文评职称只能用一次;5)数数分区,数数他引,数数H指数。

有多少人去读论文了呢?又有多少人不在数数呢?

数数很简单,简单到也很冷酷,似乎给讲人情堵死了一条路。但中国人的智慧是无限的:

1)针对SCI,可以选择的面很广,如果会议也能检索是首选;

2)针对他引,达成默契,彼此互引,一些期刊明确要求引用本期刊的论文;

3)针对中国人鼓捣出来的分区,找些跨学科的一区或者二区,易发;

4)论文的拆分,一拆二,二拆四;

5)先发快报,再发全文;

6)换下目标物,明知意义不大,同样的条件再做下,又是一篇;

.....

其实以上分清楚是故意还是需要很难。比如:先发快报再发全文是允许的,目的是为了尽快抢占发现权;会议本身就是一种最前沿的发现权的宣示;等等。

如果评价能针对论文本身和对其领域的推动作用来评价,这些“故意”就失去了动力。但这个工作正是我们缺乏的。引用次数多不等于意义就一定大,期刊影响力高不等于论文影响力高,反之亦然。但是我们往往出于简单化的驱动力,默认大多数时候是相等的,把评价大而化之的就简单化了。

在化学领域,德国的应用化学和美国的化学会志就是很有意思的比较,两个影响因子差别比较大,喜好也不一样,都是权威杂志。但是不少人(包括国外)还是把前者当成了目标。把文章发到本领域的大多数研究者发表的期刊是最重要的选择,把本领域的评价视为最重要的评价,这两者应该是研究者都知道的事情,但是也是国内目前还没有做好的事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1231-481096.html

上一篇:豆腐,和对豆腐的回忆
下一篇:国际期刊的区域编辑有多大决定权
收藏 IP: 219.143.205.*| 热度|

10 许培扬 何学锋 谢鑫 方琳浩 肖振亚 王孝养 刘用生 黄宁燕 wgq3867 zhouguanghu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