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创造无病毒病的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qw 研究方向:(1)腺病毒基因组学、流行病学;(2)腺病毒疫苗及载体;(3)抗病毒药物

博文

港大成功研制對跨亞型病毒具保護效果的廣效型甲型流感疫苗

已有 2162 次阅读 2014-4-1 23:18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潘烈文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與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國家癌症研究所的學者合作,成功研制出新型甲型流感疫苗。經接種過的小鼠可以防禦包括H7N9甲型禽流感病毒在內的多種甲型流感病毒的感染。這項研究結果今早(4月1日)於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發表。


研究啟示

研究團隊成功研制出一種以減毒牛痘病毒為載體的新型甲型流感疫苗。這活性重組疫苗(Wyeth/IL-15/5Flu)能同時表達出多個甲型禽流感病毒株(H5N1)的抗原蛋白,以及利用細胞激素白細胞介素-15蛋白(cytokine IL-15)誘發免疫反應。減毒牛痘病毒對於研制疫苗相當有效,因它同樣被用作製造人類天花疫苗,至今已使用逾十億劑量。因此,當疫苗接種需求因流感大流行而激增時,此新疫苗可利用現存的生產設備作大規模生產。

有別於現有的季節性流感疫苗,新型甲型流感疫苗能誘發識別跨亞型甲型流感病毒的T淋巴細胞。研究結果證明此免疫反應有助減輕致命性甲型流感感染的病情及縮短患病的時間。此外,研究發現疫苗誘發的CD4+T淋巴細胞免疫反應相比CD8+T淋巴細胞,能帶來更好的保護。在流感免疫學上,CD4+T淋巴細胞的免疫反應過往一直較為被忽視,是次研究能肯定了其重要性。總括而言,此疫苗技術極有希望被用作對抗甲型流感病毒的新策略。


研究方法及結果

全新甲型流感疫苗以減毒活牛痘病毒為載體,並以細胞激素白細胞介素-15蛋白(cytokine IL-15)為佐劑。此疫苗表現了5個甲型禽流感病毒株(H5N1)的抗原蛋白,並在早前研究中已證實能有效保護經接種過的小鼠抵抗多種不同H5N1病毒株的感染。研究團隊是次發表的研究進一步證明此獨特的疫苗具抵抗跨亞型甲型流感病毒的潛力,並發現此疫苗能有助保護小鼠抵抗近期的多種病毒株,如甲型禽流感(H7N9)、甲型季節性流感(H3N2及H1N1/2009)及高致病性甲型禽流感(H7N7)的感染。此疫苗能有效誘發對甲型流感病毒有交叉反應的CD4+T及CD8+T淋巴細胞,並在肺部及全身受病毒感染時增生能抵抗跨亞型流感的T淋巴細胞。研究團隊亦在小鼠身上,進行CD4+T或/及CD8+T淋巴細胞去除實驗,證實了CD4+T淋巴細胞能有效對抗多種跨亞型甲型流感病毒。此研究證明多價Wyeth/IL-15/5Flu可被發展成廣效型甲型流感疫苗。


研究背景

在未來, 一旦發生高傳染性及可引起較嚴重病症的流感大流行時,將會引起全球巨大的憂慮。現有的季節性流感疫苗未能預防新型禽流感(如甲型禽流感H5及H7病毒)或其他有可能引致流感大流行的流感病毒。因此,目前迫切需要研發能增強各免疫系統元素,並具跨亞型病毒保護效果的廣效型甲型流感疫苗。


有關研究團隊

研究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潘烈文博士領導,團隊成員包括來自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Sophie A. Valkenburg博士後研究員、李天慧博士後研究員、於崇光基金教授(病毒學)管軼教授、譚華正基金教授(醫學科學)講座教授裴偉士教授。這支國際研究隊伍亦包括來自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國家癌症研究所的Liyanage P. Perera博士及Thomas A. Waldmann博士。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4/03/25/1403684111.abstract 

 http://www.med.hku.hk/v1/press-releases/hku-develops-a-universal-influenza-a-vaccine-that-can-elicit-protective-immune-responses-against-viruses-of-multiple-ha-subtypes/?lang=ch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1164-781257.html

上一篇:噬菌体的抗原性
下一篇:第六次全国儿科临床病毒学研讨会
收藏 IP: 183.2.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